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2-12-28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曾雪

区域治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学校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曾雪

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义务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民族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占据重要地位。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与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差距较大,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保障义务教育成果惠及所有儿童,民族地区要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首当其冲的是厘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将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结合,促使义务教育从重“量”到重“质”转变。

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逻辑演变

探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需要研究者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政策文件入手,义务教育发展一直以政策为指向,关注教育政策的颁布,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从学术研究成果入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相关理论成果还有待加强。三是从发展困境入手,从多方面因素考虑,探究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以政策文件为指向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它为义务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将其作为基础教育前进的方向和阶段性目标。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民族地区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普及双语教育[4]。可见党和国家坚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发展是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的重要体现,关系着社会治理良好有序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有所不同,在着手推进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国家意志为主,坚持政策的指向性。

(二)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

研究者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进行知网文献搜索,得到3891篇相关文献,文献内容丰富充实。通过数据统计发现,1994年至2009年的文献共计1184篇,平均每年发表74篇相关文献。由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印发,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战略任务,2010年后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文献呈井喷式增长,2010年相关文献多达566篇,而后文献量一直居高不下,2010年至2019年文献数量共计2707篇,平均每年有270篇相关文献。研究者又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进行知网文献搜索,共计328篇相关文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发表趋势相同,2010年是文献发表的爆发点,2002年至2009年只有47篇,2010年至2009年共计277篇。虽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比起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来说,民族地区这样一个特殊地区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对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思考没有转化成研究成果。

(三)剖析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制约,各种因素制约着当地义务教育有针对性的均衡发展,以下对其中主要因素作简要论述:一是政策普适性强。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民素质,党和国家深入推动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首当其冲备受重视。但是政策制定要以实际情况为落脚点,民族地区的城镇与乡村差距大,但政策不具有针对性,没有重点针对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措施,同时,评估政策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策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二是学校特色不鲜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最大的不同是构成主体与文化不同,由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没有体现该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学生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既不利于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不利于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建立。三是师资培养不够全面。双语教师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师资“留不住”“下不去”,民族地区资源匮乏导致人才流失,本地教师队伍形成固态思维,教学方式僵化、教育观念陈旧,不利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也是师资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家庭、社区、学校合作不够。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为学校教育起到支撑和辅助作用,但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社区教育零散不成体系、学校不重视家校互动等问题使得民族地区学校辍学率高、学生学习成绩差、家长“教育育人”观念薄弱。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解读

均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同的注解,其意义指的主要是强调事物的平衡、稳定、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事物进步变化的积极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这样一个过程。均衡发展既要求各个领域相对和谐,以保证稳定和谐,又强调各个部分进步、变化,达到顶峰出现质变[5]。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缓慢,归根到底是没能理解与重视“均衡发展”的深刻内涵。过去只重视量的积累、速度的快慢,现在需要转变为重视质的飞跃以及呈现高效优质的教育成果。深入剖析内涵,抓住重点,重视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才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强调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

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九年义务教育被提上日程。从颁布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七次修正。在最新修订中指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合理分配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是一次重大突破。从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修订,可以看到中国的义务教育发展遭遇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重速度而非质量、教育问责制度无法落实等问题。随着各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被越拉越大,如何遏制这种趋势,将义务教育拉入正轨,均衡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让我们思考应该把重点放在义务教育的均衡上,缩小各地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一方面,义务教育的均衡不是平均,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虽无法做到“齐头并进”,但要做到“你追我赶”,通过政策扶持、自身发展努力缩小差距,达到教育的“均衡”。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均衡不是降低速度,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雄厚,发展速度快、质量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促进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放缓东部教育事业发展的脚步。

(二)既重视地区差异又要缩小差距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引申。一方面,可以看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保障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缩小各个地区的差距,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成果惠及所有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民族地区要树立均衡发展观念,通过调控和合理分配资源,使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民族之间差距缩小,从而达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只是简单迁移和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的全盘引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历史的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应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有着自身的民族性,如何在学校既能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又坚持对本民族文化底蕴的沉淀与积累,这一问题也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要求。

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反复提及,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应当采取各项有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构建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

经济支撑和评价体制的构建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义务教育法修订中明确提出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义务教育免学费的基础上新增免学杂费用。这次修订使得义务教育能够惠及更多的孩子,大大提高了义务教育普及率。同时,党和国家对各个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加大力度,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各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地区的人民都能够享受公共服务,是缩小各地经济差异的政策调控手段。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和特殊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单独专列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这种方式保障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金力量的充足。另一方面,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去评价义务教育工作,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去评价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成果,还要注意的是,评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转变过去陈旧的观念,要从义务教育中资源配置、义务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成果、义务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等各个方面入手,不再是让民族地区的孩子“有学上”,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上好学”。

(二)引导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进校园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由于丧失了民族特色而变得暗淡无光。一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应当认识到,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历史和民族心理变迁以及优秀民族技艺。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其重要性,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中、融入教材中、融入课堂中,既有利于民族学生快速适应学校教育,又能够让民族学生传承本民族文化。二是民族文化的选择尤为重要,选取民族文化要以符合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团结为重要指向,只有选取有益于社会发展、符合发展的内容,才能够历久不衰、焕发光彩。三是民族资源的开发要集思广益,结合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一线教师、学者相互合作,以民族校园文化建设、民族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等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环境与教学中,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在学校教育中找出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这也是对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化,推动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义务教育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三)完善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环。民族地区师资薄弱一直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主要因素,由于民族地区薪酬低、环境差、自我成就感没能得到满足等原因使得民族地区一线教师处于“留不住”的尴尬地步。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急需新鲜的血液加入,应当注意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教师。薪资待遇、教师用房、进修机会是压在教师身上的“三座大山”,通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留在民族地区,保障民族教育事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提升本地师资的教学素养。民族地区教师尤其是教龄长达二十多年的老教师,由于历史因素通过非正规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其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有所差距,可以通过进修的方式更新教学观念,从而促进本地教师素养的提升。三是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应尽早提上日程。民族语言是民族情感的纽带,加强对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学习是民族地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普通话学习也是学校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大力推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四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水平。民族地区教育要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民族文化资源,完善学校设备,将知识更快更便捷地呈现,增进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缩短时空的距离,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做好家庭、社区、学校三方联动

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各方协作。一方面,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相对于非民族地区,工作岗位稀缺促使大部分人进入中东部发达城市寻求更高的工资薪酬,这使得民族地区存在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要社区与学校合作,社区可以组织退休老师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也可以增加社区趣味项目,邀请留守儿童参与活动,丰富儿童的情感认知,帮助他们建立感情纽带,提升学业成绩,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的提升对于学校教育起着支撑作用。学校应该紧密家校关系,通过讲座宣传和开家长会等方式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改变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提倡多使用鼓励、建议而非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为孩子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非易事,关系着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从各个阶段全方位把控,只有全面了解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找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与问题,厘清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探寻解决困境的路径,才能够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改革朝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