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怎样为“双减”赋能
2022-12-28孟村回族自治县牟庄小学左秀媛
孟村回族自治县牟庄小学 左秀媛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继出台。劳动教育逐渐摆脱了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地位,活动类型不断增加,活动场地逐渐延伸。“双减”政策出台后,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内容,再次引发关注。一项调查表明,约三分之二的家长希望“双减”后重点培养孩子的劳动实践能力。那么,劳动教育怎样为“双减”赋能呢?
1.重视课程开发,强化教育引导。与传统劳动教育相比,新时代劳动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课程化。中小学校可以依托校园文化,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生源特点,遵循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等原则开发特色课程,比如种植课程、烹饪课程、整理课程、博物课程、工匠课程等。
劳动课程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挖掘学生身边的劳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发现劳动需求,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并用心体悟。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当好指导者,避免“有劳动无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应抓住关键教育环节,鼓励学生及时反思交流,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建设劳动基地,拓展实践场所。劳动教育要想开展得有声有色有门道,劳动基地必不可少,否则,劳动教育形式将受到局限,也很难做出特色和水平。城市中小学校往往受场地制约,如何在有限空间中创建一处合适的劳动教育基地,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有的学校充分开发楼顶空间,将实验楼楼顶建成绿意盎然的“空中农场”。有的学校在每层楼栏杆处都装配了多层微型种植箱,学生走出教室就能松土、播种、浇水,观察自己专属植物的生长状态……在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不能单打独斗,应广泛调研,盘活现有资源,与附近工厂、农场、社区等合作,利用校外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组建灵活多样的劳动教育协作基地。
3.创新劳动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仅靠必修课程还不够,需要协同所有学科及课内外活动共同落实;不但与常规学科融合,而且与拓展课程、主题活动课程融合。有的学校以真实问题驱动的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种植课程中,清理土地、优化土壤、培垄、测量、采买种子等,都由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种植的农作物收获后,学生自主开展产品定价、加工制作、宣传售卖等活动;在反思交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表演、演示、设计、制作等多种方式展示劳动教育成果。这样既打破了学科壁垒,又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学习能力的迁移。
在“双减”落实过程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推动学科融合,就是为孩子成长赋能,亦是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赋能。为此,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