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2-28丁俊玲
丁俊玲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速繁荣。数字出版作为媒体融合视域下的新的出版形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推进,国家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为数字出版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数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更新转变,要求高校编辑出版学的教育工作者在以编辑出版学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同时,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提升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助力。
一、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媒体融合视域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两大现实困境。一是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有规律、有实践、有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如何保证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使专业教育的培养能够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是“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发展,将编辑出版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如何既能体现编辑出版学自身的学科优势,又能兼顾产业融合,使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提升新媒体的操作技能,即如何解决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培养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现实困境是高校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高速发展,要想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出版持续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互联网+”与媒体融合思维的新型编辑出版人才。
(一)具备“内容为王”的专业素养
内容是出版机构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优质的内容制作是出版机构的重中之重。受媒体融合环境的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要求出版的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条块状的结构特点,并借助各种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为此,编辑出版人员应重视内容编制、信息整理等基本的专业素养,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同时创新思维,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既满足阅读需求,又考虑阅读体验。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的阅读习惯,通过不同的阅读形式来吸引目标读者。如果编辑出版人员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那么基础的数字业务将无法开展,更加无法实现数字产品的创新,长此以往,出版机构的数字业务将成为无本之木。
(二)具备“使用工具”的技能素养
通过研究发现,处于转型期的传统出版机构更强调人才的技能素养。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机构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完成了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媒体融合视域下的新的产业环境,要求数字出版编辑人员具有熟练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技能素养。从在线投稿、远程审稿、在线退稿到用户维护、系统管理、数据统计等都需要编辑出版人员通过信息化工具来实现。以最基本的办公软件office、word、excel 的使用为例,并不是每个数字编辑都能够熟练使用,并使其功能达到最大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在出版物设计、视觉可视化设计、图像图片处理,以及视频、音频的剪辑等方面应具备熟练使用相关软件,深度挖掘软件的功能,创新应用,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逐渐提高“使用工具”的技能素养。
(三)具备“知识为翼”的能力素养
数字编辑出版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素养和技能素养之外,还应具备能力素养。媒体融合视域下,具备怎样的能力才是一个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目前,很多出版机构对版权的认识很模糊,还停留在使用“电子版权”“数字版权”等表达层面[1]。很多编辑出版人员还存在对版权和数字版权概念不了解,使用不当等问题。因此,数字出版对编辑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数字出版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具有数字版权管理能力,以应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授权绑定的情况,为出版机构的数字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二,具有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实现出版内容的创新和发展,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出版机构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第三,具有产业融合的能力,将出版物、新媒体及技术产业深度整合,实现内容传播与应用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第四,具有国际化的意识和能力,为中国的数字出版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三、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出版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出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实现个体盈利的出版人,而是培养一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力合作打造数字出版领域经典作品的出版团队,从而通过经典出版物塑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努力成为把中国数字出版打造成有底色、有底蕴、有底气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者[2]。2021 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数字出版具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巨大潜力[3]。高质量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顶层设计
为适应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未来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国际化趋势,高校应改变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模式,转变理念认知,更好地迎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出版领域的发展要求。一是高校应建立长效的数字出版教育机制,使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能够融合编辑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知识,同时设置数字媒体管理和出版管理相关内容,构建以数字出版技术为核心课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二是作为顶层设计机构,高校应利用国家网络教育平台,引进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提供随时可供查阅的关于数字出版方面的最新资源与领域前沿成果。三是高校应将数字化教学模式引入到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并贯穿教学评价的全过程,使学生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顶层设计,是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二)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的编辑出版师资队伍是提高数字出版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数字出版专门人才的主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虽已经逐步完善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仍无法满足数字出版时代国家对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不断更新编辑出版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设备,促进专业课教师将最新的出版领域知识和实践应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应定期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专业课教师多接触数字出版领域的前沿动态,培养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除此之外,高校应经常性地邀请出版领域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能够激发出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灵感,创新思维,积累数字出版实践经验,有利于培养出具有数字技术发展思维的复合型专业师资队伍。
(三)课程设置
课堂是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主阵地,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符合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及教师队伍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构建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涉及的学科杂而广,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性。专业基础课程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穿插进行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的学习,构建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多种学科和技术之间的有效整合,使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有效,以满足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平台建设
数字出版的产业化发展要求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能够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出版行业。因此,高校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时,应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已经具备了编辑专业理论知识及新技术的大三、大四学生推荐到数字出版的相关机构当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出版领域的相关流程和规范,同时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最新的数字出版技术。对于出版机构来说,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其更新观念,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满足其创新发展。高校要与国外教学成绩显著的高校开展合作,进而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与国际接轨[4]。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强化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应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人才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创造力的编辑人才队伍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