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控规范的企业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

2022-12-28李雨寒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2期
关键词:规范部门评价

李雨寒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世纪90年代,COSO正式系统定义了内部控制,随后通过多部论著与法案提高了内部控制的地位,丰富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加入了风险防控这个关键环节。内部控制能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与管理,只有加强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的融合性,深入各个环节才能构建高效的管理系统。合同管理具有核心作用,能让金钱在商业机构中稳定运转。进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控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分析内部控制、合同管理、风险辨识、管理现存问题与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防控措施,从而强化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为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机制、程序提供参考意见。

一、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概述

1.合同管理的概念

合同指的是,企业与各主体为了落实双方权利义务与责任而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合同管理的概念是,先确立合同费用,随后通过谈判、拟定合同内容、提交审核并且开始执行内容任务,以及关于后续变更、终止而进行管理。合同管理主要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宏观层面,在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指导、监管合同从订立、执行到变更的各个情况。微观层面,设立合同的主体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对合同各阶段进行全过程管理。合同管理贯彻企业项目始终,其作用非常显著。随着合同管理领域发展,其不仅限于上述几个阶段,还包括了风险防控等方面。合同管理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项目管理的效果,作为现代化管理领域的新产物,企业在开展各项业务时,与设立主体应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与责任,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提高合同管理的效果。合同管理需要涉及多领域与多部门,要综合考虑企业运行实际、财务情况以及法律方法等[1]。

2.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合同管理内部控制需要坚持一定原则,一是全面原则,从准备、订立、执行到监管等程序进行管理,要求合同管理能够全面覆盖。二是重要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前提下,要重点考虑重大合同。合同管理流程较复杂,会影响此类合同的签订效率,降低管理质量。所以应该在一定规范框架下,保证内控效率,既能提高管理安全,也能保证管理效益。如果一类合同风险较低,可以简单化管理程序。但是对于重大合同,或者是首次签订,应该严格化、细致化管理流程、内容以及责任。三是制衡原则,既要保证运行效率,也要提高合同管理内控质量,从组织结构、机构职责配置等方面入手,相互协调与牵制。四是适应原则,合同管理内控要与企业运行情况、范围规模、外部市场形势适配,根据内外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五是效益原则,内控过程中应该衡量预期收益与实际投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六是集中管理原则,应该统一开展合同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授权,只有在授权范围内各部门与子公司才能订立合同。完成项目后,应将合同与相关资料送到档案部门进行集中管理。

3.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与目标

分析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内容,要先从关键点出发。合同管理程序主要分为订立与执行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含组织管理、谈判以及审核等内容,后者主要包含执行、变更与纠纷处理等内容。在订立阶段,应该先明确组织机构以及各项要求,在掌握合作方资信条件后,审核合同条款、内容与形式是否符合企业要求以及法律标准。执行阶段应做好监控工作,强化检查、探析、验收等环节,要求变更、纠纷处理等程序应符合相应权限限制与标准,总结执行情况并且进行评估。

合同管理的内控目标是,在拟定合同内容,进行审核与履行的过程中,能明确内控目标,在分析管理漏洞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评估与检查工作,促进合同顺利执行,保障企业效益。根据上文可知,合同管理贯穿企业各项活动与经营业务的始终,在内部控制中占据关键地位。提高合同管理水平,能影响资金管理、销售管理等环节,从而有效防控企业运行风险与合同风险[2]。

合同管理采用的方法是,归口管理搭配部门承办,坚持“谁承办、谁负责”原则。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其实就是经营合同部门,依据职责开展整体的合同管理工作。此部门总体指导、监管以及审核各合同承办部门开展的合同管理工作,并且带头制定纲领性制度,其中包含发包管理、支付管理等。标的物需求部门申请项目费用,经过审批后,对合同承办部门提出需求并且进行分工。而承办部门主要开展合同签订工作,依据其职能进行谈判、拟定合同内容、审批以及签约等。若是在履行过程中出现中止、变更等情况,应该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并且进行备案。财务部门根据相关规章与制度,审核与合同相关的财产的归属、资金的应用以及结算方法等。其余部门、总经办、监察部门各有职能,总经办进行法律审核,负责处理合同纠纷等,监察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以及管理程序[4]。

二、内控规范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辨识

1.企业监督管理合同可能潜在的风险

首先,在缺乏保障机制情况下,即未签署合同时,如果合同双方在缺乏法律保障的合同上签约,没有根据相关规范对合作对象进行详细的背景调查,可能导致双方签署的内容不符合规定。若合同不够详细完整、忽视重要规定和说明,有可能产生欺诈行为,这样以来容易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损害企业或单位形象,安全风险较高。

其次,部分企业在签署协议后,并未严格依照规定履行自身义务,或者存在监管不合理现象,导致实际工作中错误凸显,最终给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最后,如果双方在签订不完整、不规范的合同后,发生纠纷,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发展、浪费更多时间、精力和成本,还会有损单位形象和利益。

2.合同管理时可能潜在的风险

从双方准备签订的合同上看,无论是合同内容的预定、合作背景调查,还是合同内容的起草、双方邀约谈判均有可能潜在风险。

在合同签署现场,双方要尽可能在现场争求律师意见,做好相关部门的审核工作,再进行会签,否则容易在纸质合同签署上预留风险。

在签署合同后,双方是否严格履行合同监督和跟踪、是否考虑到出现的变化等都决定着后续工作是否存在风险。

顺利履行合同后,要求做好履行合同的评价与风险评估,完成相关记录,依照相关流程保存档案;另外需要加强奖惩制度的完善,保障双方权益,否则容易扩大潜在风险。

3.采用内控理论管理合同时可能潜在的风险

(1)内部控制理论存在局限性

从审计角度上看,绝大多数企业内控重点在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上,在合同管理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导致在实际运营中存在风险。

(2)内部控制理论流程上存在局限性

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将关注焦点放在合同流程中所投入的成本,这种不仅会影响管理效果,还会增加整体预算,在一定程度上给合同监督管理带来了风险。

(3)企业内部法人制度不够规范

部分企业法人仅为挂名,在实际管理与运营中发挥不出任何作用,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部分合同监督管理制度比较空洞,缺乏实际工作效用,无法在工作中落实,甚至有部分企业以此行违规行为。

三、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

1.缺少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

如今,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合同管理制度,让各部门与合同管理制度相衔接并且落实管理的各项程序,但是在设计领域,其制度与程序仍有一定问题。合同基础管理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制度规范、员工职责与素质、合同签订与审核、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当前,在合同管理内控上,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首先,缺少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无论从企业角度还是从现存合同管理制度角度,都没有规范的合同认定标准及审批标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主要是认定合同金额,没能考虑合同特殊性等风险因素。例如,技术不成熟合同、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合同都是重大合同,没能根据合同的重要程度出发,优化风险防控措施、提升管理效益。并且也没有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如何判别与审核紧急合同,而是对所有合同采用一致的审批程序。在现实运行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紧急合同,若是相关部门在没有明确标准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序进行管理,会被认定为违规。在先履行、后签订条件下,会让其他合同出现合规性风险,难以实现规范管控。

其次,没有规范管理的关键环节,没有详细规定合同签订依据、法律审查、监督控制合同履行、管理后评价等。在签署过程中,发现部分合同签署了日期,部分合同没有签署日期或者是签署不完整,多页合同没有经过双方签字认定。在监督控制履行环节时,事后检查履行情况,但是没有全过程跟踪检查反馈以及改善情况。对于管理后评价,没有规范评价方法、频次以及结果。同时没有规范支出类合同,因为支出和收入类合同之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签订、审核、执行等方面,若是缺少此方面的规定就会形成管理风险。

2.合同管理全过程脱离实际

开展全过程合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签订、审核、履行与履行后,细化为十二项内容。在签订阶段,存在签订依据不明确、内容规范等问题,现实要求与合作资信方的管理规定之间缺乏一致性,不能详细落实文本内容。审核环节非常关键,存在权限划分不明确、职责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让管理流于表面,而非具体实施的工作。履行时,合同管理不能开展科学、高效的监督工作,交底工作不到位,甚至部分企业还没有关于收款、变更等方面的规范,导致后续变更等环节无法开展。履行后的评价阶段,没有规定具体的履行评价,无法反馈履行与评价结果。对各阶段的详细分析如下:

签订阶段,缺乏明确的签订依据,主要体现在审批文件以及略过立项程序直接签订等方面。在签订前,没能与采购管理等程序相协调,无法判断其依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合理,在签订后非常容易产生合同风险,如违规、无效等。对于审批文件,其编制不够完善,在填制金额方面不够规范。并且对于合作方资信管理方面,其规定的适用性不强,选定的合作方没有经过企业系统评估,也没能开展资信等级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合作方应该被纳入到符合资质的供应方库内,或者是经过评估流程,能够满足企业要求。但是此种规定不具有完全适用性,对于具有技术优势或者地域特征的供应商来说,其评估周期非常长,难以满足企业的短期要求,降低运行效率。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能严格管控合作方的执行情况。因为以上几种情况,部分部门在选择合作方时,其难度非常高并且常出现,选择不符合要求的合作方或者是忽略评估程序等情形。对于标准文本的设计、应用以及修改等方面的规定,也缺乏规范性,不能覆盖全部合同。虽然多数企业都制定了合同管理制度,但是在标准文本设计、应用和修改方面,仍有缺陷。各部门与单位根据自身要求管理标准文件,无法有效判定其合同文本是否符合标准,是否符合各种合同的特征以及风险防控要求,增加了管理风险,阻碍了企业开展风险防控工作,降低了管控效率。虽然部门与单位经过了企业法律审核,但是其具体条件仍缺乏规范性,严重时,还会发生违规等问题[5]。

审核阶段,难以落实承担审核职责的组织的职责,审核程序不够合理,不能进行实质性审核工作,浮于表面,从而难以满足后期审计的要求。无论是企业还是各部门,在审核会签组织职责方面,其制定的合同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与明确,特别是非标准文本合同,在法律风险、技术风险方面仍有漏洞,让随机化与形式化问题愈发凸显。同时,部分部门在履行合同时,主要分为会签与审批两步,程序之间出现重复,影响了审核与签订的效果。在审核时,企业重视重大合同的审核,忽视了以非标准文本合同为主的合同的审核,规定不明确,难以满足国资监管要求。审核工作的主体是承办部门、分类合同直接管理部门,审核形式是内部审核。不能落实财务、法律部门的审核职责。

执行阶段,对监督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具体监督执行状况,交底深度不足。合同管理方面,没有规定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关于监督执行进展、质量、收支款等方面的内容与要求,不同部门规定了不同的监督内容,难以提高监督效率。各级管理部门只重视收款方面的监督,没能对进度、支付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督。缺少对合同变更的规定,没能规定合同变更的要求、条件、标准以及流程。不同部门拥有不同的变更程序,甚至一些部门没有变更程序,加强了变更的随意性,让合同管理工作失控。对于变更权限,其规定不够具体,没有固定变更审批权限的标准。

执行后的评价阶段,主要在合同执行评价、管理评价以及合作方执行评价方面存在漏洞,不能及时获得反馈。各部门、单位会安排专业人员管理合同文件,并且制定相应的台账与规定,但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没有明确规定合同执行评价与管理评价方面的内容,缺乏统一性,导致各部门与单位之间的规定存在差异。对于合作方执行合同评价,也没将其归入资信管理评价中。即使已进行此类评价,也是年度评价,不能对重大合同进行评价,难以动态反映资信变更状况,反馈力度不足。

3.动态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合同管理主要分为静态、动态两方面,前者主要包含谈判、签约等方面,动态主要是执行,但是大部分企业过于关注静态管理,忽视了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没能对比与分析执行的总体状况和具体情况,不能根据不足,采取针对性地改进措施。合同管理的主体就是管理人员,其能力与素质的高低,以及岗位职责的划分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进行合同管理时,部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相关专业性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化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要求。

4.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在进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时会出现,权限划分不明、执行能力差、互相推诿责任等问题,没有建设严格、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大部分管理人员仍保留传统的合同管理理念,领导层不能根据合同管理内控实际,划分层级权责,落实责任意识,难以对基层人员形成约束,还容易造成商业机密泄露等问题。部分企业的合同管理内控制度只规定了相应的流程、时间等,没有开展全面追责工作,缺少相应的考核追责机制与制度规范;或者没有将合同执行状况、文本质量以及台账管理等内容纳入考核追责范围中,未能定期、随时开展抽查活动,从而形成了无制度保证追责,无责任人可找的现象,为后续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四、基于内控防范下合同管理的优化措施与风险防控措施

1.合同管理的优化措施

(1)改进合同模式

首先,提高合同统一归口管理水平。如今,归口管理主要体现在制度、档案归档以及发包检查等层,缺乏管理的全过程性,因此应该提高归口管理水平、强化管理职责。其中包含审核管理流程、承办规范管理、执行纠纷管理、评价管理等方面,经营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建设合同体系,加强监控。对于重大合同,应该开展全过程管理活动,从监管、审核、执行监督到后评价,一应俱全,降低管理风险。其次,对二级合同进行统一管理。不仅要管控大宗物资采购活动以及总承包项目,还应该重视对技术服务类合同、科研类合同的管理,根据部门实情,开展二级归口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最后,管控合同授权。部分企业忽视了对重大合同的管理,所以应提高重大合同授权的管理水平,未归入系统的合同授权可维持现有管理,归入系统的合同授权可以适当放权,同时也可以对分公司放权。科学划分、落实授权权限后,能提高合同管理质量。并且应优化、切实实施合同管理制度、流程,避免出现违规等现象,按照标准程序签订后才能实际执行。签订时,要审核合作方的资格[6]。

(2)完善合同管理体系

第一,要进行全过程管理,从签订、规范标准文本、进行资信管理等方面入手。对于签订依据,要在各项制度与规范中落实立项审批、采购流程以及授权等依据的内容与标准,让各项依据更具有实践性。例如,采购合同应该包含采购策划、招投标以及审批文件等资料。同时合同中应该包含安全文件、廉洁承诺等资料。严格管控合同签订依据,尤其是根据来源较窄的采购而签订的合同,更应该明确其来源以及相应条件。对于标准文本,应从设计、应用、修改等方面入手,规范其内容,要具备条件的具体内容,不断吸收相关评价、反馈进行优化。对于合作方资信管理,应先确定合作方资信评级以及结果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根据现实要求调整供应商库与选择要求,提高选择的自由性。并且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建设资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对于风险审查管理,要严格审核合同中关于商务、法律等方面的内容,明确管理职责与流程,尤其是重视重大合同的审查,必须经过法律审查,开展实质性审查工作,细化审查标准、明确审查要求,审查后还要留下相应痕迹,方便后期追究责任。对于合同执行的监督管理,要明确规定执行评价以及管理评价等内容,如评价对象、方法、频次。将评价结果设为管理考核的标准之一,根据评价结果与反馈优化合同管理机制。对于变更管理,要明确规定其条件、标准、要求以及流程。

第二,根据合同管理实际,制定配套标准。要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合同特征的合同管理标准,例如合同变更标准等。依据合同特征与管理要求,完善标准文本体系,落实固定条款,规范可变条款。

(3)提高合同管理的规范性与标准性

要细化管理程序,提高合同标准文本的规范性。立足于现存管理规定与程序,通过分析管理的现存漏洞,完善管理程序的各环节,其中主要包括签订前阶段管控材料、资信管理等。执行阶段监督管理合同执行情况、变更管理等、执行后评价阶段,设计完善的合同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检查、评价反馈等方法促进此体系稳定运行。根据不同类型的合同制定不同的标准文本,使其满足集中管理和法律审查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规定配置不同的合同附件。

2.合同管理的风险防控措施

(1)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评级机制

想要建设高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其核心就是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评级打分来监督合同管理情况,防控管理风险。此方法主要应用于负责开展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企业部门,选用平衡计分卡,设定三个评分标准,超过90分为优秀;超过85分,少于90分为良好;超过70分,少于85分为差。从合同管理基础、程序以及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权重赋值来评价管理程序和结果。

(2)进行信息化建设

通过吸收具有显著成绩的信息化企业的经验,在分析本企业合同管理实际的基础上,制定能促进合同管理系统上线的方案,并且在企业内部积极宣传与实施,各部门根据管理要求,在授权的范围内应用立项管理、变更管理、归档管理等功能,并且通过此系统管控资金流向等内容,提高合同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让企业可以全面管控合同计量、招投标以及签订、履行等程序,让负责人可以动态掌握项目情况[7]。

五、结语

随着我国企业正式迈入现代化之路,各行各业逐渐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合同管理作为贯穿经济业务始终的活动,对企业整体运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很多企业将其视为形式化工作,管理意识不强、信息化程度不足、内控问题频繁发生。本文从企业发展与管理实际入手,涵盖合同管理的各个阶段,如签订、审核、执行与评估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既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也要建设科学的标准文本体系,加强对合作方资信的管控,开展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管理效果,让合同管理更加高质、透明,促进企业高质量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规范部门评价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