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22-12-28秦怡晓
秦怡晓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增产稳产、农村稳定安宁、农民稳步增收。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方方面面,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石,受到了各行各业人员的持续关注。
玉米经济价值较高,全身都是宝,花粉具有增强耐力,增加心肌耐缺氧、缺血的作用,还能够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及促进消化道的活动功能[1];花丝可以利尿、利胆、降压、降血糖[2]。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工业原料,茎叶可以加工为优质青饲料,籽粒与穗轴可以制成工业原料,用途极为广泛。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极易产生影响产量以及生产水平的问题和因素,其中不容小觑的是玉米病虫害问题,玉米种植过程中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实时做好防治工作极为重要[3]。应保证玉米的稳产增产,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向好的稳固发展。
1 玉米常见病害与相应的防治措施
1.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发病率约为5%,但是发病情况可能会因为玉米作物自身品种的差异有所不同,对于一些本身品类抗病能力较弱的玉米品种,发病率往往会提高20%~40%[4]。
玉米丝黑穗病会为害玉米的果实以及花蕊,影响玉米发芽、结果以及后期生长,危害整个玉米的生长阶段,最终使得作物颗粒无收,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玉米丝黑穗病对于玉米的影响不仅仅可以直观看到,还具备一定的潜伏期。玉米植株在染病的初期不会被发现,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呈现出与正常玉米植株同样的状态,一直到穗期才会被农户发现麦穗上出现的状态不同。
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研究可知,玉米植株往往是在初期就被感染了玉米丝黑穗病,并非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对于感染了玉米丝黑穗病的植株而言,生长状态与正常的玉米植株不同,生理状态上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而且生长周期越长,畸形的表现越明显[5]。在生长中后期,如果农民没有注意到相关的病症,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玉米穗的颜色就会逐步由黄色演变为黑色,最终影响玉米的生长,长成的玉米也不具备营养价值。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播方式比较多,其中包含土壤以及肥料等,都可以造成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播。
现阶段,我国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防治方式是选择抗病性能高、优良的玉米品种。同时,控制病原传播的路径以及病原的生存环境。玉米丝黑穗病在传播过程中,对于病原生活的土壤环境以及空气湿度、环境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6],如果土壤中的含水量以及酸碱度不高,病原不适宜生长。
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过程中,要针对以上环境进行控制,才能在发病前大大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概率。同时,可以在种植前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种衣剂要选择药效较高、毒性较低的试剂。可以选择5%吡戊悬浮种衣剂以及20%毒福戊悬浮种衣剂等,都含有能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药品——戊唑醇,能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如果前期的防治没有产生效果,在玉米生长中期发现了可能产生玉米丝黑穗病的植株,应及时采用农药防治,防止病区扩大。
1.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为害玉米的下半部分叶片,发病叶片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斑点,如果种植者没有对这些症状进行处理,斑点会累积并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变大,最终形成较大的块状斑路并且逐步上移,蔓延至整个玉米的外部叶片。如果生长周期刚好遇到长时间的阴雨天,或浇灌过于频繁,会使得患有玉米大斑病的植株大范围发霉、变质,大大降低了玉米的品质[7]。玉米大斑病能够通过空气传播且病原十分耐寒,可以在寒冷的冬天附着在玉米上并且不被农民发现。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时间往往集中在玉米抽雄过后[8]。
现阶段,我国农户对于玉米大斑病的防治过程已经相对比较成熟。针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过程,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在选择玉米种子时,要选择健康、生命力顽强且无菌状态的玉米品类,在外观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区分:一般生长状况较为健康、生命力较好以及无菌状态的玉米种呈现的状况较好,颜色较为纯正,没有暗黄或过于亮的色泽[9],并且在种子表面没有明显伤痕、较饱满,在生物学上的性状表现为经过多次的杂交后,仍能保持最优良的状态。此类种子对于玉米大斑病的抵抗能力较好。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要把控施肥剂量以及肥料的品质、用料以及配比,保证玉米顺利生长并获得充足的养分。由于玉米大斑病的病原适宜在土壤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繁殖,如果环境的湿度较高,就可能会使得玉米大量发霉变质。对此,可以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调控田里的空气湿度。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要对玉米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产生玉米大斑病的玉米植株要立即阻隔,并且检查整个种植环境,防止玉米大斑病蔓延[10]。
1.3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不同于其他病害,其存在于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玉米抽雄期。黑粉病在发病时,会在玉米植株的表面呈现出2~10 cm 的瘤状物质。患有黑粉病的玉米表面瘤状物可能会有白色薄膜,逐渐演变成灰色,在玉米表面干裂后呈黑粉状态[11]。瘤状物的位置可能在玉米叶片上也可能在雄穗上,呈囊状瘤。若出现在玉米的其他位置,一般会是较大的瘤状物质。
防治玉米黑粉病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是可以利用农业培育的方式进行筛选,在一些病症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种植抗病性能强的玉米种类。二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加强监测,在玉米抽雄前保证玉米植株水分充足,玉米收获后要对患有黑粉病的植株进行彻底清理以及深翻土壤,保证彻底根除黑粉病。若以上方式还不能对黑粉病进行有效控制,要及时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可以利用多菌灵对土壤进行预先处理。
1.4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常见于玉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害,发病后会为害玉米的外层叶片以及夜鞘和包叶。发病时症状体现为玉米的外叶经脉处呈红褐色病斑,形态为圆形或网状卵型,具体的脉络与玉米本身叶脉平行,在发病后期,或圆或卵状的病斑呈现出中间灰色,边缘处为褐色的状态,病斑大小为5~20 mm。严重时在玉米叶脉产生灰斑病处的背面可能会发生大面积霉变。
对已经呈现出灰斑病初期状态的玉米,可以采用10%分散剂40 g 兑6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喷洒处理,或采用6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 倍喷洒防治,每间隔7~10 d 喷淋1 次,连续2~3次为宜,防治效果显著。
1.5 玉米青枯病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青枯病往往由真菌引发,产生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大多在玉米生长灌浆至乳熟期和乳熟至蜡熟期阶段发生。发病时主要体现在玉米的根和茎基部位变为褐色并伴有腐烂现象。
玉米染病后1~2 d 会迅速失去水分,叶片枯萎、植株下垂,最终不再生长。有些玉米植株则叶片发黄,自植物上部到下部逐渐失水、枯萎,在叶片上呈现出青枯的症状,玉米的茎秆则出现一道道褐色斑点状,在斑点处则会停止生长、枯黄,呈凹陷状,可能会引起植株倒伏。当空气里的温度湿度比较高,会引起病变植株产生霉菌层[12]。
目前,还没有培育出可以高抗玉米青枯病的玉米品种。可以通过一些早期的预防手段防治青枯病,例如玉米叶片较多时要及时清理,做好通风工作,降低玉米所处环境的温湿度,避免玉米植株过于密集,导致真菌入侵,最终引发玉米青枯病。已经有青枯病苗条的玉米叶片要及时摘除。玉米收获之后要及时清理残留的秸秆和杂草等,不能使用焚烧的手段,可以利用高温堆制有机肥清除病菌。在玉米的生长阶段,要注意及时耕种和清除杂草,增强玉米的通风效果,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粒的空气湿度,降低玉米青枯病的发生概率。
1.6 矮花叶病
玉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有可能感染矮花叶病,一旦发病可能会导致玉米叶片由原来的绿色演变为斑驳花叶状,一旦玉米幼苗感染矮花叶病,整个植株就会从根部腐烂,最终导致玉米植株无法生长。为了预防玉米矮花叶病,在培育玉米植株前,应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通过调整玉米的播种时间,避免玉米植株染病的风险,有效地将其与病虫害分开。例如,春季玉米的播种时间为4 月底之前,夏季玉米的播种时间为6 月中旬。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有机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可以结合玉米生长状况,调节氮、钾、肥、磷肥用量,适当增加锌肥、铁肥等微肥的用量,可有效降低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概率。同时,及时清理早期有感染迹象的杂草,减少蚜虫虫口数量,改变蚜虫适宜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侵染源。
保持玉米苗间距,拔除发病植株,及时处理已经发病的区域,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在发生病虫害的区域使用吡虫啉防治生长在杂草上以及地头上的蚜虫,也可以对正在生长期的玉米地喷洒1~2 次病毒清等类型的抗菌素,防治效果显著。
2 玉米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2.1 玉米螟
玉米螟也称钻心虫,会对玉米、高粱等一些农作物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当玉米心叶被玉米螟钻心后,外部叶片会出现排列整齐的小孔,形成排孔状的叶部状态。玉米螟会使植株发生籽粒空瘪、青枯早衰等各种问题,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可以选择在小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颗粒剂和细沙按1∶5 混合撒入心叶,每株1.5~2 g,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心叶生长中期可以对玉米实施白僵菌粉剂播撒治疗手段,将5 kg 过筛的煤渣混合在500 g 含菌量为50~500 亿/g 的白僵菌孢子粉中,充分搅拌后均匀地喷洒在玉米心叶内部。也可以选择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防治,其中玉米螟赤眼蜂比松毛虫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更好,更加针对亚洲地区玉米螟的防治[13],可在田间设置蜂点75~150 个/hm2,防治效果显著。
2.2 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又称伪黏虫,为鳞翅目害虫,是一种起源于美洲的外来物种。为害作物种类繁多,尤其喜食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可以使玉米减产20%~70%,严重时甚至绝收,是我国危险性害虫之一。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及时防治草地贪夜蛾,如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可以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其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减轻为害;利用螟黄赤眼蜂、蠋蝽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减轻虫害发生程度;应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等高效低风险农药,进行科学用药,合理喷施。注重农药的使用剂量,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14]。
2.3 玉米线虫
通常情况下,玉米线虫会直接为害玉米根部,导致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受到影响,出现生长不良的问题,最终使玉米植株生长矮小,同时会发生黄化,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线虫还会使玉米出现肿瘤现象,导致玉米的根部发生腐烂。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线虫,应选择种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对玉米实施科学的轮作倒茬,可选择与葱、蒜类植物实施轮作,条件允许也可进行水旱轮作。另外,要加强田间管理,在玉米前茬采收后要及时清理病残体。大棚种植玉米可以选择熏蒸的防治措施。线虫在发病初期,可以利用阿维菌素等药物对植株进行灌根,必要时可以选择米乐尔药剂防治,效果显著[15-16]。
3 结束语
稳住农业基本盘就是稳住粮食安全,就是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石。2021 年我国玉米产量27 255 万t,同比2020 年增长4.6%,玉米产需缺口呈现缩小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不断加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实际种植玉米的过程中,要结合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抵御病虫害的威胁。作为一种与生活中各行各业息息相关的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推动着我国国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只有加强玉米的田间管理和监测,对玉米各个生育时期中易产生的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才能稳固实现玉米的增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