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构建研究

2022-12-28张海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张海蒙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7)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构建和稳定发展的核心,在时代的浪潮中,其大众化一直是我国相关学者长期研讨的重点。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各民族民众思想的统一亦十分重要。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能遵循国家引导,应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为探究协同建设的可行性,该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构建进行了一定的剖析,立足民族语言、宗教文化及文娱活动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

1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

我国不仅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文化大国,更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强国。长久以来,各民族思想相通,相互理解、尊重,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各民族文化建设与国家指导思想有机结合,为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欲落实推动国家文化多元一体的美好前景,需优先从国家引导、社会发展、民族繁荣等角度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1]。

从国家引导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党政及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密不可分,在开展国内文化建设时,必须要遵从国家以及社会发展中心思想的指引。拥有理论基础,才可保证未来建设方向长期秉持多元一体状态。

从社会发展视角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勇于创新、推动自身与时代发展相统一的特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形式与载体多种多样,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一则能使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更显亲民,拥有更多的活力;二则能展现民族文化的别样风采,使广大群众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从中发现符合当下及延展至未来的精神瑰宝,产生民族自豪感[2]。

从民族繁荣角度来看,无论是近年来国家宣传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还是从众多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其普遍指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即通俗化发展,要让更多的民众通过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交流,稳固、丰富自身所有的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产生文化自信,并延续承担起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3]。另外,国内部分少数民族存在需要摒弃的不和谐思想,在充分领会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后,其会逐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优秀的文化发展意识,进而主动对自身乃至周边组织人员进行思想更新,稳步促进民族文化建设攀上繁荣的新高度。

2 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现状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断在少数民族地区稳步推进,但据有关报道来看效果不甚理想。在现实层面,文化建设工作者及各级政府均以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体系大众化、民族化为己任,积极探寻自身传统民族文化与之相融合的契机。但可惜的是,思想变革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其收效甚微。可以看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艺术文化改编作品缺少民族文化特征,鲜有传统与马列主义融合的佳作。而造成这类情况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传统文化与思想融合活动中,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连接比较常见,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相对主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在强调民族化上,少数民族群众难以把控好民族感情、特色及话语体系的合理应用度,甚至担心用词不当,引起反向效果。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思想引导作用下,探究少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勇于考量“异处”并“求同”,依旧是此类文化建设及思想传播活动的一大难点。

第二,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者和政府思想建设工作者协同办公期间,双方会对对方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产生一定困惑。作为思想内容的主导者,部分思想工作者或以指导态度与文化工作者合作,进而导致文化建设工作方向产生偏离,重思想教育,简化了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部分的建设工作。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进行大众化、民族化传播的同时,还要注重现代化传播方式。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从思想到言论,都需做到紧跟时代发展,有效连接群众与国家思想建设标准,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同时,以现代化方式提高自身素养与思想,做到思行合一。当前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娱乐文化及新鲜事物的需求愈发强烈,但现今广泛应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语言体系在“与时俱进”方面尚有欠缺,在有效促进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方式上仍需努力[4]。

3 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突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理论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生产生活实践是体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独特方式。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注重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实践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少数民族生活当中,而不是纸上谈兵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其次,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方法论解决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进而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性突出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需要做到突出自己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创新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首先需要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如现阶段在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会出现人口严重流失的情况,大规模人口流失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其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创新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在原本思想理论基础上进行改进,不断突破常规,创造出更有利于民族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理论,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还需要有“度”,在不违背理论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也不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创新中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更加丰富。

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渐进性突出

任何文化的变革和改进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发展时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更是如此。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遵循其发展的渐进性。对小范围的少数民族人民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当这一小部分人充分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再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尽可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遍布整个地区。在传播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当地的生活环境,最好做到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指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发展。

4 协调少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要义

4.1 确保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大众化的基础

在谋求建设工作成功之前,需注意此类文化及思想建设要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中心,相关工作人员需对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及当地受众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进行了解。要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前提下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以确保后续思想革新工作得以顺利落实。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文化协同建设时,应确保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工作的基础,把握重心,柔化相关知识所带来思想多元化和多极化的观感,工作人员需时刻牢记以民为本行事准则。思想建设相关人员可以此为契机,充分了解当地习俗,丰富自身民族文化的知识储备,优化自身在当地实施传播活动的形象。如此,在后续协同工作中,可有效推动文化建设人员文化思想传播形式创新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并且有利于民族团结,间接加强当地少数群族文化传承整体效果。

4.2 确保民族繁荣发展作为大众化的目标

思想统一可以激发民众产生较强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使民众产生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在物质生活日益完善的当今社会,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思想创新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与其用民族文化作引导,不如使二者相互引导、相互成就,作为大众化发展新思路。国家发展受民族凝聚力影响,正确与统一的思想革新方向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在工作开展之前要先树立美好目标,让参与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群众对未来充满希冀,这样不仅能从侧面强化其参与活动及学习思想的积极性,亦能促进当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构建的策略

5.1 应用民族语言,优先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本传播

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思想教育宣传的主要途径,应用民族文字创作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本尝试。相较于口头传播的即时性及影像作品较长的制作周期,文学作品创作相对来说更容易展开,留存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艺术探究的灵活性优势。由此,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本传播,无异于选择了更加直观、更加贴近民众的建设起点。可借助当地报纸、杂志及广播电视等媒介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译本进行宣传和片段内容的讲解。通过声音与文字的双重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众脑海的初步意识。以上提及的媒介平台亦可组织听众会,或随报刊附调查问卷,便于民众进行反馈,促进此类形式文化构建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5.2 探索宗教文化,深入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众所周知,我国推崇信仰自由,并尊重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及相关的饮食习惯,而此类文化与其说影响其思想和意识,不如说会比民俗民风更能引导当地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认知。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人员应秉承严谨和求知的态度,充分了解当地宗教知识,并深度剖析宗教倡导的价值需求,寻找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完成此方向大众化的有效转化。为保证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可寻找具备一定现代观念的年轻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者进行协助,一则可保证重构的传播内容合乎情理,措辞妥当;二则亦可借助年轻信者力量更快深入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内心[5]。

5.3 渗透文娱活动,尝试马克思主义艺术化传播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举办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娱活动,亦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项良策[6-8]。除却当地每年定期举办的民族节日庆典,及在文娱场所的各项活动,在娱乐性传播建设后,相关工作人员亦应举办文学、演艺多种类型的竞赛,积极鼓励当地民众自主创作马克思主义相关文娱作品。通过上述活动,能帮助工作人员高效验收思想建设成果,评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成效,为未来的工作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9-11]。

6 结语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了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从传播初期到发展壮大,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大众化,并且不断联系现实问题,在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情况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能力与等级,更是维护少数民族先进性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少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辅相成,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便焕发出新的生机,文化产业日益壮大。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因此,少数民族在文化产出环节中要将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观念当作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大众化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少数民族的服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