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定位及路径研究
2022-12-28林宁
林宁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永安 366000)
1、研究背景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也标志着新时代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回溯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界的一个老话题。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体教结合”被提出并付诸实践,逐渐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既往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体教结合出现了“两头不管”的体教分离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是表明体育和教育部门依然是各扫门前雪,结合不紧密也导致了学者们对模式诟病的探索,因此在此背景之下体教融合模式被提出,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关注的是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强调体育与教育在功能与目标上的充分融合。这也为未来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新范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特别是基于当前健康第一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之下,如何通过体育来强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根据前期的文献结果发现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大体有3种模式: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可以看出俱乐部在辅助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活跃校园体育活动文化氛围和助力学校体育竞赛训练模式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当前体教融合模式发展的大背景,研究基于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定位及发展路径,对于未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及助力体育融合模式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本研究中还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期待本研究可以为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对发展问题的分析和梳理是未来改革的重要参考,本研究根据目前的文献信息,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不健全,并且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是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因此目前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困境之一;(2)竞赛体制不健全。竞赛是体育俱乐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获得较高水平的竞赛成果体育俱乐部才可以高质量地发展,目前现有的竞赛体系还是自下而上的竞赛体系,换言之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参与什么级别的体育赛事取决于体育俱乐部自身的实力和知名度,相对于实力较好的队伍这样的机制可以较好地拔高自身的影响力,但是对于新手俱乐部这样的体制难以让他们合理地发展,参与大赛的机会少,没有办法实现以赛代练的机会,这样的参赛机会不均等会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3)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较高质量场地器械的项目,如,网球、冰雪项目等,场地器械的不足依然是阻碍这些项目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4)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俱乐部衔接问题。特别是基于当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还处于国家课程的情况下,学生可选的体育项目较少,这也制约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以上问题是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对发展现状和困境的梳理有利于后续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的分析。
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通俗地讲就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更好地发挥自我效能。体教融合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发展定位。
3.1、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有效平台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特别是目前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大背景之下。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问题,也是需要刻不容缓地解决的问题。最新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最新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这其中大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心肺适能均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学校体育作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救命稻草,如何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体质是当前的紧要问题。而体育俱乐部作为大学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提升大学生体质方面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从参与比例而言,高校体育俱乐部也是除了体育课之外参与比例最高的体育类活动,特别是对于高年级学生尤为如此。因为目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只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必修课程,对于高年级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部分学校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在当前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例如,不良饮食和长时间的屏幕时间)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质下滑情况明显,这也更凸显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层面的重要性。
3.2、高校青训体系建设的有效助力
高校体育俱乐部都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实践中如何保障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如何打造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这是目前高校青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体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助力高校青训体系建设。首先,大学生是青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人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可塑性较强且精力和体力充沛,有效的挖掘他们的潜力对于青训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其次,对于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特别是从少体校上来的拥有职业经历的运动员,有效参与大学系列的竞赛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竞赛能力,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可以充分发现竞技人才,着力提升竞技项目的硬实力;最后,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是有效衔接小初高时期有效的运动训练,可以扩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帮助他们更好的取得竞赛成绩,这对于人才的培育和选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高校竞赛体系发展的有效模式
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系统在举办赛事等方面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彼此不兼容、不互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体教融合的掣肘。体教融合模式的有效开展可以合理打破赛事壁垒、丰富赛事供给。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系统举办的比赛是分割的、独立的,这就造成了体系独立、无法交流的竞赛体系发展困境,所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运动员高水平培育效率低下,特别是难以培养出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运动员。众所周知,竞赛体系是展现运动训练成果、验证运动训练培养理念的主要阵地,对于运动员本身而言,高水平的竞技比赛是提升其本身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可以说好的运动员或者说一流的运动员都是经过一流的大赛训练出来的,没有完善的竞赛体系会让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提升出现困境。为此,体教融合模式将为高校竞赛体系的发展提供较高的平台。
4、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路径
目前,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尚需要强化,特别是基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快速良好发展势在必行。相对应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较好,例如,2022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体育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3年全省中小学(含职业学校)普遍建立体育俱乐部,学生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生生有项目、生生在团队、生生爱运动”的以“体”育人目标。作者认为,相较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实学者们更应该关注基于课程一体化背景下的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因为教育是连续的,在对应的课程改革的阶段性上也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对于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路径,作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4.1、学校体育如何开展
高等院校学校体育依然是体教融合发展的主力部分之一。学校体育发展的质量直接关乎到体教融合模式开展的质量。作者建议:(1)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多维度、数字化体育教学模式是依据课堂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把丰富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融合的平台,使体育课堂的教学要素全部贯穿于其中,使学生较全面、科学、多维度、数字化地去学习,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环境气氛;(2)为了避免学校体育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我们需要建立起学校体育新的评价体系,让各方认识到体育在大学生成长中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的多元价值,从观念层面提升认识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落实,一方面把学校体育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形成一定的倒逼机制;另一方面,在职务评聘、绩效考核时,对潜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教师、职业教练员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总体而言,体教融合模式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该首先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练员的教学积极性;另外需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教师、教练员的参与性。
4.2、青训体系如何强化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实践中如何打造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这个问题的破解是强化青训体系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1)将体育纳入高考中,有效形成学生体育参与的倒逼机制。长期以来,体育入高考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学者也从学理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目前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也有弊,需要解决较多的现实问题,诸如考试的内容(考什么)、考试的公平性(如何考)以及考试的成本等诸多问题。但相较于体育入高考的好处,则显示出利大于弊的现象,因此未来的一段时间体育教育学的学者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体育入高考的模式、方法等,进一步强化这种倒逼机制的效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可以将体育高考做好;(2)开门办体育,引入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实现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商业体育共赢。比如,结合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实施“冰雪项目进校园”计划,让南方的学生也体验到冰雪项目的乐趣。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从设备研发、发展战略制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为企业出谋划策,有效地提升双边关系,这也为高等院校体育产学研的开展提供支撑;(3)强化专业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育,积极畅通优秀运动员、教练进入高校任职渠道,安排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教师队伍,考核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高等学校教练岗位。允许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教练岗位双向交流,实行“双岗制”聘任,激励更多专业人才走上高校体育教学和职业教练员岗位,此外要定期进行教师和教练员的专业性培训、提升教师和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储备,特别是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国际上先进教学、训练理论的学习。以上策略中,体育入高考可以有效提升青训体系的基数;开门办体育可以有效提升社会的参与度;教师和教练员培养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青训体系的管理质量。
4.3、竞赛体系如何完善
打破赛事壁垒、丰富赛事供给方面是完善竞赛体系的核心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完善当前体教融合的竞赛体系。(1)把培养竞技运动员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体育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训在平常、练在日常、赛在经常。特别是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迅速,要将体育俱乐部积极融入各大竞赛体系当中,学校等管理部门要给与相应的经费和物力支持;(2)要积极倡导体育与教育赛事的有机融合,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系统举办的比赛是分割的、独立的,这就造成了体系独立、无法交流的竞赛体系发展困境,所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运动员高水平培育效率低下,特别是难以培养出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运动员。众所周知,竞赛体系是展现运动训练成果、验证运动训练培养理念的主要阵地,对于运动员本身而言,高水平的竞技比赛是提升其本身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可以说好的运动员或者说一流的运动员都是经过一流的大赛训练出来的,没有完善的竞赛体系会让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提升出现困境;(3)提倡设置全运会大学生组,全力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在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中应有的地位。竞赛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5、结语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支撑性来源,体教融合模式为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和连接运动员和各大竞赛的主要载体。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定位以及发展的路径等几个核心的问题,未来高校应着力提升高校俱乐部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在师资配套、经费支持和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多做工作。近几年,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育和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体育赛事、培训、健康促进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诚然,构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体育和教育部门融合打破壁垒、共谋发展,还是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契机,充分整合体育内外部资源,形成全社会统一目标、系统谋划、整合资源、强化内涵的大学生体育健康,促进体育组织服务、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文化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