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域下中华格律诗词复兴路径探析
——基于历史、现实、传习、吟诵视角

2022-12-28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格律中华诗词

彭 飞

(南昌职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5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格律诗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最美乐章,以其特有的诗行、韵律特点及吟诵特色,反映了中国诗歌的美学风范,流传千年而不衰。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探析了唐宋元明清立国70 周年前后诗歌繁荣发展这一历史规律的基础上,透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格律诗词复兴的已具基础与现实障碍,并提出了复兴格律诗词,弘扬大学诗教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中华格律诗词借助诗词吟诵更好地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一、历史视角:格律诗词在朝兴70 年前后不断发展繁荣的历史规律

格律诗是在南朝齐沈约、谢朓、周颙“永明体”的基础上,经梁、陈、隋发展,于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完成了五言律诗体式的定型,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后,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并在后世取得了较大发展。[1]

(一)唐兴70 年前后诗歌的繁荣渐入佳境

格律诗于唐代最终定型。大唐于公元618 年建国,唐兴70 年前后(688 年),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后已逐步退出了诗歌舞台(王勃卒于676 年,骆宾王卒于684 年,卢照邻卒于689 年,杨炯最晚,卒于693 年)。杜审言(40 岁左右)、沈佺期、宋之问(均30 岁左右)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主导了遵守粘对声律规则的五言律诗的定型,并作为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应用于五绝、五排,七绝、七律等。张九龄、李邕已10 岁,张若虚28 岁,贺知章、陈子昂29 岁,诗坛名家辈出,纷纷进入了创作高潮期,形成了初唐诗歌的繁盛局面,为盛唐诗歌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二三十年,王之涣、孟浩然、李颀、王维、李白、崔颢、储光羲、萧颖士纷纷临世,盛唐诗歌蔚为大观的局面初具模型。

(二)宋兴70 年前后诗词的繁盛象显龙虎

宋朝公元960 年建国,至公元1030 年前后,晚唐体诗人寇准(卒于1023 年)、林逋(卒于1028 年)相继退出诗坛;杨亿卒于1020 年,刘筠卒于1030 年,钱惟演卒于1034 年,西昆体的创作也已经落潮。此时范仲淹41 岁,张先40 岁,晏殊39 岁,宋祁32 岁,梅尧臣28 岁,作品日渐增多,境界日臻成熟。此时欧阳修23岁,苏舜钦22 岁,苏洵21 岁,曾巩、司马光11 岁,王安石9 岁,此后二三十年,苏轼、晏几道、苏辙、黄庭坚、秦观相继降临,宋代诗词文的全面勃兴也渐成龙虎之势。

(三)元兴70 年前后诗词曲的发展进入高潮

元朝1271 年建国至1368 年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共98 年,国祚相对较短。元朝采用民族压迫政策,文人地位较低,有“九儒十丐”之说,元曲是其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作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词则相对处于低谷,然而元诗作家作品数量相当丰富,仅清人顾嗣立编的《元诗选》及席世臣、顾果庭续编的《元诗选:癸集》便收录元代诗人2600 余人,诗作三万余首。元兴70 年(1341 年)前后“元诗四大家”中杨载(1271-1323)、范梈(1272-1330)已经谢世,但最优秀的诗人虞集(1272-1348)及揭傒斯(1274-1344)仍在进行着诗歌创作;元末诗坛上具有写实倾向的作家王冕(1300-1359)、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暨“铁崖体”的创立者杨维桢(1296-1370)、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1272-1355)也在元朝建立70 年前后进入了创作高潮期。

(四)明兴70 年前后诗词的传承初具规模

朱明王朝1368 年建国后,加强了对文人士大夫的政治钳制,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占主流地位,1438 年前后诗歌创作是“台阁体”的天下。当时的馆阁名臣杨士奇(1365-1444)、杨荣(1371-1440)、杨溥(1375-1446)创作了诸多风格平正典丽的“颂圣德,歌太平”之作。此种情况在后来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竟陵派”的诗歌的创作中得到了纠正,诗歌创作也日渐繁荣。

(五)清立70 年前后诗词的复兴蔚为大观

清朝1644 年建国,虽大兴文字狱,但遗民诗人、“虞山诗派”“梅村体”“阳羡词派”引领了清初诗词的勃兴。随着曹贞吉(1634-1698)、顾贞观(1637-1714)及“岭南三大家”屈大均(1630-1696)、陈恭尹(1631-1700)、梁佩兰(1629-1705)的离世,在清朝立国70 年前后,诗坛已经蔚为大观,以朱彝尊(1629-1709)、查慎行(1650-1727)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弘扬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乾;由王士禛(1634-1711)所开创的“神韵诗派”以其“含蓄深蕴、清幽淡远”的特点受到诗界的追捧,风靡天下;推崇“诗中有人”之旨的赵执信(1662-1744)也进入了创作高潮期,他关注现实,自写性情,揭露社会黑暗,和神韵诗冲和淡远异趣;倡导“格调说”的沈德潜(1673-1769)创作正炽,浙派中期盟主厉鹗(1692-1752)22 岁,郑板桥(1693-1765)21 岁,已崭露头角;崇尚“性情以外本无诗”的袁枚(1716-1797)也即将临世,清代诗歌在建国70 年前后呈现出蓬勃发展、后劲十足的可喜局面。

(六)中华格律诗词发展的历史规律归纳

纵观中华格律诗词发展历史,在唐宋元明清各朝立国初期,诗道均不昌。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后,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化方逐渐昌隆。唐朝、宋朝建国70 年前后诗歌均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为以后三十年诗歌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元朝国祚相对较短,在立国70 年前后诗词曲均处于繁荣阶段;明朝建国70年前后诗歌创作相对较弱,但也孕育着可喜的新变;清朝立国70 周年前后,诗词创作则已经进入了繁盛期,且后劲十足。鉴古知今,依据此历史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国72 年,格律诗词会逐步迈入发展快车道,并将在建国100 周年前后实现中华格律诗词的伟大复兴。

二、现实视角:中华格律诗词发展的成绩与障碍

(一)中华格律诗词发展的可喜成绩

近百年来,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华格律诗词,虽然受到自由体新诗的冲击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屡遭厄运,但仍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坚守中有所发展。目前格律诗词日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并展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和新变,在新世纪的传统文化热潮中日渐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诗词团体的遍地开花。1981 年兰州诗词学会成立,1984 年中国韵文学会成立,1987 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亲临大会祝贺。此后各地纷纷成立诗词学会,并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体系。2010 年中华诗教学会成立,2011 年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2016 年上海格律诗词社成立。除学会团体外,高校社团、民间社团、海外诗词社团亦大量涌现。二是诗词创作日渐繁盛。新世纪以来,格律诗词爱好者、诗词写作者、诗词吟诵者大量涌现。全国各类诗词组织已达2000 余个,会员有100 多万人,诗词爱好者300 多万人,每天创作的诗词相当于全唐诗、全宋词的总和,其中不乏比较好的作品。学会诗群、自由结社诗群、高校诗群、网络诗群成为旧体诗词创作的几类重要群体。[2]与此相关的诗词活动广泛开展,各类诗词研讨会、采风笔会、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诗词朗诵吟唱会、征诗评奖赛事不断进行,如近期举办的中国白帝城国际诗词大赛、全国高校中华通韵诗词创作大赛等。诗词发表渠道亦较为畅通,相关刊物有《扬子江诗刊》《诗刊》《心潮诗词》《中华诗词》《诗词月刊》等600 余种[3],再加上各类报刊、网络刊物的版面及诗词选本,当代格律诗词作品具备了足够的发表空间。三是诗词传媒的飞速拓展。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格律诗词在新世纪的传统文化热潮中的传播途径日渐拓宽。格律诗词借助影视、头条、微博、QQ、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传媒日渐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尤其是经过央视六季 《中华诗词大会》、河北卫视八季《中华好诗词》的有力助推,格律诗词在背诵、吟唱、传承和创作等方面初步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通过诸多网络传媒,格律诗词作品已更快捷方便地呈现到众多读者面前。

(二)阻碍中华格律诗词发展的现实障碍

毋庸讳言,我国格律诗词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现实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诗词格律标准的不统一。在中国诗坛,格律诗词面临着自由体新诗的外部竞争,在格律诗词创作领域,亦存在着守旧派与革新派的持久争议,造成了诗词格律标准的不统一。部分守旧派作者在诗词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但往往思想保守,对用新中国语言体系创作的格律诗词不屑一顾。而革新派在理论上存有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空间,在创作上亦缺乏一呼百应的能力,由此造成的诗词格律标准的不统一,使格律诗词研习者的莫衷一是。二是格律诗词在文坛整体处于边缘地位。主导当今中国文坛的文学样式为小说等叙事体文学,在诗歌层面则为自由体新诗。中华格律诗词“妾身未分明”,未被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体系,在文坛整体处于边缘地位,缺乏切实有效的入史对策。三是当代格律诗词创作缺乏亮点。“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毋庸讳言,格律诗词发展一千余年,想翻新出奇的确很难。由于唐宋两朝达到了诗词的高峰,格律诗词自宋代之后即面临着因循多于开创,新变乏力的困局,但无妨元明清各朝杨维桢、唐寅、纳兰性德等才大力雄的诗词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当代格律诗词创作的现状是因循多于开创,缺乏名家名作,新变乏力。四是格律诗词创作未被纳入学术考量范围。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建国后由于中华传统的格律诗词在文坛处于边缘地位,格律诗词写作长期被排斥在教育内容之外,再加之科研评价体制的不完善,格律诗词创作未被纳入学术考量范围,诗词创作与教学无关,亦与科研成果统计无关,能够教授并愿意教授格律诗词写作的高校教师凤毛麟角。在学术研究方面,由于中国古代文人注重诗歌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今人则矫枉过正,片面注重诗歌理论研究,忽视了诗歌创作实践。许多中文系学生甚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不通格律诗词,仅能纸上谈兵地进行诗歌鉴赏,浮光掠影地学习相关诗歌理论,这也是造成诗道不昌的重要原因。

三、传习视角:促进中华格律诗词伟大复兴的路径

面对桎梏我国格律诗词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障碍,延续中华诗词文脉,推进格律诗词事业的发展需要用创造性的思维、破旧立新的勇气与切实可行的方略进行应对。

(一)颁行并推广《中华通韵》

韵书的变更有其历史必然性。南朝韵书有《四声切韵》《四声谱》等,隋朝有《切韵》,唐代的孙愐在《切韵》和《王韵》的基础上,撰写了《唐韵》,宋朝《广韵》是官韵,金代有“平水韵”,元代有《中原音韵》,明代把平水韵定为官韵,清代有《佩文韵府》和《词林正韵》,中华民国于1941 年颁行了《中华新韵》。2020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试行的语言文字规范《中华通韵》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通用规范汉字表》 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依据,以“知古倡今、双轨并行”为原则,以诗词创作实践为依据,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划分韵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简便操作性,为诗人词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用韵空间,可以引导更多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诗词创作中来。同时也应看到,《中华通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并最终为广大格律诗词研习者所接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坚持新不废旧、求同存异,保证“最大公约数”,以实现格律诗词创作标准由旧向新的过渡。

(二)格律诗词回归文学史体系

针对格律诗词处于文学边缘地位的这一尴尬现状,需要站在中国文化史、中国诗歌史的高度分析现状,探索自《诗经》以来诗歌的发展规律,从浩如烟海的当代诗词作品中淘出精品,对现当代诗词状况进行客观地、全面地、综合地比较研究,围绕现当代格律诗词入史问题展开学术研讨,研究对策方法。进而将格律诗词回归文学史体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古典诗词给予了足够重视,中华诗词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文学艺术品类的第一位。中华格律诗词入史尚需搜集整理民国至今一百年左右的诗词史料,并对现当代旧体诗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无法涵盖大量现当代格律诗词优秀作家作品的现状予以矫正,以达成共识,恢复格律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应有地位。

(三)大力推出诸多当代格律诗词名家名作

历代文学的繁盛均离不开领导者的重视与垂范。毛泽东、朱德、陈毅、郭沫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歌创作为新中国格律诗词创作进行了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而且身体力行,其《七律·军民鱼水情》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两首作品,一诗一词,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使格律诗词界倍受鼓舞和鞭策。针对当代格律诗词创作缺乏亮点这一现状,促进格律诗词在新时期的复兴需要大力推出诸多当代格律诗词名家名作,以作出垂范。可当前学界对现当代格律诗词的研究仍以20 世纪前期诗词作家为主,如毛泽东、陈毅、聂绀弩、叶嘉莹、霍松林等。对蔡世平等新时期作家作品的弘扬明显不够。故发掘与塑造新时期格律诗词名家应成为弘扬当代格律诗词的重要任务,有了更多的名家,有了更多脍炙人口的名作,格律诗词的传播才会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同时,在新时期如何破旧立新,用多元复杂的艺术手段,构建格律诗词对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呼应能力,推进格律诗词的现代化,亦值得当代格律诗词研习者深度思考。[4]

(四)将格律诗词创作纳入学术考量范围

学术评价体系的指挥棒对学术发展取向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鉴于格律诗词创作未被纳入学术考量的种种弊端,故亟需将格律诗词创作按照相应比例纳入学术考量范围,并在唐宋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加入格律诗词创作方面的内容。在大学中,学生是流动的,教师则相对固定。诗人教师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文化表征意义、具体而细微的教育指导作用。进入新世纪后,以提高诗词文化修养,培养人的诗性思维能力和诗意生存品格,培养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为目标的大学诗教渐昌。通过增设大学诗词写作课,编写相应教材,创办诗词刊物,指导学生诗社,举办诗词创作或吟诵比赛,举办短期诗词培训学校,高校人文教育出现了格律诗词复兴的新气象,为提升诗词教育水平、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5]

值得一提的是,唐宋诗词的繁荣与当时诗赋取士的政策导向有着极大的正相关。在2018 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唐宋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中,首次在专业课考试中加入了格律诗词写作方面的内容:以“春日即事”为题自作律诗一首。开创了新中国以诗赋取士的先河,对当代中国格律诗词的复兴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值得弘扬推广。

四、吟诵视角:诗词吟诵为中华诗词的腾飞插上翅膀

严格说来,诗词吟诵教学属于传习视角,属于促进中华格律诗词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之一。之所以单列成章,是因为吟诵教学在中华诗词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中华诗词的复兴定会带动吟诵的复兴,吟诵的复兴也定会促进中华诗词的复兴,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吟诵有助于立体展现诗词之美,回归“诗、乐、舞”一体的本源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歌的本源是“诗、乐、舞”一体的,故《诗经》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诗词吟诵能够还原诗词固有的音乐美,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良好效果。同时诗词吟诵往往运用现代媒体手段,结合朗诵、音乐、舞蹈等形式,便于传习者从文字、语言、旋律、动作等方面立体、深入地体会其韵味,完整、充分地展现诗词之美。回归了“诗、乐、舞”一体的本源。

(二)吟诵教学有助于打破高校学科壁垒,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大家

当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专业化、精细化。与此相对应的高校学科划分亦越来越精细。此种现状对理工科有其合理性。但不利于系统、全面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大家。中国古代士人注重礼乐射御书数,往往琴棋诗书画样样精通,全面发展其文学、书法、音乐、绘画水平,并融会贯通,各种技艺暗中助力,相互促进,使之成为传统文化大家。而当下由于高校学科壁垒,文学、书法、音乐、绘画、舞蹈各专业往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吟诵教学作为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教学形式,融汇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各专业,有助于打破高校学科壁垒,为高校各专业融合发展,培养传统文化大家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三)吟诵有助于扩大诗词的应用范围,使中华诗词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繁荣,无不基于其现实应用性的土壤。“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一种文体如果丧失了其应用价值,便会无可避免地陷入衰竭。格律诗词在中国古代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肩负了抒情言志、酬唱应和、咏物叙事、展现才华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毋庸讳言,中华格律诗词的尴尬现状是其实用功能不断萎缩的现实写照。而古树着新花,结合朗诵、音乐、舞蹈的立体展现诗词之美的吟诵方式契合了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再加之诗词吟诵“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段韵长”的规律明了易学、简单实用,韵律优美,耳目一新,能够有效应用于宴会、送别、酬唱、赠答、才艺展示等多种场合,有效扩大了诗词的应用范围,使中华诗词焕发了崭新的生命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接受,为中华诗词的全面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五、多维透视:中华格律诗词弘扬路径总结

中华格律诗词发展自有其历史规律。从历史与现实视角观察,唐、宋、元、明、清各朝在立国初期,诗道均不昌。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后,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化逐渐昌隆。唐朝、宋朝建国70 年前后诗歌均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为后二十年诗歌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元朝、明朝建国70 年前后诗歌创作相对较弱,但也孕育着诗歌发展的可喜新变;清朝立国70 周年前后,诗词创作则已经进入了繁盛期;目前我国格律诗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诗词复兴已具备了初步的基础。鉴古知今,可以预见我国建国100 周年前后将会迎来中华格律诗词的伟大复兴。

毋庸讳言,我国格律诗词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现实障碍。契合时代发展,破除相关桎梏,是中国格律诗词复兴的关键所在。从传习视角来说,促进中华格律诗词伟大复兴的路径:统一诗词格律标准、恢复格律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应有地位、推出名家名作、构建格律诗词对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呼应能力、将格律诗词创作纳入学术考核范围、大力推广诗词吟诵活动、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大家。从吟诵视角来说,吟诵教学在中华诗词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中华诗词的全面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吟诵有助于立体展现诗词之美,回归“诗、乐、舞”一体的本源;有助于扩大诗词的应用范围,使中华诗词焕发崭新的生命力;吟诵教学有助于打破高校学科壁垒,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大家。

格律诗词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足迹,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孕育了我们的襟抱情怀,砥砺了我们的志向追求,培育了我们的操守品格。杜甫诗曰:“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诗曰:“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白居易诗曰:“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陈与义词曰:“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我们完全基于历史、现实、传习、吟诵视角,通过诗、乐、舞及与互联网传媒的结合,砥砺民族志气,弘扬民族传统,充盈国民精神,为中华诗词的全面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 周年时中华格律诗词佳作迭现,吟诵名家辈出,达到堪比唐宋的诗、词、曲的全面繁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格律中华诗词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关注诗词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