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冤集录》避秽法探析❋
2022-12-28康欣欣
康欣欣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避秽(或辟秽),顾名思义,避开肮脏秽浊之气,与现今预防病原微生物侵袭相关。在我国古代,避秽之法则早已有之且方式多样,如我国古代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一书中即记载了几种避秽法可为现今参考。《洗冤集录》的作者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福建建阳县童游里人,是我国伟大的法医学家,古代法医学的开创者。他在《内恕录》《折狱龟鉴》等前人著作基础上,结合自己总结的丰富经验,于1247年完成了《洗冤集录》。该书集以往法医知识与法医检验技术之大成,开后世法医理论与实践之先河。《洗冤集录》在论及尸体检验时,为避免尸体秽臭之气的侵害,提供了熏祓法、堵涂法、服药法等三种避秽方法,分别见于书中的第二五两卷。该书虽成书于800年前,但这些避秽方法依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考察其沿革及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有益,现分而述之。
1 熏祓法
该法为通过焚烧某些药材,依靠其散发出的烟雾或气味熏祓空气以进行消毒和除味的方法,在《洗冤集录》卷二“验尸”和卷五“避秽方”中记录了焚烧苍术和避秽丹等药材避秽的方法。
1.1 焚烧苍术
“凡验尸,先令多烧苍术、皂角,方诣尸前。检毕,约三五步,令人将醋泼炭火上,行从上过,其秽气自然去矣”[1]50。
该法见于卷二“验尸”,其中苍术味辛苦,性温,《本草从新》认为苍术能“消肿满,辟恶气。为除邪气之上品,辟一切岚瘴邪恶鬼气,阴湿处焚之佳”[2]。《本草正义》认为:“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最能祛除秽浊恶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3]”皂角味辛温,能祛风痰,除湿毒,杀虫。张仲景用“皂荚丸”治疗咳逆上气唾浊。醋是我国非常古老的调味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食醋蒸熏对流感病毒及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因此苍术燥湿健脾,皂角祛痰开窍,二者能防止呼吸道、消化道吸入刺激性气体后造成的肌肉痉挛。加之,醋能溶解、吸附尸体散发出的硫化氢及氨等刺激性气体,防止其扩散,三者合并能杀灭细菌,该法的科学原理即在于此。
焚烧苍术避秽的方法并非宋慈著作独有,在宋慈之前的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如《幼幼新书》(1150年)治疗痘疹未出时的避秽法“仲景谓疮疹未生之间,宜于房室烧赤术、猪甲二物,辟恶气”[4]。该记载将焚烧苍术避秽的方法出现时间提早到东汉张仲景时期。后世《痘疹世医心法》(1549年)《医学入门》(1575年)《本草纲目》(1578年)《证治准绳》(1602年)等都摘抄了这一方法。其中,李时珍还转载了一则病例:“越民高氏妻,病恍惚谵语,亡夫之鬼凭之。其家烧苍术烟,鬼遽求去。[5]”
该法也见于一些非医学类著作,如道教著作,陶弘景的《真诰·甄命授》对术之妙用赞赏云:“夫术,气则式遏鬼津,吐烟则镇折邪节……术亦可以长生永寿,二可以却万魔之枉疾”[6],句中“吐烟”可能是以晒干之苍术熏烟,用其烟以杀毒避秽,这也说明在南北朝时期,焚烧苍术避秽的方法已经出现了。
还有一些民俗类著作也记载了类似方法,如陈元靓撰写的《岁时疫记》记载的千金方避瘟丹:“皂角、苍术、降真香为末,水圆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正旦五更,当门焚之,禳减灭瘟。[7]”《岁时广记》是一部包罗南宋之前岁时节日资料的民间岁时记。此外,南宋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岁晚节物》也记载:“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苍)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之遗风焉”[8]。从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焚烧苍术避秽法在两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用的避秽方法。该法还流传至朝鲜,朝鲜李景华撰写的《广济秘笈》(1790年)转述该法以治疗小儿痘疹触秽黑陷。
清·顾世澄撰写的《疡医大全》对秽浊之气的病机及治法进行总结:“凡脏腑之情,遇香则荣卫通行,遇臭则荣卫凝塞……被死尸之气及疬气所犯者,则以大黄、苍术烧烟解之”[9],其中也提及了焚烧苍术避秽之法。
不止于此,这种方法不仅用之于人还用于牲畜的防疫。如明·徐光启(1562~1633)的《农政全书》中有牛瘴疫方:“烧苍术,令牛鼻吸其香,即止。[10]”在《农桑辑要》《便民图纂》《四时类药》《山居四要》《多能鄙事》《致富奇书》《华佗神方》《博闻录》等书中均记载了这种方法。清·张宗法撰写的《三农纪》治羊染疫方也有该法:“苍术、皂角、雄黄为末焚栈中;又以皂角、雄黄、藜芦,吹鼻令嚏。[11]”
1.2 避秽丹
“避秽丹:能避邪气,麝香少许,细辛半两,甘松一两,川芎二两。上为细末,蜜丸如弹子大,久窨为妙,每用一丸烧之”[1]176。
该方见于卷五“避秽方”,以“避秽丹”这类名字命名的避秽方药在古文献中记载有很多,但以宋慈方组成为主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普济方》(1406年)在宋慈方基础上去麝香加苍术、乳香、降真香。《广嗣全诀》(1587年)《奇方类编》(1719年)《仙拈集》(1754年)均摘抄此方,或名“避瘟丹”。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1556年)的避邪丹在宋慈方基础上去川芎加云香。
清·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的避秽丹在《普济方》避秽丹的基础上去川芎、降真香加芫荽。
《冷庐医话》(1897年)的避秽之法在《医统》基础上改降香为白檀香。该方还传播到日本,高岛久贯《泻疫新论》(1867年)中的避瘟丹,在《普济方》避秽丹的基础上去甘松加白檀、甘草。
从以上几种避秽丹组成和年代看,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均从宋代开始逐步演化,也均采用了焚烧的方式。在这些记载中,以《洗冤集录》的记载最早。由于宋慈并不是医学界人士,他所记载的避秽丹源于何处,尚有待考证。
另外,宋慈记载的避秽丹与《岁时广记》记载的避瘟丹组成完全不同且不含有苍术,但后世对宋慈方避秽丹的改造中还是加入了苍术,并将其一直保留在处方中,这有将两种方法综合使用的迹象。
从一系列的民俗文献中还是可以看到两者合用的痕迹。如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除夕宜焚避瘟丹,或苍术、皂角、枫、芸诸香,以辟邪祛湿,宣郁气,助阳德,即闷室虚堂,亦无不到。[12]”《荆楚岁时记》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另外,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记载了“炳烛爚芗,烧苍术、避瘟丹”[13],松江地区的人们在举行火禺岁时,炉内焚烧南苍术以及松枝、柏叶、吉祥丹等,并高烧银烛整夜守岁。清道光年间的《清嘉录》也记载苏州地区除夕的习俗:“焚辟瘟丹、苍术诸药,谓之‘太平丹’。[14]”
因此,焚烧苍术或避瘟丹的熏祓避秽法,在科学性上缜密而有效,时间上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六世纪就已风行于世并绵延至今;空间上地域跨度大,遍及全国,已化身为民俗,由此可见古时熏祓避秽法之成熟。
2 堵涂法
该法为使用特殊材料涂敷或堵塞鼻道,以防止有毒有害病菌从呼吸道侵害机体。在《洗冤集录》卷二“验坏烂尸”中详细记录这样一种避尸臭的方法:“尸首变动,臭不可近,当烧苍术、皂角辟之;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捻子揾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1]72”
该法是用麻油涂抹保持气道湿润并堵塞气道的方法,以防止秽浊之气侵入。另外生姜,《神农本草经》认为能“去臭气,通神明”[15],用生姜预防秽浊之气入侵消化道。
麻油涂抹堵塞鼻道法被后世文献广泛记载。如元·危亦林编撰的《世医得效方》(1345年)载:“凡入瘟疫家……以香油抹鼻端,及以纸捻探鼻,嚏之为佳。[16]”龚廷贤的《古今医鉴》(1576年):“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传染。出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一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虽与病人同卧亦不相染。[17]”此后,《万氏济世良方》(1609年)《济阳纲目》(1626年)《证治合参》(1729年)《串雅》(1759年)《松峰说疫》(1786年)《验方新编》(1846年)《医学传心录》(1821~1850年)《外治寿世方》(1877年)都原文摘抄了这一方法。清·王晋夫辑《医方易简》(1851年)记录为:“雄黄末、苍术研末,以香油调涂鼻孔。既出病家,用纸条探鼻取嚏,饮雄黄调绍酒一杯,自无传染。[18]”另外陆以湉的《冷庐医话》(1897年)也有类似表述:“入瘟家,以麻油涂鼻孔,出再取嚏,则不染,皆善法也。[19]”
在现存文献中,还未见有宋代之前的文献记载这一方法尚无法断定具体产生的时代。因此初步认为,该法自《洗冤集录》之后已经被医界广泛接受。
3 服药法
该法采用口服药物的方式防止或治疗秽浊之气对人体产生的伤害。在《洗冤集录》卷五“避秽方”中记录了3种避秽方药,其中有2种用于口服。
3.1 三神汤
“三神汤:能避死气,苍术二两(米泔浸两宿,焙干),白术半两,甘草半两(炙)。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小许,点服”[1]176。
该方内含苍术和白术。《玉楸药解》认为:“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擅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泻水开郁,则苍术独长”[20],两者合用,一方面避秽,一方面保护正气。苍术的避秽作用古代医学文献记录很多,同时在一些非医学文献中也有记载。如道教经典《真诰·运象篇》云:“术散除疾,是尔所宜。次服食迅饭,兼谷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21]”文中“术散”是以苍术或白术的粉剂或丸剂,此二术为古代道士常用之药。道教养生多有服食“术”的传统,他们对“术”的熟练掌握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医学,正如其他一些道教养生术一样,早已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是陶弘景所作,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因而,服食白术或苍术避秽的传统应最迟不晚于陶弘景时期。
《洗冤集录》的三神汤承继了陶弘景“服术”避秽的方法,其对苍术和白术的搭配使用也成为一个经典,后世出现了许多将二者搭配服用以除湿避秽的方剂。如胃苓汤(《丹溪心法》1481年)治疗湿滞腹胀泄泻;芎归二术汤(《外科正宗》1617年)治疗杨梅结毒已成、未成,筋骨疼痛,步履艰辛,及溃后腐肉臭败,不能生肌收敛者;早起避秽丹(清·李文炳《仙拈集》1754年)治疗晨起呕吐;苍白二陈汤(《证治汇补》1687年)治疗湿痰下注便浊;苍术除湿汤(《症因脉治》1706年)治太阴头痛。
3.2 苏合香圆
“苏合香圆:每一圆含化,尤能辟恶”[1]176。
关于苏合香圆的组成,《洗冤集录》没有详细列出,考察其原因可以探究苏合香圆的由来。苏合香丸是中医芳香开窍的经典方剂,常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等证。关于其源头,根据沈括的观点最早见于公元723年刊行的《广济方》中,方名为吃力迦丸,方中吃力迦即为白术,因而有文献也称其为白术丸。公元752年《外台秘要》引用该方。11世纪末,《梦溪笔谈》记录了宋真宗将宫廷用药苏合香丸赐给王旦的故事,书中记载:“自此臣庶之家皆仿为之,苏合香丸盛行于时。[22]”根据考证,该事件发生在997~1017年之间,由此推测苏合香丸在此之前尚未为大众所知,仅存在于少数人或宫廷之中。由于王旦的推广逐渐传播到民间,后世将方中熏陆香、苏合香、龙脑3味用量加倍,最终在公元1078~1085年刊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正式将该方命名为“苏合香圆”。自宋代以来,该方一直是“芳香温通”的代表方剂,并被后世方书收载。如《中藏经》中的“安息香丸”、《苏沈良方》中的“苏合香丸”、《普济本事方》“苏合香圆”、《圣济总录》的“白术丸”、《赤水玄珠》的“苏合丸”,均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合香圆”组成一致。由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官方颁布的处方标准,因此可以推断,苏合香圆在当时已经属于非常常见的“成药”,人们可以直接到药店购买到标准配方的“苏合香圆”,宋慈则采用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配方。
而苏合香圆何时开始用于避秽,目前尚未见早于《洗冤集录》的明确记载。而后世元代《世医得效方》也有这类描述:“凡入瘟疫家,先令开启门户,以大锅盛水二斗,于堂心,取苏合香丸二十丸煎用,其香能散疫气,凡病者各饮一瓯后,医者却入诊视,不致相染。[23]”因此,口服苏合香丸(圆)用以避秽的方法,可能与其能治疗头脑昏蒙有关。因该方在宋代极为普遍,宋慈用以避秽可能与该方在宋代的广泛使用有关,后世以此为基础有所发挥,但不离其原貌。
4 结语
《洗冤集录》中所记载的避秽方法可以归结为熏祓法、堵涂法、服药法,其中熏祓法消除环境中的秽浊邪气,堵涂法阻断秽浊邪气入侵的渠道,服药法消散并排出已入之邪气,这是一个非常完善的避秽方案。同时这些方案简便易行,方药便廉易得,非常适合应急情况下的避秽。这些方法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到宋慈所处时代已经成为常见的避秽方法并传播到海外,有的成为民间风俗。宋慈《洗冤集录》在文献记载上早于现有的大部分中医文献,其记载删繁就简具体而实际,是值得信赖的历史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卫生防疫及中医学术发展脉络提供了帮助。通过研究也表明,中医学理论也为宋慈成为古代法医学集大成者提供了帮助,为中国法医学发展提供了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