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林业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2-12-28段正中
段正中
(和平镇人民政府,甘肃 武威 733000)
现阶段,林业育苗技术处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但仍存在着各种历史遗留性问题,同时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若是育苗效果不佳,则会对林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阻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林业育苗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与探索非常有必要。当前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治理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充足的物力、资金等资源,并将新研发的技术推广应用于林业育苗过程中,对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在林业育苗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病虫害问题最为突出,若无法及时控制病虫害进一步蔓延,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病虫害的习性特点等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林业育苗工作能正常进行[1]。
1 林业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我国对林业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很多资源,不仅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法律制度,而且将新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应用于林业产业建设中,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分析我国林业栽培技术的实施情况,为了提高林木生产数量,通常会选择使用机械种植技术一次性栽种大量幼苗,能扩大林业栽培规模,获取最大化的综合效益。
部分地区在栽植苗木的过程中,会优先选择机械化作业模式,与人工种植模式相比,机械化作业模式更具优势,如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工劳务成本以及种植效率更高等。但是机械化作业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苗木的存活率得不到保障便是最大的问题,有些栽植不到位的苗木还需要进行人工处理。因此在实施机械化作业的过程中,很难准确掌握苗木根部的生长情况,无法精准控制填埋深度,加上机械设备在运行时容易对苗木根部造成损害,也会影响到苗木的存活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可以实现对苗木种植密度、面积等方面的精准控制,还能促进林业栽培技术的有效创新与改进。
部分地区因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频频出现各种病虫害现象,尤其当夏季来临时,虫卵会对苗木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还有部分病虫害的繁衍速度极快,若没有在第一时间将其控制住,会迅速传播给其他健康苗木,严重时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加以重视,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力度,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防治手段,将病虫害控制在苗头阶段,确保林业资源免受损害。
2 林业育苗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条件是决定林木存活率的核心因素,良好的土壤条件能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因此,林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土壤改良工作给予重视,具体工作如下。一是做好土壤pH 值测试工作,测试土壤的酸碱度是否适合幼苗的健康生长,若是酸碱度超出标准范围,则无法保障幼苗的正常生长。通常土壤pH 值测定标准为5~7,由于我国地域分布较广,不同地区的土壤pH 值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当地土壤pH 值的测定结果选择合适的改良技术。二是做好土壤养分的检测工作。不同位置的土壤养分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如肥田和荒田之分,为了给幼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林业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根据检测数据合理把控肥料的施加量,施用量过多过少对林木的生长均不利。三是根据林木的生长状态,及时开展耕地除草、土壤转化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栽植幼苗之前完成,有助于提升幼苗的存活率。
2.2 种子处理技术
种子处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苗的成活率,必须严格按照幼苗品种和当地气候环境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种子加工技术,确保幼苗的存活率。一是科学选择树种。事先针对所在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和土壤环境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种植的林木品种,以及对其质量进行观察和检测,优先选择高品质的树种。二是做好种子灭菌工作。为了提升幼苗的存活率,以及保证幼苗的茁壮生长,必须对种子进行科学灭菌,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利用红外线等方式消杀种子中的有害物质,接着再将其移植到土里。三是实施浸种作业。当发觉种子已经迈向成熟阶段,便需要及时实施浸种作业。以柳树为例,事先调好温水,将种子浸泡到温水中,当其汲取充足的水分后,便可以将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静待一段时间,直至彻底干燥即可。总之,不同品种的种子必须根据其生长习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种子处理技术,如松树等树种更适合运用去蜡去油处理方法,这样才能满足种子的生长要求[2]。
2.3 育苗播种技术
林业育苗和播种技术是提升幼苗存活率、保障林木健康生长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林业栽培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除了常规的育苗方法,还会根据不同品种的幼苗制订针对性的培育和播种技术方案。人工播种是最为常见的种苗方式,适用于小规模的苗圃种植,不仅能取得良好的种植效果,还能提高所在地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机械播种适用于大面积的幼苗种植中,一方面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升播种效率,同时机械播种还能准确把控播种的密度和行距。在确保种植环境与幼苗生长要求相符合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饱满粒大、无公害的种子进行培育,为幼苗的生长提供稳定的基础条件。
2.4 耕作施肥技术
在种植之前需要做好深耕施肥工作,由于我国林业栽培形式以退耕还林为主,农用耕田常年种植农作物,土壤肥力的消耗较高,已经无法满足苗木的生长需求,仅仅依靠土壤自身的肥力又达不到苗木生长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需要科学运用施肥技术对土壤条件进行改善,提高土壤有机物的含量。林业管理人员必须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施肥工作,定期清理育苗所在地的杂草或落叶。杂草会抢夺土壤养分,导致培育苗木无法摄入充足的养分,出现树叶枯萎、生长状态不佳等现象,必须清除杂草等。运用科学手段和专业仪器设备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数据对肥料使用量进行精准控制,施肥过多极有可能会对苗木根系造成损伤,施肥过少无法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养分,须严格控制肥料施用量,并根据苗木的生长习性与趋势确定施肥时间。要想使林木保持旺盛的生长趋势,应对土壤肥力、栽种面积等方面进行测定,根据精准可考的测定数据制订合理的施肥计划[3]。
2.5 育苗灌溉技术
定期做好林业育苗灌溉工作,根据苗木品种的生物学特点和生长状态等确定灌溉时间,同时严格控制灌溉量,避免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例如,柳树等属于喜湿树种,宜选择少量多浇水的方式,而臭椿、白蜡等则属于耐旱树种,应尽量减少灌溉次数,为苗木的稳定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即可。同时,在幼苗期要少量灌溉,速生期则需要大量灌溉,若是幼苗的栽培方式不同,则需要根据实际栽培方式选择合适的灌溉量,例如播种苗宜选择勤浇漫灌的灌溉方式;扦插苗则需要确保足够的灌溉量,适宜选择小水漫灌的方式;嫁接苗要避免出现接口腐烂,严格把控灌溉量,过量灌溉容易导致幼苗枯死。由于我国南北方温度等方面差异较大,需要根据林业所在地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周边水利条件等规划灌溉时间。例如,北方地区的最佳灌溉时间为3 月中旬至4 月中旬,结合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条件,选择科学可行的灌溉方法,如侧方灌溉、滴灌和喷灌等。
3 林业育苗管理措施的实施方法
3.1 苗期管理
林业工作人员应做好出苗期的管理工作,根据不同品种的种子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科学处理苗木种子并及时整理土地,适量施用肥料,确保土壤肥力能满足苗木生长所需的肥力。同时,做好土壤消毒、灭菌等准备工作,为幼苗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播种前,选择分次撤土的方式,及时浇水,满足幼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当出苗率达到1/3 时,逐渐增加施肥量并采取有效防治技术减轻病虫害对林业育苗的危害。在幼苗出齐后及时开展间苗作业,去掉多头苗和死苗,并保持7 500~9 000 株/hm2的壮苗,及时增加灌溉量和施肥量,为其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4]。
3.2 人才管理
由于林业一般属于大规模的建设项目,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面积林木的全方位管理需求。为了有效提升森林的综合效益,可以利用科技力量提高苗木的生产质量和数量,并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及时了解和掌握森林中的异常现象,如乱砍滥伐等行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需选取一批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成立团队,围绕林业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共同探讨与研究,逐个突破林业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林业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4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4.1 基础防治技术
林业工作人员应对当地比较常见病虫害的感染特点与发病症状等进行全面掌握并及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科学的预防措施,以及针对极有可能会发生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制订完善的紧急预防方案,抑制病虫害进一步传播。与此同时,将全新的管理理念融入林业病虫害的管理工作中,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病虫害监管制度,通过落实监管制度实现对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在发现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对其加以纠正和处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4.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运用生物技术手段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治理,或是降低病虫害对林业育苗造成的影响,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防止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当前在林业育苗过程中使用比较广泛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防治技术和昆虫防治技术等。昆虫防治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具体诱因,确定其天敌,引进天敌消灭病虫害,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等,其在病虫害治理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防治技术得以发展,并在病虫害防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科技手段使微生物迅速繁殖,以此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进而有效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同时还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马尾松虫害是林业育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虫害,结合微生物防治技术的科学利用,通过白僵菌的繁殖能够抑制虫害的发生,或降低虫害对林业育苗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益鸟防治技术应用也比较广泛,根据虫害的具体种类分辨其天敌。比如,蚜虫类的天敌有燕子、杜鹃等,通过引进大量的益鸟能起到防治虫害的作用,而且也不会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5]。
4.3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具有见效快、省时省力等优势,尤其对于传播性较强的病虫害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通过调查和分析化学防治技术的实施情况,发现在运用化学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化学药品,加上化学试剂和药品容易对周边环境和种植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部分化学药品带有浓郁的刺激性气味,将其喷洒到树叶或树干上,通过空气传播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性,还会对大气质量造成破坏。以杨树为例,杨树白粉病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叶子的正反面存在大小不一的白色粉斑,随着时间逐步蔓延到全叶或枝条上,通常在春秋两季暴发,对苗木的生长极为不利。为了防止白粉病扩散、蔓延,发现该病害的第一时间就必须采取防治措施,使用25%粉锈宁1 000~2 000 倍液均匀喷雾叶的正反面,每隔25~30 d 喷洒1 次,3 次即可,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为了降低病虫害对林业育苗造成的影响,林业工作人员经常会大量使用杀虫剂灭杀害虫,极易造成益虫的大面积死亡,长期用药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在选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化学药品对生态环境和苗木质量产生的影响,优先选择无公害、无污染的化学试剂以及药品,并提前安排专业人员做好实地考察工作,根据考察数据对化学防治方案进行科学规划,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6]。
4.4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在防治害虫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人工诱导捕杀,如使用捕虫灯等设备吸引害虫聚集统一灭杀,能消灭大量的害虫,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另外,与化学防治技术相比,物理防治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略低,利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机械设备或物理技术将虫害对林业育苗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树干下半部分均匀涂抹石灰水是最常见的防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下半部分涂白的树木,涂上适量的石灰水可以抑制害虫的繁殖,减少虫害对树木的影响。使用性诱剂吸引雄性害虫并将其灭杀,从根源上控制害虫的繁衍。病虫害对于林业育苗而言,容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确保林业苗木的健康生长,在初期就应遏制病虫害,根据病虫害的具体种类分析和辨别,遵循自然生物规律,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5 结束语
病虫害是影响林业苗木健康生长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有效保障林业苗木的正常生长,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将病虫害遏制在根源处。对于当地频繁发生的病虫害要提前做好预测和跟踪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预防处理方案,并加大病虫害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