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

2022-12-28辽宁中医药大学刘静姝解舒博

区域治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抗疫辅导员

辽宁中医药大学 刘静姝,解舒博

2012年,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教育评价机制”“教育公平”“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为我国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其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核心要务。因此,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者的工作目标,如何将传授学科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和端正理想信念融入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荣辱观、择业观,也是每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任务。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中的两支重要的育人队伍。他们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政引领、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日常关爱等重要的教育任务,本文就统筹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资源、创建协同育人工作模式,发挥两者“1+1“大于2的作用做以论述。

一、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合作,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努力拼搏、树立远大志向

(一)激励学生传承拼搏精神,在奋斗中追梦圆梦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中国人民是有着顽强意志的人民,他们完美地诠释了奋斗与拼搏的精神。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向青年大学生植入拼搏奋斗的理念,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最绚烂的底色,无奋力拼搏的足迹,大学生注定难以成人成才。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助力其演绎好拼搏的故事,为其注入自信、自立的精气神,引导大学生自强不息,将个人的成长发展融入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展现出近百年来中华儿女满怀赤字之心投身于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英勇事迹;辅导员在党课、团课中让学生在“青春·祖国”的对话中,感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具备的勇于奋斗、乐于担当的人格品质,继续谱写为国为民的奉献之歌。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以“伟大奋斗精神”“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等主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让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有利于大学生触摸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脉动,体会奋斗的意义。专题教育通过对众多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激发大学生锤炼意志品格,培养奋斗不息、刚健有为、不畏风雨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激励大学生励志做新征程上的奋斗者,接续追梦圆梦。

(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工作

当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将来是社会的建设者,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未来。大学生要想在走出校园后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在学生时期练就一身能吃苦的精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用真实案例激发大学生志存高远的志向、脚踏实地的作风,引导同学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追求高尚价值取向,转变择业观念,从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做起,把从业的第一步走稳走实,在平凡岗位上发挥人生价值造就非凡业绩。近些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数以万计大学生参与其中,以“支教、支农、支医”为重点深度参与扶贫工作,其中不乏胡光平、张闰生这样的典型人物,也生长出许多卢阳、曾婷婷这样的“西部明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此平台在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的同时,还带动了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教育提高、医疗水平提升,帮助了许多贫困人口走出困境。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就业机会,大量的基层工作岗位需要我们这些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热情、有创造力的大学毕业生来填充。在基层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是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些毕业生是基层急需的人才,大学毕业生通过基层艰苦生活的锻炼,经风雨、见世面,锤炼品格、提高本领、增长才干。目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需要大批青年毕业生的投入与创造,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要抓住此契机,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相吻合信念理想,担当起这个时代赋予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历史责任。

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引入重大主题教育进课堂

理想信念是人生方向的指挥棒,其决定着干事创业的成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2021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纵观百年党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列强、从黑暗走向光明、取得瞩目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教育教学中,要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复兴梦圆的核心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传播给学生,因时因地向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伟大精神,深切体会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努力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传承者,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将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把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

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教学中加强情境教育设计,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主题,引入“建党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伟大精神,展示革命者和建设者的理想抱负、无私奉献,帮助大学生筑牢精神底座、补足精神之粮,其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适时引入这些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进课堂,引导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家与国”进行深入思考,教育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爱国情怀有机结合,励志做复兴道路上的奋斗者。

重大主题教育,不仅是超越个体情境局限性、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的必修课程,还是突破成长瓶颈制约的关键课程,它与每个人的成长、命运息息相关。例如通过新疆喀喇昆仑某部队守边防的事迹,引导学生居安思危、投笔从戎,励志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应切实将爱国主义教育夯实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升华和释放,申请入党人数越来越多,征兵入伍人数逐年提升、军训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凝聚成为实现梦想奋斗的力量。

三、专业教师与辅导员提升自身文素养,引入传统文化进课堂

(一)努力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如何将这项工程在教育教学中筑实筑牢,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的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近百年的教育实践充分表明,教师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中,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前提、是关键。每名教师都要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滋养师德,把自己淬炼成君子,做到身正为范。教师要做诚德之人,用善心来育人、凭良心来教书,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有教无类,践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精髓,就是遵循了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有利于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从而真正做到知识育人、思想育人。高校应在教师的日常培训中增加教师德育意识的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立己达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协同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智育与德育相结合,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实现教学中的全员育人目标。[2]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例如,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创办者张桂梅,她扎根边疆长达40余年,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至今仍工作在教育一线,多年以来,她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教育之光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她认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并非只是讲授知识,而是塑造学生的心灵。高等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观摩、研讨张桂梅等教师的先进事迹,广大教师要深入学习她扎根深山、不负韶华的精神品质;学习她以红色教育为学生铸魂塑形的深层情感;学习她无私奉献、对教育事业忠诚执着的红烛精神;学习她为党育才、助力脱贫的奋斗精神。

(二)以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个体文化身份认同、与世界的关系、与大自然共生等问题不断浮现出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何避免“享受了物质、丢掉了精神”的困境?这些文化认同问题深深缠绕在每个人的内心,时刻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应具备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入脑入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健康成长,提升格局与视野。一个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缺乏了解、对自己民族毫无感情的人难以成人成才,甚至还会因缺乏底气和定力而盲目轻信外来文化,从而使得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衰减流失。因此,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是其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能否薪火相传的重要因素。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因时因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建立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例如,共赢、共享、共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种发展理念在国家层面的体现。通过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达成不同国家相互关联、协调合作的发展局面,有效地帮助了各国释放发展潜力,不仅能促进了世界经济大融合,还能实现了不同国家间联动发展、共享成果的美好愿景,真正做到了既维护各自国家的核心利益,又实现了不同地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讲述“一带一路”建设,让学生了解“丝路精神”,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互利共赢”,跟随“一带一路”倡议启航奋进,继续谱写伟大中国的精彩故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理念的认同与自信。从真正意义上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用中国观念、中国思想、中国方法构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伦理和精神内涵,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将抗疫精神引入课堂,用好抗疫“活教材”、写好育人新答卷

(一)在抗疫故事中建立家国情怀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将厚重、生动的抗疫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活教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教材”,讲好关于生命、责任、家国、英雄的故事,上好抗疫“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不仅讲在课堂上,更要讲在中国大地上,从更广层面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3]讲述抗疫故事,不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把家国情怀书写在抗疫一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把“抗疫”力量转化为育人力量,通过集体备课,提高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用身边故事阐述“人类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让课堂“有知有味”,让学生入脑直心。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要带领同学们读懂中国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二字的分量,认识到生活在中国是何其有幸,勉励同学们在疫情防控中当先锋,在努力学习上树标兵,在面对时代大任上强担当。

(二)在抗疫故事中磨炼品格、乐于奉献

教师在讲述抗疫精神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志愿者日记”“寻找青春最美的瞬间”等为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还原疫情下学生们的隔离生活,展示困难之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精神的认同。通过展示志愿者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团结是力量、奉献是美德,明白何为最美青春。每一个抗疫行动都是生动的教学案例,无论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抗疫都是课堂上最鲜活、最打动人的素材。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围绕家与国、责任与担当等主题,构建多种形式的抗疫思政课堂,其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生骨干的力量,开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奉献中磨练成长”“凝聚青春正能量·同心抗疫勇担当”等思政大课、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自信教育、科学教育和心理教育,植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号召大学生努力进取、奉献社会,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

(三)在抗疫故事中提高医学生使命与担当

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勇敢“逆行”、连续奋战,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医务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英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带领学生回顾抗疫期间的感人事迹,学习钟南山、李兰娟等广大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医者仁心的精神,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怀。通过白衣战士的事迹激发学生讨论:“个人的医学梦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同频共振”“如何看待中国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命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故事启发学生如何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以毅力突破困境、以信念砥砺前行。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将“关爱病人、尊重生命、职业操守、使命担当”等主题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并启发学生从自我之小家延伸到国家、自然之大家,打通校内外、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医学生,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抗疫辅导员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