基于ICF模式的康复心理学:学科范式与内容
2022-12-28邹敏王艳郁孙宏伟邱卓英
邹敏,王艳郁,孙宏伟,3,邱卓英
1.潍坊医学院心理学院,山东潍坊市 261053;2.中国ICF研究院,山东潍坊市 261053;3.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北京市 100068;4.中国康复科学所,北京市 100068;5.康复大学,山东青岛市 266071
0 引言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康复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全民健康覆盖目标的关键[2]。康复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康复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当前残疾与康复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康复架构存在不同的搭建背景与搭建模式,而不同模式下的康复心理学侧重点各不相同。在讨论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式时,需要先勾画出这一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本研究从康复的医学模式、社会模式、《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综合模式三个视角,解析康复心理学在不同模式康复架构下的研究内容与范式。
1 基于医学模式康复架构的康复心理学
1.1 医学模式的康复架构
医学是研究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3]。生理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现代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而医学则是探讨生理健康维护的重要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生物医学模式以微观的视角聚焦个体生理失衡的生物学基础,从自体内在的协调性出发,强调疾病治疗的生物学方法[3-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宏观的视角聚焦个体生理失衡的众多因素,从自体身心与环境的协调性出发,强调疾病的多维度治疗,既重视未病又强调已病的治疗,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齐头并进。
康复医学以促进伤、病、残者功能的恢复、改善、代偿或适应为目的。医学模式以疾病为导向,认为伤是疾病之因,残是伤病之果,残疾被认为是直接由疾病、创伤等健康状况所造成的,是个人的问题,主张对个体进行疾病治疗与功能康复[5]。
1.2 医学模式康复架构下的康复心理学
在医学模式的康复架构下,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采用物理疗法、言语治疗、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伤、病、残者尽快得到最大限度功能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获得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能力。康复医学强调加速伤、病、残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后遗功能障碍。虽然它将残疾人、老年病患者、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慢性病患者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患者纳入康复医学领域[6],但依然聚焦于伤、病、残者的临床治疗结局,包括残疾状态。
医学模式康复架构下的康复心理学广泛关注各类疾病患者的心理功能,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解决其心理障碍,挖掘其潜能,以使之重返社会。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多将康复心理学置于医学科学体系中,将康复心理学看作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剖析伤、病、残者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6]。医学心理学教材中也通常设有讨论康复心理学的章节,认为康复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6-7]。
2 基于社会模式康复架构的康复心理学
2.1 社会模式的康复架构
康复的社会模式认为,残疾不是个体属性,是社会问题,是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限制个体充分融入社会的问题,也是一种人权问题[5,8],应纳入社会研究领域。
对于残疾与功能的认识,社会模式与医学模式各有侧重。医学模式下的残疾与功能多与创伤、疾病相联系,包括外伤所致的解剖结构缺陷(伤残),以及疾病和疾病治疗的后遗功能障碍(病残)。社会模式下的残疾和功能与创伤、疾病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残疾可以与疾病无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残疾人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9]。
社会模式下的康复将残疾视为社会问题,重视社会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特别关注社会的态度与观念转变[5]。
2.2 社会模式康复架构下的康复心理学
突破医学模式,宏观地审视残疾人的社会发展,残疾的康复成为社会的集体责任。社会模式的康复架构主张调动社会力量,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对环境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促进残疾人充分的社会参与。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宣言》规定,残疾人在家庭生活、教育、就业、住房以及参加政治社团、利用公共设施、谋求经济自主等方面,有权充分参与社会并获得与健全人同等的机会;WHO 前总干事长陈冯富珍博士曾指出,残疾是人类健康状况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些节点上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残疾情况[10]。在社会模式的康复架构下,康复心理学不再是心理学与康复医学的交叉融合,更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研究社会环境与社会态度等因素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心理康复作为康复的重要领域,旨在消除康复政策、社会环境、社会态度、残疾观念、发展潜能等方面的障碍,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终生心理康复服务。
3 构建基于ICF架构的康复心理学
3.1 ICF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的意义
WHO 于2001 年发布ICF,并将其作为残疾与康复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11-12]。ICF模式提供的康复架构在身体、个体与社会3 个水平,将健康状态所导致的功能异常或改变进行分类,背景因素(环境与个人)影响下的身体功能与结构、个体活动、社会参与构成ICF 模式下功能与残疾的主成分。它既涵盖了医学模式下的身体功能和结构,以及个体活动;又包括社会模式下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ICF 模式强调各种因素的动态交互作用。
ICF 作为评定个体健康状态的综合模式[13],不仅适用于伤、病、残者,也适用于无病损者和健康人,将康复纳入了全民健康覆盖和全生命周期。在预期寿命超过70 岁的国家中,平均每人有11.5%的生命时段(约8 年)是在残疾状态中度过的,残疾与健康是动态互变的过程。
自从20 世纪40 年代康复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康复的内涵不断发生演变。20 世纪60 年代,WHO 指出,康复是综合协调运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以及其他措施对伤、病、残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功能恢复至可能达到的水平。20 世纪80 年代,WHO提出,康复是应用所有措施,旨在消除或减少残疾和残障状况,并使其尽可能不受歧视地成为社会的整体。进入21 世纪,WHO 在《世界残疾报告》中明确指出,康复是针对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个人因素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及维持最佳的功能状态[10]。《社区康复指南》指出,现代社区康复由健康、教育、生计、社会和赋能5 大领域构成,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和心理康复五大领域[14]。WHO 发布的“康复2030”国际会议文件也指出,康复应作为综合健康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成分纳入其中[15]。
3.2 ICF康复架构下的康复心理学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确认,残疾是残疾人和阻碍其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它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复杂事物。ICF 模式以活动为核心,整合医学模式与社会模式,将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与个人的背景因素纳入康复架构,关注身体健康,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活质量与福祉,构建了一个涉及身心和环境的整体康复模式,为全面康复提供了多重视角[16],其中各成分均体现出心理学与康复科学的交叉融合。
20 世纪50 年代,康复心理学分会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的第22分会正式成立,该分会致力于残疾与康复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其2019年出版的《康复心理学手册》采用ICF 模式将康复心理学界定为心理学的分支领域,致力于研究与应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使残疾人与慢病患者最大限度地在健康福祉、独立自主、功能与社会参与方面获益[17]。中国的康复心理学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1988 年成立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设立了心理康复科,提供康复心理学服务;2021年康复心理学作为中国心理学会的分支机构正式成立。康复心理学工作者基于ICF 模式,致力于从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角度对残疾康复的相关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并在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教育机构、社区机构等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和功能障碍者提供康复支持服务[18]。
随着全面康复理念的发展,康复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既包括疾病患者与残疾人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心理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也包括让康复对象保持与环境、社会之间平衡的有效心理策略等,强调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功能的改善。ICF 模式的康复架构强调多学科整合,多手段并用;基于ICF 的架构可以采用共同的术语和编码方法,使康复心理学工作者能够在多学科、跨学科领域与相关学科专业人员进行交流[19-20]。
WHO《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指出,有必要配备多学科的康复人力资源,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师[21]。康复心理学将作为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成为康复支持服务的核心学科之一。
4 小结
WHO《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行动指南》提出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五级康复金字塔结构,塔顶到塔底依次为专门化康复、三级和二级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康复、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的康复、社区康复、非正式康复[22]。专门化康复通常发生于专门提供康复服务的医院、中心、部门等,主要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具有复杂康复需求的患者提供三级保健。三级和二级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康复通常发生于三级和二级医院和诊所,主要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不具有复杂康复需求的患者提供短期康复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的康复通常发生于初级卫生保健中心或社区,可以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长期护理阶段的人群提供康复服务。社区康复通常发生于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区中心等,主要为亚急性期和长期护理阶段的人群提供康复服务。非正式康复通常发生于家庭、学校、公园、健身俱乐部、社区中心等,它是维持和改善自我功能的个人康复计划的一部分[22]。康复心理学学科发展要基于ICF 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并且将心理康复作为现代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融入现代康复服务体系。
ICF 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奠定了现代康复科学的理论基础,康复心理学作为现代康复科学和心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康复情境的需要,构建功能定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