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演艺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2022-12-28王春光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演艺影视

王春光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体育健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1、问题引入:遗产保护与发展选择

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往往强调技术层面的方法变革以及文化层面的传统继承,而忽视或回避了武术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物质意义。纵观欧美,体育强国或文化强国中都包含了体育及其文化的产业化和职业化,这是最直接有效地促使更多人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方法。因此,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应只停留在“实用”范畴的健体强身和怡情养性、专业范畴的竞技比赛,以及制度范畴的“武术进校园”,而更应深入到产业化和职业化的实践中来。多年来,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武术人员较少”。因此,在职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探讨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价值判断,现代中国武术主要有3种呈现方式:竞技武术、健身武术以及演艺武术。竞技武术是指现代体育概念中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竞赛规则、赛事体系和传播体系的武术。既不讲竞技也不讲表演的武术只关乎技击爱好或强身健体,可以统称为健身武术,是群众健身的常见形式;演艺武术存在于舞蹈、舞剧、戏曲以及影视武术表演之中,它常常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载体,以细节呈现、场景渲染、剧本演绎的方式表达与武术相关联的思想和情感。竞技套路尽管也有表演的成分,但其主体依然是武术技术及战术,因而区别于演艺的武术。比较起来,竞技武术有学校和广大青少年群体支撑,健身武术则有“全民健身”指导下的全民参与,二者都有行政干预并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参与度,而演艺武术明显位于体制之外,它只是零散地依附于舞台或影视表演之中,其在武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还未被重视起来。而实际上,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的武术认知却大多是通过舞台和荧幕上演绎的武术而获得的,一部成功的武术电影作品的武术形象推介作用,远胜于其他任何一种宣传形式。这对于快速建立武术文化形象具有特殊优势。李小龙功夫电影是让西方国家最早建立武术文化形象的系列影片,“功夫”也是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最初定义。因此,演艺武术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巨大且明显。

多年来,竞技武术争议不断的焦点就在于它承载的文化传统太少,由此在情感认同上难以被人们接受,而那些传统情结强烈者更是“不屑一顾”甚至严重“排斥”。然而,竞技武术的这一弱点,在演艺武术中却恰恰是长处。在舞台表演中,武术闪展腾挪、借力打力、身法灵巧的技术特点能够得以展现,带有故事情节的演绎还可以彰显出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尊老爱幼等武术品德和精神,而在影视表演中,更可以借助影视科技的手段,在细节处呈现传统武术招法的精妙和武者内心的精神世界,在故事叙述中呈现原始传统的练法,并再现濒临失传或已失传的拳种和流派。演艺武术所呈现的东西,正是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需。

演艺武术对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少林武术就是很成功的例证。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典型代表,其在非遗保护上所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专业体育范畴的竞技比赛或是技术推广上的段位制,而是少林寺以及少林武术的商业化——利用旅游、影视、网络、舞剧、游戏、动漫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大力发展了少林武术文化产业。这些文化产业为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少林武术的传统内质得到了时尚表达,进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无独有偶,咏春拳在李小龙轰动国内外影坛之前,都还是名副其实的小众拳种,甚至于在南拳流派中都属于小项目,但李小龙及其电影彻底激活了咏春拳,使其在南拳流派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而近几年《叶问》系列电影又再次成功地将咏春拳推到大众眼前并迅速吸引了广泛关注。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少林武术还是咏春拳,又抑或其他中国武术拳种流派,演艺的武术都能够以具象化、日常化的形态呈现中国功夫,以实体的、传统的拳种作为具体载体,对中国传统“非遗”资源作出独特的常态性呈现和深刻的现代性开掘。因而,在体育竞技之外,中国武术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基于演艺的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之路。

2、路径探讨:理念转变与具体问题

一个行业的建立和发展是需要多方多人介入的庞大课题,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而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对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在分析之中对实践理念的树立和确认。演艺武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来创立和发展,建议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2.1、武术教育从专业到职业的转变问题

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体质培优和通识教育,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武术教育的目的则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武术相关的社会具体职业岗位的有用人才,如,武术教师、武术教练、武术演员、武术动作指导、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安保人员等。然而,武术教育从“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到“全面地进入学校教育的高层次培养人才的路径中”,再到“武术学科与其他一般性学科一样能够全程培养最高学历人才”的一个逐步提升的“成就显赫”的过程,只是完成了它在科学知识范畴的规范和转变,今天依然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武术教育及其研究所展现的目的诉求仍囿于武术专业知识、健身娱乐或文化传播,缺乏的是面向社会实践具体岗位的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应当说,当前武术社会实践的总体发展已经显露出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而自2012年上海体育学院开设专业招收武术表演方向,随后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院校陆续响应以来,“适应市场、针对表演、强调实用”的武术教育由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趋势则已完全显现。当前武术类影视表演及高水平创作人才短缺的现状对专业武术表演人才提出的巨大需求又为武术演艺专业教育注入了期望,使得问题转为:如何培养出真正高水准的武术演艺人才。

从会打到既会打又会演,武术演艺人才的培养由此面临两种基本任务:一是武术专业技术培养;二是不断提高技术的表演性和艺术性。在各高等院校武术表演专业的招生简章中,上海体育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说明比较有代表性:“系统掌握影视、戏剧、武术表演与创作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兼具武术表演的创意、设计、实践能力,以及对武术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的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在动作类影视、舞台演艺、网络动漫游戏动作设计、体育艺术教学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创意、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应当说,这样的目标设计是符合市场需要的。但也应该认识到,武术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继续应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普遍遵循的“一专多能型”指导思想,职业化的教育更应该突出纵向深度。能够“从事表演、动作创意、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至少涉及到4种岗位职业能力,即真实武打表演、武术表演创意、武术动作指导、武术教学组织。由此,要做好武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的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进而设计更贴合实际并能够达成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众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武术演艺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2、演艺武术相关理论研究问题

演艺武术相关理论研究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武术基本理论、演艺武术教学训练理论、武术演艺市场调研、武术文学(剧本)创作、大众艺术素养培育等方面。

武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武术的认知问题,这包括武术的概念、形式、内容、价值、历史等武术基本理论。这方面研究在经过多年积累之后,已经形成了基本统一的认识并被写入学科教材广为传用。而要让这些成果转变为大众的普遍认知,显然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次,要创作出能够切合大众需要的武术演艺作品,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

其一,建立演艺武术教学训练理论,出版高质量教材。从武术运动员到武术演员的转变,须要跨越从会打到会演这一段距离。这是一个实践操作的问题,但对于教育而言则又是一个理论问题。高等教育武术表演专业已经开展起来,但处于尝试阶段的专业教学,基本上是武术专项技术和影视表演专项技术及知识的简单结合,缺乏演艺武术教学和训练的专门教材。武术表演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能长期是武术与影视的硬凑,而应当尽早形成自身的理论架构和专业化教材典籍;

其二,武术文学(剧本)创作忠于武术史实。武术文学创作并不限于虚构的武侠小说,而更应着眼于纪实武术文学,源源不断地忠实于武术史实的武术文学作品被转变成舞台演艺或影视作品,才能真正透过这些作品去纠正或形成大众对武术的认知、认同和热爱,只为眼球经济去刻意歪曲或异化中国武术技术、功能和内涵只能是对武术文化的破坏。影视武术从诞生之初就开始扮演了塑造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武术认知的重要角色,而我们在欣喜于影视武术对武术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要警惕,从武侠小说杜撰的奇招异术、拳种门派、荒诞故事中移植过来的演艺武术已经不是真实的中国武术了,其由此所塑造的武术认知也是偏离武术真实的,这一点,从我们身边的青少年学生几乎尽人皆知“降龙十八掌”、“张三丰”、“郭靖”却不知翻子拳、郭云深、蔡龙云等就显而易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未来的主力军,武术教育也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如果学龄儿童接受的仍然是那些飞檐走壁、神功怪术充斥的虚假武术,那么未来的中国武术必然会逐步迷失,真正的武术文化会逐步消亡。因而,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无愧于时代”的武术文学创作应是当前和未来都极为需要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尊重史实和事实的影视作品往往更能吸引受众并产生共鸣。因此,武术文学创作更应该在史实和现实中去寻找和构思故事情节,而且中国武术中也有太多故事可以成为文学和影视创作的素材。像小说家兼电影导演的徐浩峰,就已经开始了纪实武术文学创作并拍摄成影视作品,这对于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显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三,培育大众艺术素养。“在中国,大众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关注度普遍不高,艺术教育更多地集中在器乐、声乐等表演技能方面的学习,忽略了至关重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正是影响到中国演出行业甚至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在武术演出市场中也具有高度相似性。“演出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演出市场的消费必须依赖于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受众,不喜欢看演出的人不会进入剧场去消费。因而,提高面向普通大众的艺术素养教育就成为中国演出市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大众艺术素养的培育问题,尤其是如何培育以及具体策略措施问题,无疑是演艺武术行业的建立对武术理论工作者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

2.3、行业协会与行业规范问题

演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在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下已经显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演艺武术尽管已经出现了市场,但它在国家主体文化战略中的实际分量还很小。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武术(舞台)演出市场目前的规模还小,其所占演出市场份额不大,没有形成一个可以与音乐、舞蹈、戏曲等相提并论的演艺种类;其二,武术演艺在作品创作上是从属于舞蹈、戏曲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显然,演艺武术作为一种未来的艺术门类和武术发展方向,其独立性还远远不够。舞台武术演艺不止有舞蹈、舞剧的形式,还有戏曲的形式。唱、念、做、打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四大方面,是我国任何一个较大的传统剧种都必须具备的。而“武戏”,(又称武打戏或武功戏),则集中地反映了武术在戏剧表演中的运用。我国地方戏的兴盛时期(清朝),各个地方戏班大都能表演武戏,特别是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甚至以表演武戏为特色。因而要求武生、武旦、武净、武丑等角色,有一定的武功。这中间最突出的是京剧演员的武功。京剧中的武戏表演还催生出了在戏曲中专演武戏配角的武行,而这一专门领域后来又逐渐延伸至影视艺术表演之中,是为“武行”或“龙虎武师”;第二,戏剧中的武打和武术,是根据剧情的发展来安排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武术技法,而只是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手段。因而戏曲舞台上的武术,逐渐从一开始基本忠实于技击实战,到后来“过分提炼而使其技击性愈来愈小”。当然,“用于表演的武术是不要招招实用的,而更偏重动作的艺术性”。因而站在戏曲艺术的角度,戏曲武术表演对武术的逐步解构自然无由指责,但站在武术发展的角度上,显然不能视而不见,演艺可以作为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但要发展的却不能仅仅是表演艺术,而应当是符合武术真实的中国武术文化。

容纳众多专业武术人才的影视武行,其发展明显缺少一个规范的管理。武打演员在早年香港的电影中,被称为“龙虎武师”,后来叫做武术演员或武行,专指一批受过武术训练、为影视作品当中的动作部分添姿加彩的工作人员。他们偶尔会以蒙面劫匪甲、打手乙或者警卫队丙的身份,在镜头前匆匆闪过,但更多时候,他们都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在画外为飞檐走壁的女侠拉威亚、替风流不羁的救世英雄从20层楼纵身一跃,或是给身手不凡的绝顶高手拆招套招。随着香港功夫电影没落,武行逐渐北上寻找生存空间。如今,内地武行的人数已经占到国内武行的8成左右;成为国内武行的中流砥柱。内地武行大多来自武术队、武术学院或是体育学院,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功夫底子。在这种形势下,武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建立规范的武术演艺相关行业协会,成为演艺武术的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促进武术演艺行业的良性发展。

3、结语

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只是国家财政支撑下的温室培育,更不应是博物馆式的“标本制作”或“临终挽歌”,而应该是在承认其活态性前提下的现代性生命力发掘,正如岩石下的小草,它应当具有突破任何障碍而继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武术文化的生命力的重新激发,在当下的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中,必须是“基于市场的传承,基于创新的发展”。不管是舞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又抑或戏曲表演,中国武术在这样的艺术形态中具备了易于被广大群众接受和欢迎的艺术语汇,获得了高雅和时尚的表达,而这样的发展方向,又必将不断激发武术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活力,并切实提升着武术的文化生产力,带动武术文化产业以及武术职业化的发展,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演艺影视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