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2-12-28嘉兴国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傅萍王春英周琴
嘉兴国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傅萍,王春英,周琴
生态环境监测环节能为我国的环境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也能让环保工作人员做出更为科学的环保决策。但在具体实施时,部分基层的企业环境监测机构,经常无法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实际效果,在开展监测工作时,也存在监测设备落后、技术人员不够专业、环保设施监督工作指导不够到位等现象。鉴于此,加大环境监测工作有效性,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
环境改善业务中,环境监测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开展环境监测业务时,一定要积极引入更为科学的监测方式与设备,才能更加精准地测量部分领域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标志性污染物,也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污染浓度变化趋势以及分布情况等。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进程的不断加快,废弃物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环境承载能力也面临超载状况,环境自洁能力也有所下降。日渐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当下的环保任务来看,环境监测也是不可缺乏的环节之一,通过全方位的环境污染情况监测,能够更加科学地了解以及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在遵守环境废弃物转化规则的基础之上,也能为环保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就目前环境监测过程来看,在对大气、水以及土壤等进行取样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对应的物理以及化学特性,并通过特定设备对样本的成分及含量开展检测,也能进一步了解废弃物的具体含量以及类别。如此一来,环保人员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增强环境质量评估的科学性
环境污染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联系,除了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之外,还包括了人与生物共同存在的社会环境。虽说人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感受环境质量变化,但是要想真正预测以及分析环境质量,还需通过更为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因此,生态环境监测除了能够重点关注与人类生产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环境空气、土壤以及水等自然环境质量之外,还能更加全面地分析以及预测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变化情况,可更加全面地评估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监督以及控制生态环境,找到污染物的源头,避免因生态环境被破坏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二)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判断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状况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就是环境监测质量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参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我国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温室效应也逐渐出现,我国面临的雾霾污染天气出现频率也在不断升高,因此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排放浓度液成为了目前大气环境监测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空气当中的有害微生物群数量也成为了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衡量指标,在制定环境质量检测标准时,新的监测指标不再对人体、环境、水进行存在危害的试验,而足以周期性的大气环境监测指标数据为依据。因此,只有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指标数据的全面性以及科学性,才能让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标准获得更为科学的数据依据。
(三)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实时采集我国的生态环境数据,并借助相关环境参数指标衡量我国的生态环境,结合城市发展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优势我们能够看出,该技术能为我国环保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分析,也能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以及经济发展重点作出调整,使有关人员制定的环保策略能够更加科学。除此之外,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环境监测手段也能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在开展环境监测时,可以通过监测工厂污染情况,对绿植种植数量以及位置进行科学调整,保证区域性净化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使生态环境与经济都能够实现稳步发展。
三、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设施配备不完善
与经济社会组织建设、政府部门建设不同,生态环境文明工程建设面临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对大部分地区来说,所有的财政支出被均匀分布在设施配套建设、市政政务资费支出、教育支出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等相关的研究方面。但是对环保配套设施、生态文明项目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支出存在明显不足。此外,由于固体废物处理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而引发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也是各地区的常见现象,甚至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建立最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稽核制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执行力不够
我国城市化建设几乎每年都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进行修订,涉及的事项也十分繁杂,但是这种大规模且高频率的制度修改,也会给相关工程人员的执行力带来较大挑战。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执行力与工作人员在城市安全卫生管理时所行使的监督管理职能存在直接联系。从我国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来看,工作人员也仅仅只是简单地开展垃圾处理、卫生管理职能等,且存在明显的生态监督不够、未来规划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执行力方面也存在明显缺极,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生态建设人员对生态要素掌握不足、专业素质不够等。
(三)生态文明建设面向公众普及度低
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信息披露,我国的共享环境并未形成。而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场所,城市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生态建设等层面一定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从我国传统的环保工作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信息也仅仅只对部分指定人员或机构开放,比如环保局、地方政府、居委会等。这种状况也让环保相关信息无法得到高效传递,公众无法及时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因此也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发展。在信息环境背景下,一定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作为提升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水平的核心手段。
四、环境监测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网络环境监测技术
优化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人们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科学选择环境监测手段,使环保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数据支撑。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有关人员也需要积极融入信息网络监测以及环境管理监测等相关内容,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制定并且优化规则制度,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朝着更为规范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实施环境监测网络工作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发现污染源并制定更为科学的解决措施,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环保工作的重要价值,而环境监测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如果采用原有的工作方式,则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鉴于此,有关人员一定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创新技术模式,让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变得更加灵活快捷,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最后,在应用网络技术时也要创建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更为科学的方式判断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提升监测工作的实际水平,提升处理效果。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
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本身就具备较为明显的复杂性,要想让各项活动落到实处,需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要想落实环保发展原则,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在全社会开展环保宣传,使环保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除此之外,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环保部门也要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了解环境污染的同时,准确掌握环境污染要素,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方案。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大环境监测过程当中的资金投入,并对资金进行管理与监督,不能出现资金浪费现象。最后,对资金投入来说,一定要保证各项基础设施及设备的先进性,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同时,解决部分技术不够到位的问题,强化行业整治力度的同时,借助更为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提升数据监测的精准性与可靠性。
(三)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环境监测工作来说,监测人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有关部门一定要重点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各项工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加大信息化监测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使相关人员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可以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由于环境监测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为了避免环保工作面临较多阻碍,在开展工作时也要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更为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处理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复杂因素,做好数据分析及整理工作,使环境监测质量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具备的自动化生成功能,得出更为准确的计算结果,提升计算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矫正仪器,使各项设备的精准度得到保障,提升规范化水平。首先,为了降低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操作行为,计算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全过程追踪和监督,并为不同人员设置不同权限,使数据能够更加精准,降低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果。其次,在开展环境监测时,也要加大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把各项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并结合不同的监测要求及标准,使各项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提升监测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创新质量管理思路
为了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整体效率,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思路,为后续的各项环节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强化环境监督的整体认知,特别是对于部分基层监测站,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硬件以及设施,优化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各项配置,选择更为精细化的仪器设备,并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使日常的各项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更加科学高效。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员工也要积极参与整个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案,发挥领导部门的实际作用,使全体员工都能具备足够的环保监测意识,使环境监测工作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让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清晰地掌握以及了解自身的职责范围以及工作任务,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不同人员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责任制度需要落到人员,让工作人员能用更加热情的态度面对工作,定期梳理自身的工作清单及任务。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部门之间的协作力度,使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最后,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内部也要创建并且优化考核标准,结合工作人员的工作贡献以及工作体系,设置与之对应的考核体系,使考核结果能够与工作人员的实际收益挂钩,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工作质量。有关部门要完善激励体系,对于有着突出工作表现的人员,要及时给予物质以及精神双重奖励,营造更为浓厚的工作氛围,提升质量管理效果。
(六)加强设备及技术引进
为了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新的技术与设备,保证监测任务顺利实现。第一,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上给予足够支持,这关系着监测管理工作能否正常开展。政府部门应该正确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将其资金需求纳入到政府预算中,让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高效运行。政府应该将自身引导功能体现出来,从相关环境政策出发,优化资金实施模式,使环境监测的通畅性得到保障。第二,应该结合监测目标,对环境监测条件进行改善,特别要重视通风与采光,并将防灰尘、防电磁干扰等做到位。只有监测环境得到改善,得出的结果才能真实有效。第三,通过购置先进设备,能促进环境监测更加准确。要对监测范围进行拓宽,充分考虑技术、成本等要求,确保更具实用性、经济性等优势。在设备日常运行维护中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尽快解决问题,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给后续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有良好基础。
(七)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多项影响因素,体现突发性与复杂性等特征,要想减少对监测带来的干扰,还要保证日常工作中有较强应急监测能力,从而有效处理各种突发环境事件。第一,应该配置专门的仪器设备,以便携式设备为主,可以有效应对突发状况,在有完整设备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政府部门要在设备上增加投入,从当地特点出发,确定有关污染因子的干扰因素,保证监测目标顺利实现。第二,在应急监测技术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有效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结合事故动态监测要求,保证处置效果得到提升,采取的应对措施也达到精准性要求。第三,应急监测中也要加强对数据的收集与总结,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结合多种类型事件形成专门的优化方法。要全面分析突发事件原因,完善工作方案,相关经验必须归档操作,形成合理的管理机制,为后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依据。环境监测中也要提升现场问题解决的操作能力,样品采集上要达到完整性、代表性等要求,结合相关紧急预案,提高样品质量。这样后续环境分析才能高效进行,并真正落实质量管理规定,各项日常操作才更加规范。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先进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对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在环境保护中体现应有作用。尤其是在整个社会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入先进环境监测技术,为保护环境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