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人才培养策略分析研究
2022-12-28周恩毅刘春雨
□ 周恩毅,刘春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中,物流业作为向一、二、三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对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可以预见,未来物流业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之一,而物流人才是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相关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业及物流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聂正彦和李帅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地区间物流业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区域经济也存在显著差异[1]。曾流的研究显示物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保障和重要增长极,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促进物流业发展水平,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动力和活力[2]。刘晓琳研究发现物流与经济的协调能够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物流业的聚集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运营效率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3]。
近些年来,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了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基础而忽视实践,而物流企业恰恰需要实践技能较强的物流人才,这就导致物流人才实践技能低,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也无法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培养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促进企业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物流人才成为迫切需要。如何培养综合素质强和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物流人才正是本文的研究初衷,也为经济新常态下培养物流人才提供相关指导。
2 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2.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将区域发展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2.1.1 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整体经济保持增长的同时,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十分明显,东中西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自然、交通条件优越,临海城市较多,对外发展迅速,因此经济增长明显。而中部、西部多为内陆地区,中部地区尚且可以凭借平原这一地理条件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处高原、盆地,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中部、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且面积大,再加上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对外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增速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1.2 区域间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总体而言,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各地区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但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明显不同,各省的经济增长水平也有很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我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差距扩大,而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引发了贫富冲突,影响了社会稳定。不同地区人均收入的差异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移,使得部分贫困省人才缺乏、发展缓慢。
2.1.3 区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明显
除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差异外,城乡居民收入也呈现区域差异。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区域内部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大,东部与西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 物流人才培养策略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型电商的崛起,物流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各高校,因此,我们对各高校的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2.2.1 物流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迅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物流人才培养,但相对来说,对物流人才的专门性培养起步较晚,同时,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短时间内需要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多,而高校培养一批物流人才大约需要3-4年时间,导致供不应求。并且设置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院校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量相差甚远。仅靠现有的高校培养物流人才的模式培养出的物流人才的数量有限,且不具备丰富的经验,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2.2 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从实际出发,企业更需要的是操作型人才以及综合素质较强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但目前高校更看重管理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大多数院校更倾向于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针对实操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比较少,培养的人数有限。并且在物流管理的本科生教育里,大部分高校重基础、轻实践,使得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经验,短时间内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有困难,这就导致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也无法招聘到满意的员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在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多数高校缺乏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此外,许多高校也没有充分调查和研究本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和企业需求,为了提高学校的招生率,急于建立一个“压缩版”的物流管理专业,导致物流管理专业不能充分发挥物流管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受过培训的物流管理人才在社会上处于被动地位。
②通过调查发现物流管理专业在本科学校设置的较少,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是由高职院校完成的。由于高职学生的物流管理知识储备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知识整理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导致高职学生步入更高年级以后,对物流管理的学习产生抗拒厌烦的心理,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2.2.3 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其中大多数师资力量是从管理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直接“迁移”过来的,缺乏物流专业师资,并且现存的师资缺少物流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导致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有较大出入,教师不了解实际情况,学生又恰恰需要实践技能,这不利于物流人才专业性培养。
2.3 存在问题
从上述对区域经济现状与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的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当前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供不应求的物流人才之间的矛盾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流业的迅速扩张,但相应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大多数依靠高校教育,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并不适合企业与区域经济结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过分强调专业基础技能,特别重要的实践技能远远达不到要求,忽视了人才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高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对物流的实际发展不了解,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实际需求。
上述问题限制了物流人才对物流业的贡献,也制约了物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努力寻求解决办法,使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结构,高校物流人才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合,区域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建设相匹配等成为学界高度重视的话题。
3 思考与建议
物流业作为复合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不仅仅涉及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还涉及包装、农业、工业、仓储等产业,可以说,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引发我们对如今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慧物流的普及,物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4]。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物流业对人才的需要,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养迎合物流市场需求、拥有较强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的物流人才势在必行。
3.1 专业教育阶段
3.1.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第一,现代物流管理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更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强师生之间学习知识的互动,最终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第二,加大教师在校外教学和研讨会的培训力度,让新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与他人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三,定期进行学生-教师座谈会等,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师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
3.1.2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就业指导方式
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与当地经济实际状况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应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企业真正所需的能够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此外,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学校也可以开展一系列就业实践活动,整合现有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服务渠道,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3.1.3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理论实践融合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校企合作,而实践教学又是合作的重中之重[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物流业早已成为复合型产业,因此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不仅仅要拥有理论知识,提前了解行业动态,还要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有助于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活动中进行培训,可以增加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2 企业管理阶段
3.2.1 搭建校企沟通桥梁,发掘培养专业人才
企业与高校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一方面,建立校企培训平台,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共同管理,培训平台不仅要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需求,而且要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和物流人才储备提供支持。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过程合作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开发项目课程,编写教材,促进产学深度融合,使培训平台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的优秀物流人才可以作为兼职教师进入高校,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程度,将培训平台建成企业人才储备基地、技术研发基地。
3.2.2 加大人力投入资本,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人力资本开发是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然而,由于开发成本高、人才产出率低,许多中小企业边缘化了这项重要工作,导致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低下,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壮大。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员工培训的途径包含两种:一是内部培训,二是外部培训。内部培训成本相对较低,培训内容大多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助于员工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现状;外部培训课程丰富多样,可以拓宽员工视野,激发员工创新思维,在工作中带来积极改变。将内训与外训相结合,可以培养出技能娴熟、思维灵活、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人力资本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员工的综合能力建立人才梯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2.3 提供良好工作平台,保障员工社会福利
在当前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物流人才流失现象在许多物流企业中十分普遍,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比如福利待遇与工作内容不匹配、晋升渠道狭窄、被同行高薪挖走等。物流企业应当重视这些问题,改善员工福利,优化晋升渠道,从而降低员工辞职跳槽或被挖角的可能性,减少物流人才的流失。此外,企业要特别重视薪酬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基础薪资标准,员工同工同酬,按劳分配,解决员工日常生活需求,他们才会愿意留在公司为公司做出更多贡献。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为了企业的发展留住人才,这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行业的兴起,加上互联网的应用,智慧物流时代悄然到来。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甚至会阻碍智慧物流的发展,进而影响区域经济提升。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因此,发掘、研究新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重中之重,它能够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现代物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培养物流人才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遵循经济规律,将物流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相互融合,用物流人才促进物流企业长足发展,进而带来区域经济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