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治和预防
2022-12-28杜文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畜牧兽医站
文│杜文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畜牧兽医站)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一系列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2~3周龄仔猪感染的一种条件性、肠道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腥臭的浆糊状稀便为特征,发病率高而致死率低,是危害仔猪生产的重要传染病,仔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该病的重要病因,气候变化、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条件差,均可诱导该病的发生。该病致病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给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也会出现不同猪场的大肠杆菌病,同一种方法治疗效果不同的现象。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为生猪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及生产的环境条件,并要预防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做好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一、主要病因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的2~3周龄内哺乳仔猪产生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7日龄以内的仔猪较少发病,同窝仔猪发病率较高,常在90%以上,病死率可达100%,有时可见整窝仔猪死亡。该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气温突然变化、圈舍寒冷潮湿、地面污秽、质量品质不良、突然换料、母乳过浓或不足等都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仔猪大肠杆菌在连续分娩制度的猪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二、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为仔猪下痢,排除灰白色、淡黄绿色粥状有特殊腥臭味的粪便,体温一般无明显变化。仔猪怕冷、弓背、行动迟缓、食欲减少或不吃、有时可见吐奶。病程短的12小时即可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主要表现为突然有1~2头仔猪衰弱,病猪口渴,脱水、迅速消瘦并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出现腹泻症状,患病仔猪排出黄色糊状粪便,内含凝乳,并污染尾、后肢等处,口渴,精神沉郁,迅速消廋,脱水,最后衰竭昏迷而死亡。
三、病理变化
经剖检可见,尸体外表苍白、消廋,软如泥状;颈部、腹部皮下水肿,肠内有多量气体和黄色液体状内容物,小肠黏膜特点是十二指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尤其以十二指肠尤为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微,胃黏膜水肿,附有黏液,小肠内充满黄色粘稠物,肠腔扩张,肠壁变薄,肠黏膜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肺水肿,肝、肾有坏死灶。
四、预防措施
1.加强母猪的管理。母猪产前20~40天,每头肌内注射3~4毫升的仔猪黄痢油苗,或母猪产前20~25天每头肌内注射1~2头份的仔猪黄白痢生物工程苗,产前一周再加强免疫一次效果更佳;母猪分娩前后10~20天在母猪饲料中加入肠菌灭;母猪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产前一周渐渐减少母猪的喂养量,产仔当天不喂料,产仔后渐渐增加母猪的喂料量,饲喂青绿饲料,以防母猪乳汁过浓或过稀。
2.加强出生仔猪的管理。仔猪出生后应及时保温、防冻,并及时断脐;出生后在吃初乳之前,每窝仔猪喂服“肠杆威”;出生7日龄左右,肌内注射“血铁多注射液”。
3.搞好环境卫生。保持产房清洁、卫生、干燥,良好的通风换气,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保温设施。
五、治疗措施
由于该病的病程较短,发病后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在猪开始发病时,立即对全窝仔猪给药进行预防治疗,可减少损失。由于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在治疗时可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或者分离病菌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抑菌作用显著的药物进行治疗。可选取下列药物治疗:速杀星注射液、仔猪极速止痢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对脱水严重的病猪,还要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1.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粉20克,加入1000毫升水中饮用)。
六、免疫预防
利用疫苗预防该病具有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利用生物技术研制成功的仔猪大肠杆菌腹泻K88、K99双价工程菌苗,分别在母猪产前45天和21天注射,可以通过免疫妊娠母猪,使新生仔猪得到保护。此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母猪的饲料质量和补饲料的品质,注意仔猪保温、提供干燥环境、清洁圈舍卫生。
七、综合性预防措施
保持猪舍环境清洁、温暖、干燥,产前彻底消毒分娩圈舍,尤其是母猪腹部和乳房的消毒,尽量安排母猪在春、秋天气温暖干燥的季节产仔,对预防仔猪的大肠杆菌有积极作用。此外,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类产品,通过调节仔猪肠道内微生物体系的平衡,有效抑制有害大肠杆菌在体内的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