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思想修养

2022-12-28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文学文本

李 贤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1]。自1982年的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出炉至今,已经举办过十届并评选出近五十部作品。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写作手法,弘扬真善美,实践并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展现了中国精神。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认为“茅盾文学奖在作品的思想深度、精神资源、文化意蕴、以及人类性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2]。对这一类作品的学习,不仅能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联系起来看,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价值取向符合这一时代要求,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思想修养的形成。通过对这类作品的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研究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作品中提炼出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及价值理念,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转化为学生精神层面的指引;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人生困惑相结合,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引发共鸣,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通过审美形式、形象的感受促使情感道德的认识和再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价值取向

在一定意义上,茅盾文学奖作品是当代长篇小说的代表,至今已经十余届,产生了近百部作品,这一奖项也是当代大多数作家的目标。从茅盾文学奖评奖标准可知,入选的作品不仅要“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精神”,还要能“反映时代变革、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标准也反映了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茅盾文学奖的性质是政府专家奖,官方性和专家性是它的两个基本属性”[3]。这两个基本属性也可视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两者的统一是获奖作品的显著特征。主流价值观、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历史题材、传统文化等成为历届评选时的关键词。

思想性是茅盾文学奖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获奖作品以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影响人、鼓舞人。这类作品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方面充分展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从审美艺术上来看,这类作品以真善美为审美价值标准,即认识、道德和文学作品形式创造的统一。以美的形式反映生活真实的同时抑“恶”扬“善”。综观茅盾文学奖作品可以发现,在面对一些不正之风、不良现象时,作家常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参照,调和或解决这一冲突。如《湖光山色》中既书写了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面对仁义与私利、个人与集体时的困惑,也塑造了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物形象暖暖,她在遭遇一系列不幸后仍能以德报怨,以仁爱替代冤仇。《白鹿原》叙述了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这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作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中、在对人物性格的描绘中,写出儒家精神的慎独隐忍以及演化。《秦腔》中老一辈夏家四兄弟身上,“仁、义、礼、智”这些传统乡土中国的伦理道德精神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他们之间关系和谐,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一家有困难,几家伸援手,有好酒好吃的一定要与其他弟兄分享。但以“金、玉、满、堂”和“瞎瞎”为代表的夏家下一代则不同,他们在个人利益面前抛弃了这种传统。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茅盾文学奖作品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如《平凡的世界》以传统的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的创造手法为主,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穿插着陕北的民俗文化,以浪漫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田润叶等,他们的吃苦耐劳、真诚、善良是传统美德的延续。《推拿》讲述的是某推拿中心一群盲人的情感、责任、尊严和梦想的生活故事,毕飞宇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盲人的艰辛奋斗、日常劳作,赞扬了他们自强、自爱、自重、自尊的品格。“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在向着中国之心和中国风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成就”。这类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时代变革,以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从深邃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在反映真实生活的同时弘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二、实现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它在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正是知识和思想处于高度活跃的一个阶段,也是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4]。当下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的宠溺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而茅盾文学奖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茅盾文学奖作品中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茅盾文学奖作品作为当代文学经典,在大学生思想修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主要通过文本阅读、文本分析来实现。

当下的大学生是“00后”的一代,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多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对当代长篇小说了解并不多,似乎兴趣也不高。为了解决这一状况,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获奖作品。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意识、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同时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约束也处于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一个较为朦胧的阶段,“文学是有鲜明的思想性的艺术,包涵鲜明丰富的真、善、美的内容,对人的知、情、意都可发挥作用”[5]。自《诗经》以来,文学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不断被强调,茅盾文学奖作品也不例外,其蕴含的思想性能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健康的、有益的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当下网络文学的流行,各种社交、阅读软件的推广,一部分同学沉浸在玄幻、穿越的网络作品中,一部分同学想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但不知道该选择哪些作品。对于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以提供一份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的兴趣选择作品进行赏析;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结合当代文学思潮的嬗变及主流来选择作品进行研读。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它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完成于1991年。文本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以陕北黄土高原上孙玉厚一家人的生活变迁为叙述视角,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记录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讲述了他们的劳动与爱情,他们的梦想与追求,痛苦与欢乐,以日常生活与社会变化两条线纷繁交织。小说中的历史已成过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在读者的阅读中成为经典,少安、少平、兰香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程在当下依然具有励志的作用。我曾在教学中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推荐过这部作品,在公选课上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一块研读过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发现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能够以较强的代入感走进文本,甚至是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填补文本“空白”,或以续写的方式“扭转”文本中人物的命运。这是文本中表现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的知、情、意,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内心的触动正是文学价值的一种体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共鸣则会延续到读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参与到个体对道德感和价值感的再塑。此外,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了陕北的方言、信天游、饮食习惯、日常礼仪。这一教学实践体现了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三、在文本分析中实现教育功能

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自古就有相关论述,孔子关于诗歌“兴、观、群、怨”说;梁启超关于小说“熏、浸、刺、提”论。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文本具有多重意蕴,文本语言形式的美可以直接感知,文本的多重意蕴则要反复品味才能理解。普遍来看,大学生对当代作家有“隔膜”感,对纸质读本也有一定的“距离”。在分析作品时先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试着让学生找出作品与作家经历之间的关联性,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作家,一定程度上缩小“距离”感。因为“真正的小说家应该是思想家,只不过他们的思想是用优美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彩生动的语言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表达出来的”[6]。而文本的思想意蕴层需要精读才能领悟,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我结合文本中的精彩片段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秦腔》是一部“将日常生活细节和社会发展趋向有机结合起来的现实主义力作”[7],表现了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道德的冲击,隐藏着作家的迷惘和传统文化的思考。文本的表层是以大量的方言写清风街的日常琐事,以及老一代人对秦腔的热爱。秦腔本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作家以“秦腔”为题本就是一个意象。在分析这部作品时,我先以戏剧的“秦腔”导入,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第二步采取文本细读法,以精彩片段和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三步总结、概括学生的各种观点,从中提炼出与作品主题意蕴接近的观点;第四步我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价值意义进一步剖析文本,探讨作家如何在对地域文化的表现中阐释了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进而提炼出文本中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观。以这种过程与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在对不同文明的了解中增强文化自信。以剥竹笋的方式分析作品带给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每次讨论课程结束以后,都会收到学生们短则数十字、多则数千字的读后感,这些读后感更多是借“作品”表达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通过对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阅读这些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中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意味着这些作品对真理、公正、善良等人类美好理想的肯定和追寻,这些正是文学社会价值理念的体现,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当下的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阅读经典,在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中领悟传统文化,提升个人思想素养。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倡导在一种愉快的形式中学习,获得知识。把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教育贯穿于教学中既是新时代的教育宗旨,也是文学社会价值的实现,更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在当下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文学文本
我们需要文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观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
茅盾文学奖
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