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杰教授运用“镇敛养清”四法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临证经验
2022-12-28刘美颖段振静王少杰吴冬梅周瑞奇
刘美颖 段振静 杜 欣 郭 雁 王少杰 吴冬梅 周瑞奇
1.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37;2.北京市大兴区旧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70;3.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31;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44;5.京中医疗区黄寺门诊部,北京 100120;6.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苇子坑门诊部,北京 100101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目前患者超过2.7亿,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1]。国内外研究[2]表明,高血压与失眠存在相关性,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内皮受损,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失眠的发生[3]。高血压合并失眠归于中医“眩晕”“不寐”范畴,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主要病机为肝阳上亢,肝气横犯脾胃,导致肝失疏泄,心神不宁[4],阳不入阴,阴阳失衡。王少杰教授为全国第五批、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在临证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患者过程中,善于中西融合,审证求因,灵活运用四法,从湿热瘀阻络脉论治,使阳入阴,心神宁,阴阳平衡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从王少杰教授学习,现将其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 学术思想
王少杰教授遵从历代中医经典的学术思想,强调审证求因,善于中西医并用,临床上重视养护气血,不伤及肝肾,谨慎用药。诊治过程中强调清热解毒与补养气血并用,提出平衡阴阳的治疗观,灵活运用“镇、敛、养、清”四法。对于高血压合并失眠的治疗,将西医的理化检查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提出了木郁化火、湿热瘀阻脉络、热扰心神、心神失养、阳不入阴的病机学说。根据高血压合并失眠的病程长短、症状以及理化检查的不同,分为早、中、晚期,重视辨别疾病的发展时期,治病求本。同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对患者的个性化的健康指导。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睡子午觉,顺应人体生物钟的变化。其次,注重睡前生活习惯,避免进食过多,饮浓茶、咖啡等,加重脾胃消化负担,胃不宁,则阳不入阴;戒烟酒、减重、饮食均衡。根据不同体质,综合考虑了人、时、地之别对高血压合并失眠的患者的影响[5],辨其体重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之不同,顺应二十四节气各时之异,察西医理化检查之不同,临证施治,病症结合,提出中医病症的理化客观指标数据论。将患者的理化客观检查指标与中医病症相结合,用实验室数据前后对比进一步佐证中医方药的临床疗效。
2 “镇、敛、养、清”四法
2.1 镇肝法 高血压伴失眠患者属于中医“眩晕”“头眩”“不寐”“目不暝”范畴。临床多以血压升高、头晕、入睡困难或易醒、多梦为主要表现,伴有乏力、脾气急躁易怒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主动故也。肝木旺,风气甚,则头目眩晕。河间论眩晕: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6]。《素问·大惑论》中曰:“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王少杰教授临床上考虑与肝主疏泄与藏血功能失衡相关,一则易形成肝气郁滞,气机不畅,疏泄功能减退易出现情绪低沉,多疑善虑,或者疏泄太过则情绪亢奋,急躁易怒,肝藏血,血舍魂,从而导致心神不宁而不寐;二则易形成肝火,气机升降失调,热扰心神而不寐;三则日久易形成肝瘀,气、血、水运行不畅,形成湿、痰、浊、瘀阻脉络,血脉不通,不能濡养心神而不寐。《血证论·卧寐》云:“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返于肝。”有研究[7]表明,睡眠时间对高血压的影响可能与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活动有关,可增加高血压发病的风险。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切应力增加,血管重塑,内平衡破坏,加速失眠[8]。王少杰教授临床善用煅龙齿、炒枣仁、炒栀子等镇肝、平肝以宁心神。煅龙齿,涩,凉,入心肝经,《药性论》记载“镇心,安魂魄”。以龙齿重镇安神无碍湿之弊[9]。酸枣仁,甘,酸,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实验室研究[10]表明:黄酮类成分是酸枣仁中有效的活性成分之一,是酸枣仁产生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物质。
2.2 敛心神法 许多患者常常伴有生活习惯不规律,昼夜颠倒,常食夜宵,体胖、嗜食肥甘厚味、脾气急躁易怒、生活压力大等,常常暗耗心神,无法静心凝神。因此,敛养心神尤为重要。《华氏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云:“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虚则多惊,惕惕然无眠。”王少杰教授临床上善用五味子以敛神宁心。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敛心神,安心魂,养肝血。研究表明[11]五味子醇提取物( schisandra ethanol extracts,SCE)和水提取物均有镇静催眠作用。配合柏子仁、合欢皮、远志、菖蒲、郁金等以行气解郁、醒脑安神[12]。并嘱咐患者注重生活方式、作息规律、睡眠习惯等个体健康指导,日常可以做八段锦、练字、养花等能静心的活动,使舒缓压力常态化。
2.3 养气血法 《金匮要略方论·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13]五脏相互影响,现代人食多动少,压力大,肝气郁滞,脾胃运化失常,气血失和。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积累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14]。清代名医徐大椿亦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出了其著名的“用药如用兵论”, 并在文中明确指出“孙武子十三篇, 治病之法尽之矣”[15]。王少杰教授诊治过程中强调要灵活运用中药,根据“疾病的敌我”情况,分析患者气血不足的程度,审慎洞察以扶正气。其常用四君子汤以补益中气,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养血,丹参配赤芍以活血养血,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并以淫羊藿、巴戟天、覆盆子、菟丝子、桑葚、黄精等补益脾肾,化生精血。
2.4 清热通络法 在叶天士“久病入络”“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的病机基础上,王少杰教授提出久病入络,分为入气络及血络。肝阳上亢,血压升高,阳浮于表,肝疏泄不畅,阻于气络,阳不入阴而不寐,以平肝舒气,引阳入阴,平衡阴阳为法。高血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产生湿、浊、毒、瘀,阻于血络,心神失养,以补养肝血,化瘀通络为法。与脾、肝、肾相关,脾失健运,痰湿内蕴,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湿热内蕴,清窍蒙蔽,清阳不升,日久瘀阻脉络,热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阴阳失衡。方祝元认为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脾胃虚损,九窍不痛,血压升高[16]。《景岳全书》云:“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17]临床上患者常常伴有湿热,内热较重,热扰心神,表现为睡眠不实、多梦伴有急躁易怒等症状,综合舌脉,给予龙胆草、炒栀子、金银花、萹蓄等清热利湿,热从下焦走,釜底抽薪,邪去神安,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因此,要识别疾病的本质,不被假象迷惑,不辨不识。
3 善于中西融合
王少杰教授临证过程病证结合,提出中医病症的理化客观指标数据论。将患者的理化客观检查指标与中医病证相结合,用实验室数据前后对比进一步佐证中医方药的临床疗效。诊疗中发现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考虑与痰浊湿毒内生相关,中药以清热利湿祛浊为法,配合叶酸片口服,指标趋于正常;部分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以纳差、腹胀为主要症状,《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临床多兼固护脾气、和胃祛邪之法;部分患者伴有尿常规中有白细胞、小圆上皮细胞升高,且有尿频、夜尿多等症状,考虑湿热下注,临床兼以温肾清热祛湿;部分患者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C3、C4指标下降,考虑湿热浊毒,或外来邪气日久,形成浊、瘀、毒,邪火上攻,心神不宁,日久伤及正气,损伤络脉,临床多兼以扶正祛邪之法,嘱患者避免接触动物源性过敏原、染发、装修等,避其毒气。
4 病案举隅
陈某,女,59岁,于2019年1月30日初诊。因“入睡困难10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10年前因情绪波动后出现入睡困难,服艾司唑仑或佐匹克隆后,症状时轻时重,1个月前症状加重,入睡困难,梦多,易醒,醒后难入睡,睡眠时间平均每天为3~4小时,情绪急躁,头晕,昏沉,乏力,下腹坠胀,无胸闷,无气短,大便粘,不成形,日1次,尿频,夜尿2次。舌暗红,苔黄厚腻欠津,脉弦滑。既往史:患高血压病15年,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日1次;慢性胃炎;甲状腺多发囊实性结节。否认吸烟及饮酒;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身高:158 cm;体重:60 kg;血压:140/80 mmHg;神清,精神差,少气懒言,形体偏胖,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流式)白细胞 164↑/μL 。幽门螺旋杆菌(HP):56↑。西医诊断:失眠;高血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医诊断:不寐,眩晕。证型:湿热瘀阻,心神不安。中药给予清热利湿通络,养肝宁心为法。方药:金银花12 g,紫花地丁12 g,瞿麦12 g,萹蓄12 g,白花蛇舌草30 g,白茅根30 g,半枝莲12 g,炒车前子30 g,牛膝12 g,生黄芪60 g,党参15,淫羊藿12 g,炒栀子12 g,郁金10 g,煅龙齿30 g,益智仁12 g,巴戟天12 g,菟丝子15 g,甘草12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另嘱:①减重;②忌食辣、油、凉、硬、甜之食物;③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洗,勤换内裤;④调畅情志。
2019年2月12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仍需口服安眠药助眠,双目干涩,巅顶部发胀不适,血压130/80 mmHg。舌淡暗,苔白,脉细滑。王少杰教授认为热已部分清,现湿重于热,故去白茅根、炒栀子、煅龙齿、郁金等药,加冬葵子15 g、茯苓皮30 g、猫爪草12 g、缬草20 g,以健脾除湿以安神。继服7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9年2月19日三诊:服药后睡眠好,偶服安眠药。呃逆,偶有反酸烧心,大便2日1次,成形软便。舌淡暗,苔白,脉细滑。王少杰教授认为湿、热已大清,以健脾和胃为主,二诊方去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缬草、萹蓄、冬葵子、紫花地丁、茯苓皮,加党参10 g、丁香10 g、火麻仁20 g、鸡内金12 g、葎草20 g、远志12 g以温中和胃、安神益智。化验结果提示尿常规正常(白细胞6/μL),幽门螺旋杆菌(HP)<4恢复正常。
按语:王少杰教授结合患者舌脉,四诊合参,辨证为湿热阻络,心神不安,治以清热利湿,宁心安神。第一阶段热重于湿,热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予萹蓄、瞿麦、金银花、地丁等清热,热从下焦走,釜底抽薪。第二阶段热去湿仍在,加大健脾祛湿的力度。第三阶段,扶正为主,以健脾益气安神。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5 小结
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临床较多,属于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常常受情志、饮食不规律、熬夜、体重、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王少杰教授诊治过程中治未病理念贯穿始终,不仅关注疾病的现阶段的诊治,更加强调患者的生活方式,辨证时不拘泥一方一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不同,灵活应用,治病必求本,审证必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