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揿针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
2022-12-28魏东明刘敬珍
魏东明,刘敬珍
(1.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3;2.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7)
三叉神经痛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放射性、烧灼样的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病发作常无征兆,骤犯骤止,每次疼痛发作时间从数秒到1~2 min不等,在起病初期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较长,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甚至痛不欲生[1]。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头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素问·风论》记载:“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灵枢·经脉》提到“颔痛”“颊痛”“目锐眦痛”等,与三叉神经痛症状类似。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常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疗程较长,收效较慢,且易复发。本案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运用中药联合揿针治疗三叉神经痛1例,收获奇效,现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1 病案资料
患者,女,48岁,2020年1月13日就诊。主诉:右侧面颊间断性疼痛10年,加重5 d。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家务劳心劳力后,右侧面颊突发烧灼样、电击样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期间曾服用卡马西平联合甲钴胺,并运用针刺等方法治疗,但疼痛仍反复发作,常因洗脸、刷牙或轻微碰触诱发,后改用奥卡西平联合甲钴胺治疗,因患者担心手术风险,故维持药物治疗至今,效果一般。5 d前患者因情绪不畅,导致三叉神经痛复发且加重,难以张口进食、交流,常伴有流泪,发作时需用手搓擦面部以求缓解,夜间亦发作且次数较频繁,可痛醒,后加大奥卡西平剂量,但效果仍不理想,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自诉疼痛难忍,若本次治疗不能缓解则拟行手术治疗。刻下症:痛苦面容,目不欲睁,右侧面部潮红,面颊肿胀,皮肤粗糙,毛孔明显,目赤流泪,触诊右侧眼、额部皮温较左侧稍高,疼痛拒按,烦躁易怒,纳呆,寐差,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长。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头风(肝风上扰证)。治法:息风止痛、平肝柔肝。处方:全蝎10 g,生天南星20 g,天麻15 g,僵蚕15 g,蝉蜕10 g,白芍30 g,天冬20 g,龟甲10 g,赭石60 g,路路通15 g,龙骨30 g,牡蛎30 g,川牛膝20 g,川楝子15 g,炙甘草9 g,延胡索15 g。水煎服,生天南星,龟甲、赭石、龙骨、牡蛎先煎15 min。每日1剂,凉服,早晚分服。患者服用3剂后,自觉疼痛豁然减轻,嘱其继续服药(前后共服用28剂)。为进一步提高疗效,争取停用西药,并防止复发,遂加用揿针,取穴如下:阿是穴、太阳、天容、合谷、中渚、跗阳、太冲、照海,以上诸穴均取右侧,5 d为1个疗程,间隔2 d进入下1个疗程,患者每日自行点按穴位2~3次,每个穴位点按约1 min,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逐渐降低奥卡西平剂量,两周后停用。治疗结束后,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戒恚怒,随访至今未复发。
2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括外周神经病变学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学说、神经肽学说、离子通道学说等,其中离子通道学说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2]。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以药物治疗为主,卡马西平是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用药,尤其对于首次发作的三叉神经痛,但是长期用药可能导致患者耐受,大剂量使用还存在不良反应;奥卡西平的疗效可能弱于卡马西平,但安全性更佳。其他辅助治疗药物还包括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匹莫齐特等[3]。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射频热凝术、经皮球囊压迫术及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等[4-7],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患者接受度较低。
中医无三叉神经痛的病名,但文献中有与本病的临床表现相似的记载,并认为相关症状多与阳明经有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明·龚信在《古今医鉴·面病》中提出:“手足六阳之经,虽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经,起鼻交中,入齿夹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穴……随其经证而治之。”手足阳明经皆走行于头面部,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现代医家从阳明论治三叉神经痛者众多,疗效亦显著[8-10]。本案从肝经论治三叉神经痛,亦收获奇效。肝主疏泄,藏血,主调畅气机和情志,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功擅宣散,疏泄有度,则机体气机宣畅,气血调和。肝主筋,易生内风,肝气调达则筋脉柔和,肝不和则筋不柔,筋不柔则为风、为痉、为痛。动风为筋脉病变的外在表现,风者,善行而数变,肝气、肝火均具此特性,其上攻、上冲之猛烈,如象棋之车,驰骋纵横,无敢挡者。《临证指南医案》曰:“古人虽分肝风、肝气、肝火之殊,其实同是一源。”临证中一旦出现化风、动风之证,采取疏肝理气、泻火清肝之法皆难以奏效,唯以镇肝息风之法治之,故王旭高言:“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本案所用方剂由五虎追风散合镇肝熄风汤加减而成,五虎追风散为山西省史传恩家传方,原方由蝉蜕、天南星、天麻、全虫、僵蚕5味药组成,主治破伤风,五虎是指本方所用5种药物药力峻猛如同猛虎,追风则是指本方功效以祛风为主,且起效迅速,故得名“五虎追风散”。方中全蝎、僵蚕、蝉蜕3味虫类药功擅息风止痉,再加天南星、天麻祛风化痰,原方用朱砂镇心解毒,防邪毒内攻于心,因与本案辨证不符,故舍弃不用。镇肝熄风汤见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主治内中风证:“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用川牛膝引血下行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甲、芍药柔肝潜阳、镇肝息风,赭石平冲降逆;天冬清肃肺气,镇制上亢之肝木;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且折其返升之力;路路通能通达十二经脉,经脉通畅则肝风自散;再取延胡索行气止痛之功,炙甘草调和诸药。
针刺选用揿针治疗,通过揿针持续刺激穴位,可疏通经气,调和气血,通经止痛,恢复脏腑阴阳平衡,且针刺痛苦较小,患者易于接受。选穴时,遵循穴位的近治作用和以痛为腧的原则,首先选取太阳穴及阿是穴,上肢选取合谷、中渚。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该穴为治疗头面部疾患之特效穴。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中渚可清利头目,调畅三焦气血。天容主治颈项咽喉疾病,凡五官失容之疾皆可用之,年老体弱者慎刺该穴,而揿针刺激量小,老幼强弱皆可应用。跗阳为阳跷脉之郄穴,《难经·二十九难》言:“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急”指肌肉痉挛,拘急疼痛,三叉神经痛发病时多伴有面部肌肉抽掣疼痛,符合“急”之表现,阳经郄穴多治痛,阴经郄穴多治血,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痛症收效甚速,故针刺跗阳可缓急止痛,诸葛明怡等[8]针刺跗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效验。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刺之可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与合谷同用,谓之开四关。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针刺照海取滋水涵木之意,使肝气得以下降。此外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亦有缓急止痛之功效。
在日常调护及预防方面,嘱患者饮食规律,食物质软、易嚼之品;饭后漱口,讲话、刷牙、洗脸等动作宜轻柔;头、面部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洗脸时水温勿过冷、过热;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正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 小结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顽疾,单用药物或针刺治疗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手术治疗则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11]。本案充分发挥了针药结合的优势,用中药方剂平肝柔肝,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以揿针针刺通其经,缓其标,止其痛,调和经络气血。针药并用,药穴同功,加强持续经络刺激感传作用,以达到长效镇痛的目的,避免了临床上疗效短暂的弊端[12]。《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言病不治者,未得其术也。”临床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时,须做到辨证准确,证法合拍,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方能效如桴鼓。希望通过本案抛砖引玉,为临床治疗此类顽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