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良种的壮苗培育技术研究
2022-12-28吕海
吕海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吴城种子园,山西 吕梁 033000)
与一般林木种苗相比,在相同的管理条件、环境因素以及土壤肥力等条件下,林木良种拥有更快的生长速度以及更强的病虫害抵抗能力,整体产量较高,材质良好,能形成更大的经济效益。
1 林木良种的壮苗培育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林业的持续建设发展,相关林木良种的壮苗培育工作初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成为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此外,大众自主创建以及社会各种投资构建的林木良种规模化壮苗培育产业开始全面发展,相继涌现出多样经营方式,促进了国内林业种苗产业的稳定发展。处于市场经济内,国内的林木良种在壮苗培育方面展现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以及产业化发展趋势,更多的市场主体相继参与到林木良种培育当中[1]。
2 林木良种的壮苗培育技术研究
2.1 林木种苗培育
优质的林木良种通常包括苗木色彩正、顶芽粗大饱满、侧枝均匀生长、苗稍直等特征,存在有分叉、无徒长的现象,根茎发达,地径粗,主根短而直,侧根均匀伸展,须根丰富,地下和地上等部分维持均匀比例。除此之外,林木良种还需要具备丰产功能,在提升苗木产量基础上,促进整体产量超出预期计划产量目标[2]。
在林木育种过程中,按照树种繁殖形式分成无性系选择、家系选择、家系内筛选。无性系选择对应繁殖方式整体操作相对便捷简单,能将树种自身的各种优良性能最大程度保留;家系选择对应繁殖技术需要根据家系平均值大小进行育种筛选;家系内选择对应繁殖技术基于家系内按照个体表型实施合理育种筛选。
林木育种可以分成单株选择、混合选择形式。单株选择遗传基因良好以及树形优美的林木,尽管十分耗时耗力,但通过逐一鉴定林木良种,不会产生太大的干扰元素,可以提升整体育种效果;混合选择适用于成熟期林木,无须考虑林木是否拥有良好遗传基因,也无须逐一鉴别林木良种,但容易导致育苗中出现亲子代关系混乱,尽管可以提升整体育种效果,但林木良种的改良能力相对有限。
林木良种培育主要包括有性繁育及无性繁育。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投入资金成本较高,繁殖过程相对烦琐,但该种繁殖技术能提升林木整体环境适应性。无性繁殖即营养繁殖,无须亲代授粉,借助扦插技术进行组织培育,直接利用母代林木实施子代培育,可以将亲代林木良好性状充分保留,顺利培育出更为优质、稳定品种。除此之外,与有性繁殖相比,无性繁殖整体培育工序相对较少,无须投入过多繁殖成本,进一步缩减了林木生长周期,提升了林木育种效率,有效控制亲代林木将现有不良性状传递给子代林木的问题隐患[3]。
2.2 科学整地
土壤会对种子发芽以及条穗萌发、苗木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多年育苗以及多年耕种,极易导致土壤种植力严重减退,变成贫瘠地。应明确土壤培育任务,有效改良土壤性状。地块整理作为育苗中的重要环节,应借助深翻土地,使种植土壤维持良好疏松的状态,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全面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存环境,促进土壤熟化,优化土壤肥力,有助于苗木后期健康生长,提升苗木产量和综合质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针对林木良种实施壮苗培育前,需要先做好综合规划,具体包括育苗树种、育苗方法以及育苗面积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结合林木良种的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林木良种在幼苗时期内的生长特性。苗圃应选择排水性良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块,以土层深厚的微酸性沙性土壤为主并保证水源充足。秋季可以针对土壤实施深翻处理,春季可以采取浅翻处理,维持平整床面和细碎土壤,清除地块内各种杂物,提升整体蓄水保墒成效。如果秋耕中存在有机肥施用量不够的问题,在春季翻耕中可以选择施用硫酸亚铁粉、尿素、过磷酸钙等,及时作床浅翻,并做好土壤消毒工作。
播种时间尽量选择在五一前后,基于适宜的土壤温湿度开展浅耙处理,随后进行全面播种。在播种中可以选择横行条式实施宽幅密播,合理控制整体播种量,结束播种后应在表层覆盖1 cm 细土,保证覆土均匀性,优化整体出苗率。播种过程中,还需要保证覆土、镇压以及播种等各个环节有效结合。结束播种后应尽快实施覆草、遮阴处理,能进一步提高整体出苗率。应用宽幅度密播方式能充分发挥群体性幼苗良好生长特性,有助于幼苗整齐出苗和顺利破土。此外,幼苗对应出土时间较为一致,可以有效缩减杂草生长时间,进一步改善林木良种整体抗性。地下根系连生,上方生长叶片彼此交叉,构成一种群体结构特征小环境,能进一步改善养分和水分状况,提升幼苗整体抗旱性能,控制日灼现象。同时,借助密植措施,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光能扩大幼苗综合产量,保障植物茁壮生长[4]。
地块整理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浅耕处理。对应翻耕深度维持在18 cm 左右最佳,通常在起苗3 d内或作物全部收获后实施,保证土壤湿度状态良好,从最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控制杂草生长,在后续土地深翻中减小阻力,提升整体深翻效率。二是深耕处理。根据土层厚度以及实际土地状况,科学设计翻地深度,大部分情况下,耕地深度应全部超出35 cm,入冬前针对土地实施全面深耕,深耕过程中合理施肥,改良现有土壤条件。可以选择施用饼肥、复合肥或腐熟农家肥。三是整地。在春季扦插育苗前开展精细化整地,耕地中随耙并及时平整土地。整地过程中,可以利用敌克松、硫酸铜喷洒土壤。四是作床。床面宽度为1.2~1.5 m,步道路宽30 cm,保持床面平整和土壤细碎,苗床较步道高出15~30 cm。在苗床四周合理挖掘排水沟,对应沟深较步道低30 cm。五是覆膜。对苗床初步耕整后,覆盖黑色地膜前,应喷洒芽前除草剂,通过细土将膜两侧压实,避免杂草生长。
2.3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灌溉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扦插苗整体存活率,需要使种植土壤维持良好湿度状态,大部分条件下土壤的最高含水量需要保持在70%左右。在日常观测时,一旦发现土壤水分不足,需要及时浇水,补充土壤水分。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适当松土,提升种植土壤整体保水性和透气性。加强地温控制,合理调节土壤透气性、湿度以及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促进穗条尽快生长,及时抹去其中多余的萌芽,确保穗条拥有充足水分,缩减养分消耗,控制假生根问题,全面提高穗条成活率和生根率。保持适时、适量浇水,扦插作业结束后需要一次性将水浇透,并根据当地降水情况以及气候条件实施灌溉工作,在苗高度生长到60~80 cm 时,实施全面墩苗并停止浇水。扦插苗后期生产环节需要适当缩减浇水量,避免苗木徒长现象,使枝干木质化,有助于扦插苗顺利过冬[5]。
插穗萌条整体生长高度达到10 cm 后,应留出两个萌条,等待萌条生长到20 cm 时保留1 个接近基部和生长健壮的萌条,抹除剩余萌条。留根育苗各桩仅保留1 个接近基部且生长健壮的萌条。定苗后立刻实施抹芽处理,抹芽时注意保护好叶片和主干。从穗条萌芽到落叶,最少需要进行3 次抹芽。针对留根育苗,每次抹芽时应先除草松土,再实施抹芽,避免除草时因人工操作不当而大面积损伤苗木。具有较强萌生能力、易产生大量侧枝的林木良种,需要于侧枝木质化前进行抹芽剪枝,否则在木质化后容易因为费工进一步扩大人工成本,同时导致大量养分损失,影响苗木茁壮生长。
与此同时,做好松土除草工作,严格按照除尽、除小和除早的基础原则,彻底清除圃地内杂草,避免抢夺苗木的水分、肥料和光照。针对早期扦插苗床,应结合杂草状况、地膜破损状况等,合理判断除草次数。针对留根育苗床,需要对杂草数量进行实时观测,每年保证最少进行4 次除草,每次除草时需要不断扩大除草深度,避免苗圃出现板结和草荒等问题。除草中注意做好种苗的保护工作,减少种苗被伤根现象。如果杂草数量过多,无法实施人工处理,可以选择购买环境友好型绿色除草剂进行科学除草,保障苗木生长质量。但在除草中还需要注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相关说明书进行规范应用,严格控制除草剂量。
苗木结束定根后,需要做好种植土壤的施肥和追肥工作,提升栽培土壤综合肥力,保证苗木健康、快速、茁壮生长。在追肥过程中,需要考虑圃地的实际状况、肥力条件以及苗木生长期,科学计划施肥工作,优化整体施肥效果。总体而言,苗木生根环节需要合理施加钾肥;在进入飞速生长期后,需要大量施加氮肥;进入末期生长环节,为加快苗木木质化,可以适当施加钾肥或磷肥。在5—8 月上旬,需要按照薄肥勤施的基础原则,考虑抗旱灌溉以及松土除草等操作,选择适合时间段追肥3~4 次。追加两次尿素肥和1~2 次复合肥。在灌溉前或降水前及时喷洒施肥以及穴施,注意叶片表层存在水分条件下不能选择撒施,避免对叶片造成灼伤。第一年苗木追肥时,可以选择点施操作,在覆土后进行灌水,9 月后禁止施加含氮肥料,可以适当追加施用磷钾肥,改善苗木抗逆性。
2.4 病虫害防治
林木良种实施壮苗培育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病虫害问题,应严格按照预防为核心、辅助治疗、综合防治以及健树栽培的基础原则,在发现病虫害后及时做好防治工作。物理防治方面可以选择人工捕杀、黑光灯诱杀、人工摘除虫苞、振落捕杀等措施;化学防治方面可以针对不同林木品种选择适合化学药剂进行除虫;生物防治即结合不同病虫害品种、特性选择对应天敌实施防治。为了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威胁和影响,应准确把握病虫害防治合理时机,应用科学防治措施,从最大程度上防治病虫害。比如,准确把握鼠害的活动规律,了解鼠害数量增减波动情况,在下霜和雪化前,利用人工捕杀措施彻底消除鼠害,或通过毒药进行诱杀。
2.5 灾害性天气防控
林木良种在萌动期以及没有木质化前,苗木表层和近地气层温度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至0 ℃以下,容易导致苗木萌发嫩芽出现死亡,该种现象称作霜冻,普遍是在风小、少云以及天晴等稳定天气条件下形成。早霜问题主要出现于苗木速生后期,停止继续施加氮肥后,可以适当施加钾肥以及磷肥,改善苗木徒长现象,提升苗木整体抗寒能力。针对原苗床可以喷洒波尔多液,在苗木表层构成良好保护层,能避免霜冻问题发生。晚霜按照地区天气预报、不同年龄阶段苗木嫩芽新发时期以及不同年龄苗木生长规律,针对栽培地块实施重点熏烟处理。在预测会出现霜冻现象的夜晚,可以在育苗地上风区域堆放烟剂以及半干柴草。在03:00~05:00对应气温降低接近0 ℃后,点燃烟剂以及柴草,确保烟雾弥漫整个地面,释放潜热,控制地温流失,随着温度的持续提升,能有效预防晚霜危害。
合理预防冰雹和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暴雨主要特征是单位时间内形成较大降水量,突然停止和突然开始,降雨倾盆,快速产生积水,容易加重水土流失现象,出现在林区还容易引发山洪,直接将苗圃冲毁。为此需要于苗圃四周合理修建排洪沟,实时监控天气情况,做好基础防御工作,创建新育苗和原床苗,进行不定期养护维修。日灼属于苗木萌发嫩枝因为高温天气以及强烈日照而出现的灼伤问题,容易导致叶片和嫩枝叶尖出现焦枯现象。应做好喷水养护,控制土表温度,选择设置遮阳网或搭建阴棚。
3 新时期林木良种的壮苗培育发展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代化背景下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围绕林木良种重要的价值功能实施积极宣传和推广,组织专业人士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通过各种真实案例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为广大群众宣传林木良种培育利益和培育事业,帮助基层群众了解相关信息,提供无偿技术咨询,支持林木良种培育,深入研究讨论相关种植技术。解读宣传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不断拓宽供应渠道,促进林农增收。
3.2 加强市场监督
加大林木种苗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秩序,对应职能部门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做好相关技术规范培训,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从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实施彻底检查,禁止出现假冒伪劣种苗现象,全面检测林木种苗质量和来源,有效维护市场良好经济秩序。
3.3 建设培育基地
合理利用不同区域的苗种优势资源以及国家所提供的优势栽培技术,创建规模性林木良种栽培园区,扩大良种培育产量和规模,实现稳定供需平衡。扩展苗种整体培育规模,加强优质苗种选育,提升林木良种培育中的科技水平,针对林木良种做好采集、检测、保存以及选育工作,提升品种遗传改良水平[6]。
3.4 打造特色种苗品牌
促进种苗培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形成特色种苗品牌,科学、标准开展良种选苗,合理制订选择标准,做好苗木筛选、栽培以及生长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同时,积极推广相关经验成果,保障种苗衔接宣传效率和工作效果。有效提高种苗标准化水平,提升标准化意识,加强认证示范和推广规范,创建完善的质量跟踪机制。
4 结束语
我国林业建设发展中,林木种苗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关键生产资料。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对林木良种相关壮苗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为此需要针对新时期的林木良种培育进行积极探究,寻找有效的壮苗培育技术,为林木良种实现高产奠定良好基础,支持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