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28胡晓霞沈祥春
胡晓霞,沈祥春,陈 妍
(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授课理念,具体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切入点。药学等相关专业人员的职业活动直接影响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承担着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职责,与健康产业的发展联系密切[1],将思政教育融入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教师在课程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
1 将思政教育融入药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是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2],在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结合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人文素养、伦理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操守、遵循标准的行业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实施专业课程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药学专业人才,使其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对药学专业各课程的讲授多集中在专业知识讲解,思政教育仍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4]。专业课的考核也主要集中在是否掌握专业技能,极少涉及思政素养。此外,思政课或有关思政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性强,大多带有应试的性质,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与实际联系[5]。高校大学生则习惯把思政课视为考试任务,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因此,教师需改变上课思路,自觉增强思政教育意识,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进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
2 中药药理学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优势
中药药理学是我校中药学、药学和药剂学等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学习人数多,授课范围广,对其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推进药学专业整体的课程思政改革。此外,针对药学类专业的特点,以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为目标,根据中药药理学的课程特色和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探索适合药学相关专业的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既能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也能增强思政学习的乐趣。因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6]。该门课程是中药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中药药理学也是一门融合中西医、沟通中西药、衔接医学和药学、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性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多学科融合性和可探索性[7]。课程涵盖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中药化学、方剂学等多学科内容,学科交叉性强[8],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把传统中医药理论融入中药药理学课程中,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知识的同时理解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学生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加入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与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讲解我国在中药研究与应用中的新突破,通过举例说明中医药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在全球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学习,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
3 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的方法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在中药药理学教学内容中提取思政教学元素,进行理论分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查阅有关文献及资料,针对思政教学内容,编写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情境,结合实际情况使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践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参与教育培训,去相关院校参观、学习,吸取成功经验,并通过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更新教学理念,形成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中。其次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寻找和撰写贴近生活的案例,以真人真事形成感召力,以促进学生理解。此外,还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入模式、团队学习模式等进行思政内容的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后使专业课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形成渗透、融合、互进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4 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的内容
4.1 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全面进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覆盖了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各个教育领域。引导和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9]。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例如,在温里药中介绍“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时,讲述“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刘香保耗时五十多年专注做好附子祛毒古法炮制的故事。附子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一般在产地以盐水浸泡祛毒,而“建昌帮”的古法炮制可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的境界。作为“建昌帮”的传人,67岁的刘香保不顾年近古稀和渐渐吃不消的身体,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任教。他的精湛技艺和爱岗敬业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和继承。
4.2 专业课程内容与正确树立三观相融合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与历史使命,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讲授炮制手段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时,引入当前不法商家为使中药卖相好,对中药材进行过量熏硫,使中药变“毒药”的例子。早期中药材熏硫的目的是增色、杀虫和防霉。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熏硫已经被禁止。但是许多不法商家依旧用工业硫黄熏蒸药材,而长期接触含硫中药会令人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损伤肝、肾等内脏器官,且用硫黄熏蒸后的药材还会出现药效下降、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危害用药患者的身体健康,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专业课程内容与文化自信教育相融合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全球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对于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中药药理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中涉及很多经典名药、名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加入中医药对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能够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医药知识的掌握,深刻理解中医药治疗的科学性、重要性以及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实用性。例如,讲到青蒿素抗疟原虫的药理作用时,以案例讲解的方式,介绍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在翻阅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时受到启发,并介绍这一发现对于全世界抗疟药研究和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又如在讲到矿物类剧毒中药砒霜时,通过介绍张亭栋教授在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中做出的奠基性贡献以及砒霜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从而打破视砒霜为毒药、禁药的固有思想。此外,通过举办一些专题小讲座系统性讲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无药可寻的情况下,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以及中药抗疫的有效性等,体现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经临床实践筛选出有效方剂“三药三方”,“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主要通过缩短发热时间,改善相关免疫学指标,缓解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以及促进炎症因子的消除发挥治疗作用。“三方”即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在阻断病情发展、改善症状,特别是在缩短病程方面有良好的疗效。通过以上案例的详细讲解,提高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了解传统中医药在现代治疗疾病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历史的了解,积极挖掘中医药这一宝藏,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文化。
4.4 专业课程内容与科学素养培育相融合
二战后,科学研究的路径与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形态已从“小科学”完成向“大科学”的转变。在“小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奉行个人英雄主义,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凭借个人努力取得了杰出的科学成就。而到了“大科学”时代,要想取得重大科学成就,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引力波探测、中国神舟飞船等,仅凭借个人力量无法完成,而是需要庞大的科研团队通过复杂但有序的管理,有机整合各类资源才能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重要。如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增设开放性实验,教师讲解如何设计中药新药的药理学实验,给学生下发任务,采用团队学习模式,经团队合作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整理、撰写报告,最后进行汇报。该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方法的同时,通过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使其理解如何进行团队分工与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沟通和组织能力。此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科研诚信,例如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要如实记录,不符合预期的结果要分析原因,不能肆意篡改结果、捏造事实或任意抄袭他人结果,并列举由于科研失信造成严重后果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进行科研的初期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形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培养良好的科研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