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2022-12-28李国云

种子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马铃薯植株病虫害

李国云

(临夏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甘肃 临夏 731800)

马铃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农民解决温饱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甘肃省经济发展与居民营养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马铃薯产业有突出的种植条件及品质优势,要想优化当地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确保粮食安全,还需在耕作制度及田间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标准的完善方面下工夫,积极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1.1 选地整地

影响马铃薯种健康生长的因素较多。要想确保植株正常生长,需合理选择种植地。在马铃薯种植前,需全面考察土壤的特性。沙质土壤透气性强,适合马铃薯生长,能够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甘肃省土壤类型丰富,沙质土壤分布广泛,适合马铃薯的种植,灌溉优势明显,利于促进马铃薯养分吸收。甘肃省早晚温差大,夏季温凉,适合马铃薯对钾元素的吸收,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品质。临夏县地势较为崎岖,但马铃薯种植地需选择平坦的地区,以便于后续的灌溉、管理和运输,因此需做好整地工作。

通过翻新土壤,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和微量元素,满足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根茎吸收充足养分的要求。在整地过程中,先铲平不平整的地方,再用粗细耕耙翻新。收获马铃薯后,需深耕土壤与划分畦道,根据地势情况确定畦道宽窄度。排水效果好的区域可设置宽畦,排水效果差的区域设置窄畦。做好土壤翻耕工作,有利于后续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不宜连作,不宜与茄科作业倒茬,前茬最好为豆类或麦类。前茬作物收获后,做好深耕灭茬与灌冬水的工作,封冻前打磨保墒,在春季播种前旋耕[1]。

1.2 科学选种

选种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较大,植株长势和马铃薯的产量直接受种子品质的影响。选种时,需选择规格一致、饱满无害的种子,检查种子表层,确保种子光滑、无虫眼,薯种上无凹陷、出牙及皲裂等。应选择高质量的无害种子,确保后续植株长势及马铃薯生长质量。

选择马铃薯品种时,需选择耐旱和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后续管理难度。应考虑品种的大小,同时关注马铃薯的产量与个体质量。从甘肃省主栽品种分析可知,春播马铃薯主推荷兰15、陇薯3 号、陇薯6 号、陇薯7 号、庄薯1 号、庄薯5 号、庄薯7 号、天引薯3 号、天引薯4 号、青薯6 号、夏波蒂等丰产品种,冬播马铃薯主推LK99、克新3 号、克新2 号、早大白、大西洋、费乌瑞它等优质中早熟品种。

脱毒马铃薯有口感佳、品质好、产量高等优势特点,但脱毒种薯生产成本高。政府应积极扶持脱毒种薯生产企业发展,通过补贴等措施,加强对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积极促进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品种脱毒化和经营产业化。

1.3 切块催芽

切块催芽能够促进马铃薯植株快速生根。马铃薯可采取茎块无性繁殖的方式,利用切块催芽的方式种植。在切块时,需确保每块马铃薯具备1~2 个芽眼,薯块重量为35~40 g,避免切成薄片,确保种植后的出芽率。做好切块工具的消毒工作,避免薯种感染真菌,确保种植后的植株正常生长。用多菌灵粉对切块后的马铃薯进行杀菌处理。杀菌后的马铃薯块在干净的工具上晾晒与催芽。

催芽方式多样,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例如在屋角挖沙催芽、室外通风处挖坑催芽等。薯种催芽过程中,加强对芽长势的观察,在薯种芽长到8 mm 高度时可进行播种。相比于整块播种方式,切块催芽方式在发芽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利于薯种生长。切块催芽种植技术配合精细化管理,更利于提升薯种发芽率和马铃薯产量。

1.4 播种

在播种环节,需注重播种时间选择,把握温度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合理控制植株密度,从而达到增量和增产的目的。

甘肃省马铃薯种植时间通常为3—5 月,稳定的温度利于促进马铃薯生长。从生长特点分析,马铃薯属于喜温作物,需在16~18 ℃温度条件下种植。马铃薯属于一季作物,在种植时需把控不同品种在种植温度方面的要求,通过控温促进马铃薯健康生长。

在播种环节,应合理密植,避免过疏或过密种植对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较大,通常种植密度为9 万株/hm2。在机械化种植后,应及时检查种植情况,避免出现遗漏。受临夏县特殊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的影响,通常采取冬播、春播和夏播的种植方式,更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而且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突出。

在海拔1 700~2 500 m 的二阴地及高寒阴湿一年一熟区,可种植加工型、商用型以及春播粮用型马铃薯。在海拔1 500~1 700 m 的高半山地区,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但两季不足,可种植夏播菜用型马铃薯。播种深度为12~15 cm,深播浅覆土,为马铃薯种发芽出土创造条件[2]。

1.5 施肥

施肥能够为马铃薯生长提供所需营养,确保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充足。科学合理开展施肥管理,注重微量元素补充和基本养料补给,确保马铃薯植株长势。注意选择施肥时间,确保施肥效果。

应合理选择肥料的品种。马铃薯生长期所需的碳铵化肥相对较少,需减少碳铵化肥,避免过量施入引起根部发育不良等情况。选用有机肥,可满足马铃薯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保护田地,减少土壤污染。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可适当追加钾肥,满足其生长过程中对微量元素的需要,促进植株生长。建议在叶片施钾肥,更好地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

1.6 覆膜

在种植期间应用地膜覆盖技术,优化马铃薯的种植条件,有利于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种薯发芽率,防控马铃薯病虫害。地膜选用需本着成本低和品质高等原则。

设置梯形垄覆盖地膜,合理控制垄高、垄宽及垄间距等指标参数。在覆盖地膜时,要求地膜紧密贴合垄面和垄侧,通过对梯形垄的调整,达到理想的覆盖效果。临夏县应积极响应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引入马铃薯草膜“三覆盖”或黑色地膜等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的增产潜力。

黑色地膜覆盖地块土壤绝对含水量为20%,可缓解当地干旱少雨气候条件对马铃薯种植业发展的制约。黑色地膜技术种植的马铃薯长势旺盛,比白色地膜技术种植的马铃薯长势优越[3]。

2 马铃薯田间管理方法

2.1 查苗、间苗、定苗

马铃薯出苗后,需及时进行查苗、间苗、定苗等管理工作,确保马铃薯早出苗、出全苗、促壮苗,为丰产奠定良好的基础。马铃薯通常在1 个月左右出苗,但春旱时期受风雨天气的影响,易出现覆土板结的现象,使幼苗出土受阻。需做好出苗中的破土放苗工作,放苗后用土封住播种孔。

为确保全苗,出苗后检查苗情,发现缺苗及时补苗。在齐苗后,及时间苗、定苗。间苗时去弱留强,第一次间苗后每穴留苗4~5 株,第二次间苗后每穴留苗3 株。检查护根是否被风吹坏,对损坏的护根及时补压。

2.2 去除杂草

马铃薯田间杂草较多。杂草与马铃薯争夺阳光、水、肥,使马铃薯的产量降低,也会增大病虫害发生概率,因此需尽早清除杂草。人工除草虽然会耗费时间与人工成本,但能够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及保墒。

苗前铲地与苗后铲地必不可少。苗前铲地的人工除草方法更利于加快出苗速度。苗后铲地在马铃薯长出全苗后进行,可以提高地温,加速马铃薯根系生长。种植人员通常需进行两次除草。铲完地后,采取中耕培土的方法全面消除杂草,确保马铃薯植株正常生长。在药剂除草中,通常采取播前混土、播后出苗前土壤处理、喷雾、覆盖地膜等,全面清除杂草[4]。

2.3 中耕培土

中耕松土这种培土方式可以帮助块茎膨大,加速马铃薯根系生长,确保结薯层区域的土壤疏松且透气。在出苗之前,对已经呈现板结的土壤松土,在齐苗之后则需要进行一次中耕松土。在松土过程中,松土深度应该在8~10 cm,同时配合全方位除草工作。要求在首次中耕松土后的1 个月,再进行1 次深度相对较浅的中耕,其目的是提高培土的整体质量。在第三次进行深度更浅的中耕松土时,要求松土深度小于8 cm,避免出现结薯层增厚导致薯块外漏的情况。

2.4 追肥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马铃薯对养分的需求有着明显差异。在进行马铃薯追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马铃薯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展追肥管理,提高马铃薯追肥管理效果,从而提高马铃薯的生长质量。如果在旱地进行马铃薯种植,要求在马铃薯幼苗阶段对土地进行灌溉,并施加一定量的尿素。

在苗期阶段,配合中耕培土及施肥,将尿素适量兑水进行施肥,避免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畸形薯、植株快速生长却无法结果等现象。在马铃薯开花期不需要追加氮肥,仅需在马铃薯叶面进行肥料喷洒,可以适当增加含有磷和钾的肥料。肥料喷洒半个月1 次即可,连续喷洒2~3 次,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个体品质及产量。

2.5 水分管理

结薯开花时,均匀浇水,做好控水管理工作。通过小水勤灌,促进块茎生长,防止出现土壤板结。为避免引起洪涝灾害,需做好排水工作,并在收获前半个月停止灌溉。

2.6 控制徒长

马铃薯植株徒长与过量施加氮肥、过量浇水有关,茎叶与茎节生长过旺但茎秆较细,极易出现倒伏的现象,对薯块膨大和结薯质量的阻碍较大,甚至会出现晚熟的情况。植株徒长的不良影响较大,包括引起病虫害问题、增加种植成本、降低马铃薯产量等。种植人员要加强田间管理,加强对水肥供应量的控制,适当添加多效唑或膨大素等植物生长抑制剂,调节马铃薯长势。

2.7 合理轮作

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马铃薯,难以确保产量和质量,会促使病虫害问题加剧。建议选择轮作种植的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轮作可避免土壤出现微量元素缺失等问题,确保马铃薯正常生长。可引入马铃薯与青稞、蚕豆、小麦等轮作种植模式,也可选择辣椒与茄子等作物。

2.8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持续发生,与马铃薯种植面积过大、病虫害传播速度快、防控技术不恰当等有关,对食品安全和马铃薯品质的影响较大。

2.8.1 病虫害类型

晚疫病属于种薯带菌病害,高发于高温多雨的季节,使马铃薯在未成熟时枯死,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晚疫病,种植人员要加强对中心病株的把控,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将病株带至田外撒上石灰消毒后深埋。清理中心病株后,在病株周围区域撒施防治药剂,采取交替用药的方式,避免出现抗药性。

病毒病以蚜虫传播为主,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较大,需加强对蚜虫的防控。种植人员应及时发现和防治田间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 倍液或5%抗蚜威2 000 倍液交替喷雾。提高病毒管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田间喷洒20%病毒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等方式预防。

环腐病主要由细菌引起,会促使马铃薯在贮藏期腐烂。发现环腐病后,用消毒刀具切除带病的薯块,出现在苗期与成株期要进行深埋处理。合理用药,综合使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 倍液与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

地下害虫对马铃薯田块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较大,应科学利用药剂拌种或在田间施加50%辛硫磷乳油800~1 000 倍液防治。

2.8.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技术。选用抗毒和高产的品种,做好马铃薯的脱毒和消毒工作,包括马铃薯块的高锰酸钾液消毒与药剂拌种等。二是物理防治技术。利用杀虫灯诱捕、悬挂粘虫板等方法,减轻田间害虫的危害。三是农业防治技术,包括高垄栽培技术、合理轮作、避免种植过密等。四是化学调控,需合理控制用药[5]。

2.8.3 病虫害绿色防控

一是做好田间调查工作。做好马铃薯病虫害普查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跟踪马铃薯的生长全过程,根据气候或季节的变化,分析马铃薯病虫害的高发期。根据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是做好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组织专家做好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教育指导工作,拓展宣传的内容、形式及途径,将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农业生产小组与专家防治小组加强合作,按照点、面、片的顺序,科学防治马铃薯病虫害。

2.9 适时收获

在马铃薯地面植株茎叶枯黄时采收,采收前半个月禁止灌溉。避免在阴雨天气采收。收获时不要碰茎块,减少块茎损伤,挖出后需进行遮光处理。

2.10 清除废膜

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土地整理,土壤中的废膜由农膜回收站集中处理,减少其对耕地质量和土壤结构的影响,防止污染生态环境。

3 结束语

马铃薯适种于干旱或半干旱区,耕地定植生长时间比夏粮作物长,耕地裸漏时间短,可防止水土流失。种植人员应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引进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借鉴优秀经验,根据当地消费需求,在选种、施肥、全膜覆盖栽培等方面优化种植技术,确保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拓展马铃薯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马铃薯植株病虫害
马铃薯有功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定边马铃薯
胖胖的马铃薯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