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探讨
2022-12-28邸彩霞
邸彩霞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云西林场,山西 大同 037100)
云杉抗寒、抗旱能力强,树形高大挺拔,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云杉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云杉的生长质量。为此,相关人员需加强对云衫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创造有利于云杉生长的环境。
1 云杉落针病
1.1 发病症状
落针病是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幼叶阶段容易感染,染病后针叶部位由绿色变成黄褐色,并且出现斑点,严重时会扩散到整个叶脉,最后针叶变成红褐色或红色。该病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1 月,掉落的针叶上有许多黑色米粒大小的斑点,被感染的针叶失去水分而干枯,加之天气寒冷导致大部分叶片受害严重,第二年春季叶片基本脱落[1]。
1.2 发病规律
每年7—8 月是落针病病菌传播的高峰期,雨水较多和空气湿度较大的天气会导致病菌滋生和传播,子囊孢子会通过风雨或者虫鸟等将病菌传染给健康的树种。新栽培的云杉幼林容易感染病菌,迎风面的针叶会受到大量病菌的感染,受害程度较大,同一片林木背风面的针叶比迎风面的针叶受害轻。此外,如果林木的针叶分布密集,相互摩擦会增加病菌感染的概率。
1.3 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管理。科学修剪枝叶并及时清理,确保园内卫生清洁。如果幼林发生病害,应将发病的枝叶彻底清除干净,并带离园内集中烧毁,有效灭杀病原菌,从根本上控制病原菌扩散和蔓延。在栽培之前要做好苗木控制工作,不能将有病菌或者容易发病的幼苗带入园内栽种。
第二,化学防治。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采取农药辅助防治,常见的农药有百菌清烟剂,其是一种广谱性杀菌药物,在防治落针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每年6—9 月是病菌入侵的高峰时期,此时病菌滋生速度快,及时利用药物防治可杀死大量病菌。同时,在释放烟雾之前要检查周围散落的枯枝烂叶,将放置烟包的地方清理干净,确保烟包放置均匀,提高防治效果。
2 云杉赤枯病
2.1 发病症状
随着云杉栽植数量的增多,赤枯病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严重的林区发病率高达50%,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死亡。赤枯病主要从树下向树上蔓延、从树冠外缘向内膛蔓延,感染周期为7~10 d。
该病主要由真菌引起,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时发病率较高。发病初期针叶上会出现褐色的小斑点,之后变为暗褐色,潮湿天气病斑部位会出现黑色的小霉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其借助风雨传播,直接感染茎干部位。病害包围茎干一周会导致树木风折或枯死[2]。
2.2 防治措施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原则,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增强树势。及时深埋并焚烧患病植株,避免病害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第二,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科学施肥,及时灌溉,通过中耕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在中耕过程中要防止根部受伤。
第三,选择药剂灌根和喷雾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在云杉萌芽前喷洒5 波美度石硫合剂,在每年5—8 月喷洒50%乙生600 倍液,效果显著。同时,可以选择7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与植物源生物杀菌剂600 倍液进行交替喷雾防治,每间隔5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两次。也可以选择灌根处理,使用55%迪克松700 倍液、50%金消康1 000 倍液进行灌根处理,交替用药,每间隔3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两次。
3 云杉叶锈病
3.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针叶上会出现淡黄色的病斑,并且有针尖状的小点,即孢子器。随着病情的扩散,病斑部位逐渐由黄褐色变为黑褐色,之后出现橘黄色微隆起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孢子器。锈孢子器成熟之后会散发出黄色的粉末状锈孢子[3]。
3.2 发病规律
每年7 月初云杉嫩叶上会出现发病症状。有时阴有时晴或者间断小雨的天气会增加发病概率,连续阴雨天气会影响病菌孢子气流传播。叶锈病的发生和通风条件、光照强度密切相关。云杉纯林比混交林发病严重,阴坡地区比阳坡地区发病率高。
3.3 防治措施
第一,叶锈病对人工云杉林分的为害较大,将郁闭度控制在0.7 以上,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或者与其他树种混合栽培,可以提高林分的生长质量,抑制叶锈病的传播。每年的7—9 月是树木生长的关键期,要做好抚育管理工作,通过施肥和松土等措施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发现患病树木后及时伐除,避免病害扩散和蔓延。
第二,针对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区,应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将每年的春季作为重点防治时期,降低病害的为害程度。同时,喷洒敌锈钠200 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代森锰锌500 倍液,选择晴天交替喷雾防治,每间隔7~10 d 喷洒1 次,连续用药2~3 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对患病树木进行消毒处理,使用5%高锰酸钾溶液或者生石灰溶液浸泡患病树木48 h 以上,提高防治效果。
4 云杉立枯病
4.1 发病症状
调查研究显示,立枯病主要包括种芽腐烂型、茎叶腐烂型和幼苗猝倒型。
种芽腐烂型主要出现在播种后和出土前,发病后会导致幼苗腐烂,造成缺苗和断苗现象。茎叶腐烂型主要出现在幼苗出土之后,苗床湿度过大和幼苗过密会导致病菌传播和扩散,直接侵害幼苗,进而感染茎叶腐烂病。
幼苗猝倒型主要出现在幼苗出土之后的扎根阶段,该时期幼苗比较脆弱,病菌容易从幼苗的根部入侵。在发病初期阶段,患病部位会出现褐色病斑,随着病情扩散,病斑逐渐扩大,在发病后期阶段直接蔓延到幼苗基部,造成幼苗倒伏。
4.2 发病规律
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整地不科学会增加发病概率。通常情况下,云杉在每年6—7 月发生立枯病。连续培育3 年的苗圃病情较重,没有科学控制好播种时间、土壤地表温度降低、湿度较高会影响种苗发芽,增加发病概率[4]。
4.3 防治措施
第一,科学合理地选种。尽量选择饱满且发芽率较高的种子,提高抗病能力。此外,可以隔冬埋藏处理种子,但是时间不能超过两年。选种后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消毒之后要反复清洗种子。
第二,科学整地。选择土壤肥沃和土质疏松的地区,确保排水条件较好,采取精耕细作的整地方式,在整地过程中可以喷洒硫酸亚铁溶液,起到土壤消毒的作用。
第三,科学进行水肥管理。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确保排水畅通、苗床无积水。发现缺苗后及时补苗,定期清除杂草,合理控制幼苗的种植密度,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第四,选择药物防治。将患病的苗木清除干净,并统一处理,对种植穴进行消毒,选择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对病苗进行灌根处理,每隔10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3 次能取良好的防治效果。
5 云杉八齿小蠹
5.1 发病症状
八齿小蠹对云杉为害较大,主要在树干的基部或者枯枝的落叶层中越冬,在枯死的幼树皮下或者旧坑道内也能越冬。八齿小蠹主要为害云杉树皮的韧皮部位,幼虫后期和交配前期对林木进行大范围啃食,导致林木内部形成较长且较深的坑道,影响林木品质,严重时会导致云杉枯死[5]。
5.2 防治措施
第一,在林区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采伐方式。及时清理衰弱木和枯死木,对染病的苗木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成年的树木,做好严格的采伐工作,对伐根进行剥皮处理,将清理之后的采伐物运出林区,避免虫害扩散和蔓延。
第二,科学管理原木。采伐后的原木一旦出现虫害要及时将其运出林区,确保其贮藏地远离林区。对于需要长时间存放的寄主原木,要定期喷施药物,及时消灭寄生在原木上产卵的成虫,同时要对原木进行剥皮,或采取熏蒸处理的方式。
第三,处理虫害木。利用塑料薄膜覆盖采伐后的林木,并在覆盖表面开孔使用药物,密闭2~3 d,有效灭杀寄生在树木表皮的害虫。
第四,选择信息素诱捕器。针对为害较轻的林区,可以选择信息素诱捕器开展害虫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将诱捕器的间距控制在30~50 m,确保诱捕器底部与地面的间距为1.5 m,提高防治效果。
第五,化学防治。针对零星病害的林区,每年6 月可以在受害的树木上均匀打孔,然后将氧化乐果乳油或康复多原液注入孔内,之后使用泥浆封住孔口,提高防治效果。
6 云杉阿扁叶蜂
6.1 发病症状
阿扁叶蜂的幼虫和成虫均会为害云杉的针叶,给云杉林造成巨大的破坏。调查研究显示,阿扁叶蜂的幼虫时期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在幼虫4 龄之前做好防治工作,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将对针叶的伤害降到最低。
6.2 防治措施
第一,做好幼虫期的喷雾防治工作。在阿扁蜂的幼虫时期喷施80%敌敌畏1 000 倍液、2.5%敌杀死乳油3 000 倍液,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灭杀效果高达95%,同时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过多危害。
第二,航空喷雾防治。航空喷雾防治喷雾面积大,防治效果高达98%,适合大面积森林使用。
第三,天敌防治。通过采集鉴定发现,云杉阿扁叶蜂成虫期的天敌昆虫有三叉食虫虻、窄颌食虫虻、食虫虻等,在卵和幼虫期没有发现具体天敌,但幼虫成熟期会有鸟类捕食现象。因此,可以通过保护云杉阿扁叶蜂的天敌对其进行防治。
第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害虫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为害虫天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采取科学的营林方式,减少人类活动,促进森林恢复,维护林内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害虫入侵。
7 云杉梢斑螟
7.1 发病症状
梢斑螟主要为害云杉树的嫩叶和新梢部位,啃食树冠部分,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通常情况下,该类害虫一年发生1 次,1 龄幼虫主要取食针叶部位,在第二年4 月开始活动,在树梢部位吐丝结网,对针叶的为害较大。每年6 月上旬是该类害虫的为害高发期,成熟之后的幼虫会在为害部位结茧化蛹,7 月上旬是产卵高发期,8 月上旬是孵化盛期,之后进入越冬期。
7.2 防治措施
为减少梢斑螟的为害,要采取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提高幼林的郁闭度。全面剪除被害枝梢,并统一集中销毁。5 月上旬云杉开始展叶,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可以喷洒0.5%芦碱可溶性液剂400 倍液。
8 云杉长足大蚜
8.1 发病症状
长足大蚜主要为害1 年生云杉树的主梢和侧梢部位,为害后顶部的枝条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该类害虫每年发生3 代,并且受精卵能够在枝条上越冬,在第二年3 月开始孵化,4—5 月出现第二代,6月之后害虫逐渐向树冠上部蔓延,出现第三代若蚜胎生。6 月中旬之后发育成有翅的雄蚜和无翅的雄蚜,之后产卵受精,通过受精卵的方式越冬。
8.2 防治措施
做好虫源的控制工作,剪除被害的枝条,并集中销毁处理。卵孵化完成后,选择0.5%芦碱可溶性液剂4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9 其他常见害虫及防治方法
9.1 松天牛
松天牛主要为害云杉和落叶松等植物,每年发生1 代,幼虫在每年冬季进入木质部的虫道内越冬,第二年4 月中上旬越冬的幼虫开始化蛹,4 月下旬成虫羽化,羽化之后的成虫开始啃食嫩茎和树皮,每年5 月中下旬是松天牛为害的高发时期。
9.2 松毒蛾
松毒蛾一年发生两代,主要啃食针叶部位,每年6 月是该虫害的高发期,7 月下旬开始化蛹,8 月上旬成虫羽化产卵,8 月下旬孵化之后的幼虫逐渐啃食针叶部位,10 月上旬幼虫老熟,进入树下结茧化蛹。松毒蛾的繁殖能力较强,对部分化学药剂有一定的抗性,防治难度较大。
9.3 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做好育苗工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与其他树种混合栽培,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提高云杉的抗病能力。
第二,物理防治。通过人工捕杀或者清理病枝等方式防治。每年冬季要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剪除病枝、枯枝,并统一焚烧处理,有效降低越冬害虫的数量。如果植株遭受虫害比较严重,要及时对患病木进行伐除或剥皮处理。松天牛和松毒蛾有明显的趋光性,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杀防治。
第三,生物防治,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防治,如以鸟治虫或以虫治虫。在害虫高发期悬挂人工鸟巢,吸引更多益鸟。释放七星瓢虫或者寄生蝇等,有效防治松天牛和松毒蛾。
第四,化学防治。采取化学防治措施能够大面积灭杀害虫,是当前较为常见的防治方式,但会对有益的生物带来危害,要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药剂。针对松天牛,可以选择杀螟松1 000 倍液防治。针对松毒蛾,可以选择90%敌百虫1 000 倍液进行防治,每间隔7 d喷洒1 次,连续喷洒3 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防治效果不明显,可以适当加大用药量,并控制好喷洒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