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22-12-28王永琦
王永琦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人民政府,青海 海东 810800)
玉米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泛,是支柱性农产品之一。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不仅关乎着种植户的生计,还对社会民生、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问题较为常见,若不能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预防与治理,将会大大降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因此,提质增产、防治病虫害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种植人员需不断深耕,探索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
1 玉米病虫害概述
玉米在我国种植广泛,在种植过程中任何玉米产区都可能发生病虫害问题。玉米病虫害是玉米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害与虫害总称。发生病害的主要成因有两个,一是生长环境不适宜,二是生长过程中遭遇其他生物侵染,阻碍玉米正常生长,轻则导致玉米减产、颗粒品质降低,重则导致玉米死亡、绝产。目前,常见的玉米病害有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等。玉米虫害是指有害昆虫啃食玉米植物的茎、叶或果实等,导致玉米所需的营养、水分减少,最终影响生长,导致减产或绝产,常见的玉米虫害有玉米螟虫、地老虎等[1]。
2 我国玉米病虫害特点
2.1 玉米病虫害差异
我国地域范围广,不同玉米产区由于存在生态区间(与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相关)、生态系统(与栽培方式等相关)等差异,加之品种不同,导致玉米病虫害存在差异性。
2.2 玉米病虫害分布
玉米一般分为春玉米与夏玉米,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类型不同,春玉米与夏玉米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玉米产区的病虫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前,春玉米有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产区。东三省,内蒙古东北部、东南部,华北北部等地(东北、华北产区)易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等病害,以及地老虎、金针虫、玉米螟虫等虫害。以云南、贵州、重庆、四川等地为代表的西南春玉米产区易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纹枯病与普通锈病等病害,易遭受地老虎、玉米螟虫、黏虫的侵扰。西北产区甘肃、宁夏等地的春玉米易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疯顶病、鞘腐病等病害,以及红蜘蛛、玉米螟虫等虫害。夏玉米的主要产区分布在黄淮海中部和南部地区,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易发生瘤黑粉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等病害,以及玉米螟虫、蚜虫、灰飞虱、棉铃虫等虫害[2]。由此可以看出,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时有发生,且种类较多,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存在一定的差异。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等病害,以及玉米螟虫、地老虎等虫害在多地均有发生,因此,种植人员需格外重视。
3 玉米病虫害发生原因
3.1 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玉米种植管理密切相关,管理不到位是导致玉米发生病虫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种子管理站、植保站以及农技中心在工作过程中监管力度不足,采取的监管措施不到位,对病虫害调查、预测工作不到位等,极易导致劣质农药、种子、化肥等流入市场,使农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病虫害频发,最终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
3.2 栽种技术有待提高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栽种技术落后是病虫害频发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现象在偏远的玉米种植地区更为明显。多数农民凭借经验种植玉米,对于土壤养分是否失衡、土壤内部是否存在有害病菌等了解较少,难以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判断土壤的适宜性,为病虫害留下可乘之机,使得病虫害范围不断扩大,防治效果不显著,严重影响了玉米的长势与品质,导致大幅减产,进而影响农户收入[3]。
4 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在玉米种植与生产的过程中,要想切实保证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就需对玉米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有效防治玉米病虫害的前提是充分认识与全面了解各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1 常见的玉米病害及防治措施
4.1.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常出现于玉米幼苗期,是一种侵染性病害,会使玉米植株雌雄穗畸形或出现“黑粉包”,若不能及时防治就会大面积蔓延,导致整株无收成,大幅减产。研究发现,发生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原因有3个。第一,连茬种植。连茬种植玉米会使土壤中的玉米丝黑穗病菌不断滋生,导致土壤中的菌量超出合理范围,提高玉米植株的患病率。第二,玉米品种抗病能力弱。部分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较强,患病概率较小,部分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较弱,容易被病菌侵染。第三,温度不适宜。种子萌发到4 叶期时,如果地温较低就会延长玉米植株的出苗时间,进而提高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概率[4]。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方式如下。对同一块土地采取轮作休耕措施,尤其是重病田,可轮茬种植土豆、大豆、高粱等作物,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病菌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玉米植株患玉米丝黑穗病的概率。此外,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有效处理,例如用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结合当地的气候、温度、土壤等因素,适当调整播种时间及播种深度,有效缩短出苗时间,降低病菌感染率。在发现病株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在未散苞前将病株全部清除,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5]。
4.1.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初期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青色的斑点,然后斑点逐步向四周蔓延变大,颜色逐步由青色变成暗褐色。玉米大斑病会减缓玉米植株的生长速度,若是治理不当、不及时,会导致玉米叶片逐片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进而减产、绝产。玉米大斑病与玉米品种的抗病能力、栽培技术以及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防治玉米大斑病最关键的是提高玉米的抵抗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对品种的选择,尽量选择优质的抗病品种,从根源上降低患玉米大斑病的概率。第二,科学把握种植时间,在地温适宜的情况下适当早播,清理土壤中的杂草,施入适量的肥料,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第三,把握好关键防治期,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在玉米抽雄期每间隔10~15 d 喷洒1~2 次。第四,切断病源,在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初期,及时去掉病株底部的病叶,并集中焚烧处理,彻底销毁病残体[6]。
4.1.3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叫玉米斑点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有可能发生,但在玉米抽雄期与灌浆期发病率更高。感染玉米小斑病的主要症状是玉米叶片上会出现小而多的病斑,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表层会出现灰色的霉状物。由于不同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不同,以及病原菌的生理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产生的病斑也有一定的差异,大体可分为3 种类型。第一,主体为黄褐色,边缘呈褐色或紫褐色的椭圆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病斑,病斑连成片会导致叶片枯萎、死亡。第二,主体为灰色或黄褐色,边缘(有时无明显边缘)呈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的病斑,面积较大,周围会逐步形成暗绿色的“浸润区”,病斑数量增多时,叶片会加速枯萎、死亡。第三,主体为黄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的小斑点,易导致幼苗枯死[7]。
玉米小斑病的产生与当地的降水情况密切相关,容易发生在多雨的季节,在7—8 月需加大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力度。在种植过程中,除了要轮作倒茬、选用抗病良种之外,还需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旱工作,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同时,要注意排涝,尤其是在降水量较为充沛的地区,要避免湿度过高,否则会为长蠕孢菌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一旦发现病株,要大面积摘除玉米底部的病叶,及时做好残株的清除工作,运用合理的方式控制染病植株周围的温度,避免二次感染。此外,要在玉米抽雄期前后,及时喷施叶面肥、杀菌剂,如75%百菌清500 倍液等,最大程度预防玉米小斑病[8]。
4.1.4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分为两种,即粗缩病、矮花叶病,时常混合发病。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均可能感染玉米病毒病,苗期的受害程度最为严重。与病菌感染不同的是,玉米病毒病主要由昆虫传播引发,发生率较高,防控难度较大,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防治难度较大的玉米病害之一。
针对玉米病毒病的防治,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选择优质的抗病玉米品种,利用种衣剂及新高脂膜等进行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与成活率,防御地下病虫害,隔离病源。第二,合理施肥,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杂草,确保玉米的养分与水分充足,提高植株的抵抗力。第三,做好田间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同时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例如10%吡虫啉、25%扑虱灵等[9]。
4.1.5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为害玉米穗部,侵染玉米茎节、腋芽、雌穗、雄穗等部位的幼嫩分生组织。染病初期玉米会产生白色、形状大小不一的病瘤,随着病情加重,病瘤会迅速膨胀,随后变黑,达到饱和状态后外膜会破裂,并流出黑色粉末。雄穗上的小花受到侵染后会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吸收植株中的大量营养成分,导致植株长势弱较。穗轴上的病瘤增多会导致其曲折、畸形,影响发育,降低产量。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原因有3 种。第一,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肥料施加不合理,氮肥施加过多导致玉米植株染上瘤黑粉病。第二,土壤中潜藏瘤黑粉病菌,此病菌有抗寒性,会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若是连年重茬,极易感染玉米瘤黑粉病。第三,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不到位[10]。
想要有效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农户需换茬轮作、选择抗病品种,对含有瘤黑粉病菌的土地进行有效处理。例如,播种前全面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有效清除越冬的黑粉菌源,玉米收获后进行深耕灭茬处理。同时,科学进行肥水管理,尤其是抽雄前需保证水分充足,避免玉米植株缺水,去雄前要进行细致的摘除病瘤工作,以免留下除患。
4.2 常见的玉米虫害及防治措施
4.2.1 玉米螟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食玉米,在玉米叶片上钻孔,导致玉米发育不良。幼虫主要蛀食玉米的叶片表皮、叶肉以及心叶部位,使得被蛀食的叶片上出现小圆孔,或呈半透明薄膜状。玉米打苞时,幼虫会蛀食雄穗,待雄穗抽出会蛀入茎秆,导致茎秆脆弱,遇风折雄,雌穗长出,幼虫会啃食籽粒、食害髓部等,导致植株发育不良,出现早枯现象或导致玉米瘪粒,进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对于玉米螟的防治,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烧毁幼虫,即在秋收后或4 月前,焚烧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及田中杂草,消灭越冬幼虫。第二,在成虫产卵前用黑光灯或频振灯诱杀。第三,生物防治,通过赤眼蜂灭杀玉米螟[11]。
4.2.2 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切根虫,主要为害玉米的幼芽和根茎,导致玉米在幼苗期死亡。防治地老虎要注意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卫生,勤翻晒土壤。第一,消灭虫卵,最大程度降低地老虎存活率。第二,结合地老虎的习性,采取诱杀的方法,例如将老菜叶切碎后加入针对性灭虫药剂,制成毒饵,利用地老虎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诱杀。
5 玉米病虫害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5.1 物理防治
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可结合常见病虫害的规律采取物理手段进行防治。物理防治对玉米种植地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周围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产生污染,适用于种植面积较小的玉米地块。常用于对虫害的防治,具体方式有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毒饵诱杀等。
5.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利用此方法时,应尽量采用有机化学物质,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5.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关键在于物竞天择,即虫害防治中提倡的天敌防治。通过向田间释放害虫的天敌,有效减少害虫数量,抑制害虫繁殖,是一种十分环保且高效的虫害防治手段。此外,生物防治手段还包括农业防治手段,种植人员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观察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合理的措施,喷洒适量的生物药剂,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6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玉米种植效率,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相关农业研究人员需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为玉米种植者提供更多科学、合理、高效且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保证粮食安全,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