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2022-12-28高淑娟
高淑娟
(菏泽市定陶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菏泽 274100)
1 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又称花生瘟,是一种细菌性土传病害,从花生苗期到收获期均可能发生,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为50%以上。如果结荚前发病,损失率高达100%;如果结荚后发病,损失率为60%~70%;如果收获之前的15 d 发病,损失率为20%~30%。
1.1 病原
花生青枯病主要由茄雷尔氏菌引起,菌体为短棒状,有一根或者多根极生的鞭毛,没有芽孢和荚膜。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主要包括茄科、菊科、苋科等多种作物,不耐干燥和日晒。
1.2 主要症状
花生青枯病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其中花期发病率最高。通常情况下,病菌从根部入侵,主根的尖端染病之后变色软腐,之后通过维管束向上蔓延,直接到达植株的顶端。患病根茎部的维管束为深褐色,用手按压会出现菌脓。发病初期,叶片早晨张开延迟,晚上提前闭合。随着病情扩散和蔓延,全株叶片逐渐凋落,1~2 d 后整株死亡,但是叶片仍保持绿色,地下部位容易被拔起[1]。
1.3 病害循环
花生青枯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田土壤、病残体和土杂肥中越冬,在第二年成为主要的传染源,病菌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深,可达30 cm,在0~15 cm 的土层内较多,可以通过水流或者地下水、昆虫、人畜和农事活动等传播,其中农事活动包括深翻和耙地等。
1.4 发病规律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品种抗病能力密切相关。花生青枯病的病菌喜高温,播种后如果日平均气温达20 ℃以上,且5 cm 深的土层温度为25 ℃以上,6~8 d 后开始发病。在高温多雨的天气、晴时雨或久旱突然降水等天气容易发病。通常情况下,干旱年份的发病较为严重。花生适合在微偏酸性的土壤中生长,花生青枯病的病菌对土壤中的空气有较强的依赖性。
研究显示,土壤中的含沙量与空气含量增高有利于病菌生存,会提高发病概率;花生青枯病在土壤贫瘠和保肥能力较差的地块发病较为严重;地下害虫严重和多年连作的田块发病严重;植株出现伤口或使用带菌的土杂肥会增加发病概率。此外,不同花生品种及植株的生育期也会影响发病概率[2]。
1.5 防治措施
第一,科学轮作。选择与非寄主类的农作物轮作,最好水旱轮作。第二,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在结合当地种植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降低发病的概率。第三,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重视对土壤的改良,为花生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适当增施有机肥,及时排出田间的积水,施足基肥,确保其占总施肥量的80%~90%。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施入氮肥、磷肥和钾肥。在花生的开花下针期适当增施尿素和钾肥,喷施叶面肥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第四,及时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后要立即拔除,并统一深埋焚烧处理,降低病菌的发生概率。收获后可以深翻土壤,减少越冬病菌的数量[3]。第五,药剂防治。处理种子,做好花生的根瘤菌接种工作,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通常情况下,选择3.5~4 mL 根瘤菌水剂放入1 kg 花生种子中搅拌,无需加水,均匀晾晒后播种。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阴凉处晾干,当天完成播种工作,存放时间不可超过12 h。此外,可以选择其他药剂拌种,例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将其与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搅拌,有效预防花生青枯病和根腐病等土传性病害。发现患病植株后要及时喷洒药剂,例如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入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1 500 倍液、30%氧氯化铜加入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在花生的盛花期阶段,可以使用20%清枯灵可湿性粉剂兑水后均匀喷淋根部,每间隔7~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4 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 花生茎腐病
2.1 病原
花生茎腐病主要由棉色二孢菌引起,田间发病概率为10%左右,严重的地块可达到30%,会造成花生植株大量死亡。
2.2 主要症状
花生苗期到成熟期均可能出现花生茎腐病,苗期和成株期的发病概率最高,主要为害花生的根茎和子叶部位,其中根茎部和茎基部受害最为严重。染病初期,叶色变淡,随着病情的发展,整个植株萎蔫而枯死。通常,病菌从子叶或者根茎部入侵植株,染病后子叶变为黑褐色或者干腐状,之后感染地面的茎基部或地下根部,患病部位会出现黄褐色的水渍状病斑。随着病害扩散和蔓延,病变部位形成大斑块,呈黑褐色[4]。
2.3 病害循环
花生茎腐病病菌能够在种子或者土壤中越冬,在第二年成为主要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入侵,也可以直接入侵。苗期最易感染花生茎腐病,其次是结果期,花期不容易染病。病菌在田间通过水流传播,也可通过种子的调运远距离传播。
2.4 发病规律
第一,种子能够携带病菌,种子的带菌率和病害发生呈正相关。第二,耕作方式会影响发病概率,连作的地块发病严重,轮作的地块发病较轻。第三,如果5 cm土层的温度连续10 d 都稳定在20 ℃以上就会发生花生茎腐病。通常情况下,苗期出现降水天气会导致土壤湿度过大,提高发病概率。降水过多且频繁和低温条件不利于发生花生茎腐病。不同品种的发病率和抗病能力存在差异,蔓生型的早熟小粒品种发病较轻,直立型的花生品种发病较重。
2.5 防治措施
第一,农业防治。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做好花生籽粒的挑选工作,防止种子发霉变质。采种完成后做好晒种工作,确保花生种子的含水量在8%以下。科学合理轮作,选择水旱轮作,尽量与玉米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轮作,降低花生茎腐病的发生概率。做好田间的水肥管理工作,在整地的过程中增施基肥,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现病株后立即拔除,做好田间的消毒管理工作,将病株带离田间,统一焚烧销毁处理,避免病菌扩散和蔓延。第二,药剂防治。做好花生整个生育期的虫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菌入侵的概率,做好蚜虫和叶蝉等虫害的防治工作。通过减少花生植株伤口的方式降低发病概率。在花生苗期和盛花下针期利用药剂防治,例如使用爱苗1 000 倍液,用量为300~450 g/hm2,每间隔10~15 d 用1 次药,连续用药两次,使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雾防治,用量为1 125 kg/hm2,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在植株发病初期喷洒,连续用药2~3 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花生锈病
3.1 病原
花生锈病是由落花生柄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在我国主要以夏孢子的方式出现,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3.2 主要症状
花生锈病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传染性病害,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对花生的为害较大。染病初期叶片正面会出现褪绿或者淡黄色的斑点,之后逐渐扩散形成黄色的病斑。叶片背部会出现黄色隆起的小疱斑,随着病情的发展变为褐色,破裂后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质,即夏孢子堆或者夏孢子,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有大量的夏孢子堆,造成叶片变黄干枯[5]。
3.3 病害循环
通常情况,锈菌病夏孢子在冬季花生落粒病苗上存活越冬,带病的荚果和病蔓也是主要的侵染源。夏孢子通过气孔或者表皮细胞入侵,经过65 h 后扩散到组织内部,8 h 后出现明显的黄褐色夏孢子堆,2 h 后夏孢子堆的表皮会释放夏孢子,之后通过气流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适合的条件下扩散和流行,对花生生长的为害性较大。
3.4 发病规律
第一,花生锈病的发生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5—6 月的平均降水量达到200~300 mm,降水天数较多,会造成花生锈病扩散和流行。秋季9 月多雨会提高发病概率,大雾或者重雾天气会引发花生锈病。第二,种植春季花生,早播种发病轻,晚播种发病重。第三,一年四季都种植花生且连作种植的地区发病比较严重,轮作的地区发病轻。田间排水不良或者偏施氮肥会提高花生锈病的发生概率,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能够增强花生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概率。
3.5 防治方法
第一,科学选种。在选种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抗病和抗虫能力强的品种,用水浸泡花生种子,灭杀花生锈病菌。第二,在播种之前整理和清理种植地,集中焚烧田地的花生秧苗和杂草,对土壤进行深耕,灭杀土壤中的病菌。针对湿度较大的田块,在种植之前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田间积水,降低发病概率。第三,药剂防治。在植株发病的初期喷施相应的药剂,当田间的发病率达到15%~30%,或近地面1~2 片叶片有病斑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以选择的药剂有75%百菌清600倍液、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20%三唑酮乳油等,控制好药量,科学喷施,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花生根腐病
4.1 病原
花生根腐病是由茄镰孢菌、尖镰孢菌、粉红镰孢菌、三线镰孢菌等引起的一种病害。
4.2 主要症状
花生根腐病在我国重要的花生产区、花生各个生育期均有发生。主要的症状为烂根死苗,会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现象,导致幼苗成片死亡。花生播种出苗之前染病会导致烂种和烂芽,幼苗染病之后主根变成褐色,逐渐枯萎死亡。成株染病之后根茎部位会长出褐色的病斑,发病植株地上部分矮小且生长不良,叶片变黄且开花结果较少,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
4.3 病害循环
花生根腐病的病菌会随着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含有病菌的牛粪或者土杂肥可成为主要感染源。病菌随着风雨或者农事操作传播,从寄主的伤口入侵。同时,花生根腐病病菌的腐生性较强。
4.4 发病规律
不同品种的花生对根腐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性,花生的种粒小且瘪、在播种之前没有经过晒种处理会提高发病的概率。同时,土壤条件会影响该病的发生,透气透水性较好的土壤发病较轻,轮作种植地块发病轻,土壤容易板结和透气性较差的田块易发病。
4.5 防治措施
第一,科学选种。尽量选择籽粒饱满和健康的种子,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杀死表面的病原菌,提高发芽率。需要注意的是,去壳种子晾晒之前不可伤及果皮,需在地面上铺一层报纸,每间隔2 h 搅拌1 次,天气较好时晾晒1 d 即可,第二天即可播种。第二,科学合理轮作。病情较重的花生田可以隔年轮作,病情较轻的花生田每间隔3~5 年轮作1 次,最好选择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第三,科学拌种。拌种能够有效预防花生根腐病,可以选择50%多菌灵100 mL 加水20 kg 拌种,拌种之后晾干播种。第四,加强田间栽培管理。为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降水后要及时排水,通过增施肥料改善土壤的肥力,通过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同时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第五,药剂防治。坚持及早发现、及早防治的原则,发现有病害的植株要及时用药防治,选择喷雾或者淋灌的方法,避免病害扩散和蔓延。可以选择多菌灵或者7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间隔7~15 d 用药1次,确保用药的均匀性。也可以选择特效杀菌剂和叶面肥料混合灌根,或者对茎基部进行喷施防治。同时,结合花生叶斑病和疮荚病进行防治,喷施50%氯溴异氰尿酸,每间隔10~15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交替使用药剂,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此外,如果田间出现蚜虫或者棉铃虫,在用药剂时需加入10%吡虫啉,或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 倍液,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5 花生褐斑病
5.1 病原
花生褐斑病又称花生早斑病,由花生尾孢菌侵染引起,是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常出现在花生的生长前期和中期,发病之后会导致花生提早落叶,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养分积累能力下降,造成花生减产。
5.2 主要症状
发病的初期阶段,叶片会出现黄褐色或者铁锈色的病斑,随着病情的扩散,病斑会逐渐扩大并呈不规则形状。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部位会出现黑色的霉状物,即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会产生大量的病斑,造成叶片干枯脱落。
5.3 发病规律
花生褐斑病在5~36 ℃的气温条件下均可发生,适合的温度为25~28 ℃,露水较多的天气分生孢子数量较多,在土壤肥沃和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发病。
5.4 防治方法
第一,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轮作种植,避免因为品种单一而导致抗病能力下降,防止该病扩散和流行。第二,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喷施磷酸二氢钾作为叶面肥,促进植株健康生长。下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发病概率。第三,选择药剂防治。发病之后可以选择4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 倍液防治,每间隔10~15 d 喷洒1 次,连续用药2~3 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