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来源及其特征

2022-12-28许晓蒙杨开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许晓蒙,杨开拓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91)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来源、特征的研究却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阐释既要顾及人民群众的历史常识,也要开阔视野,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该公约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基础。例如,定义中规定的“代代相传”就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特点:历史性和传承性,也就是说能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项目至少有足够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传承的条件。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算达到申请的门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被称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创作”“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等,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其所指称的意义背后的相同点在于非物质性,是指凝聚着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智慧和能力的非物质文化。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非物质文化并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而是要借助物质表现其能力、智慧、才艺等。

在中华民族5 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蕴藏在其中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其中,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5 000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从文化角度看待和理解文化现象的一种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者以实践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文化本质、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以此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体内容[1]。

2.1 文化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诞生之前,学术界对文化本质的讨论就已经达到火热的状态,人们对文化的起源和本质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等。这些观点虽然在一定方面卓有见地,但是并不能被称为文化的本质,因为它们的出发点还在唯心主义的范畴,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陷阱。相反,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索文化的本源与本质[2]。马克思说:“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可见,马克思认为文化受人的生产实践影响,彰显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力量。所以就本质而言,文化是“人的自由自觉地类本质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文化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便形成一种或知识、或经验、或习惯、或风俗的文化,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香云纱”、客家山歌等,都是人们劳动所得[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单纯的意识形态生产,而不是对客观实践的反映。例如,阿尔都塞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生产,是通过精神层面的幻想来颠倒现实世界。弗洛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来自内心的体验,是没有意识、不加刻意构思的梦境式叙述方式。虽然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从本质上否定了实践对意识的影响作用,这与马克思对文化本源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自然也就不能揭示文化的本质[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的新发展理念等都体现着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是对文化本质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也就是说,文化本质的显现与“人”相关,是“人”主动寻求变化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既要做到“化人”,也要“化物”,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文化内涵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立足点也在于人,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 文化主体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形成的源泉,人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从长远来看,历史也在这一过程形成。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想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可见,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要素。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物质和精神,基于此人们需要去从事生产活动,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等活动中创作的口头歌谣,其节奏和韵律都是与劳动的节奏和步伐相一致的。如《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用“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短短8 个文字将人们制作工具到狩猎的全过程表现了出来。虽然歌曲很简单,但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国劳动歌谣就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长期生产的发展中形成了劳动人民亲身经历的真实的情感和内容,并且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积极生活态度。

2.3 文化价值

马克思在阐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时,总是强调意识是对物质的依赖,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但同时也会承认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经济与文化关系时就强调文化,它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指导政治经济。那么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文化的重要反作用具体何在呢?

首先,文化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间文化的评价中能够为证实这一点寻到蛛丝马迹。在185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互通有无的信件交往的内容中,两人都多次阐述希腊文学的高深之处,他们惊讶于民间诗歌带给读者的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力量,使人仿佛暂时脱离浮世的喧嚣,走入清新怡人没有迷乱关系和复杂状况的自然世界。马克思称希腊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能够为希腊文学提供艺术的土壤和氛围。可见文学能够给人一种精神力量,抚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心灵创伤,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毛泽东同志也意识到文化具有强大思想教育功能。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战争需要大力推行文化建设,发展学校教育,开展识字运动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成功实施,一些祖祖辈辈不识字的农民开始认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字,关心国家发展情况,政治觉悟提高,干部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可见,文化在当时已经作为一种用于启蒙政治觉悟的手段,让未受启蒙、没有感受到危险迫近的普通群众参加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

其次,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说,“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的知识力量”。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依靠祖祖辈辈的知识与技能累积而成的一种劳动发明,是物化了的知识力量。一般而言,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进行改造[5]。邓小平同志注重科学技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6]。江泽民同志强调文化,提出“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人看到文化遗产的效力,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7]。一系列举措都体现着文化的作用,文化兴盛起来,国家才能强大;文化传承起来,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上述讨论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明确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对于我们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4 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实践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文化也是发展的。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思想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

文化向前发展,需要以历代的文化积累为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先辈的传统,像噩梦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恩格斯借助哲学发展的过程证明不同时代的哲学发展的基础都是历代哲学思想的总和。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才能实现文化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学习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8]。邓小平同志要求“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江泽民同志认为,应该结合时代精神来利用和发展文化遗产[9]。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0]”显然这都是对批判继承态度的继承和发展。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最终要落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实践才是检验这些文化发展理念的唯一标准。基于此,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分析其特点,在实践生活中遵从其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从而做到合理利用。

3.1 独特性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就在于人们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与动物的无意识的活动相区别,也可以解释出动物世界里为什么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独特性是相对于动物世界而言[11]。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各族人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自然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过程。长期各具特色的实践过程留存下很多宝贵的、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各具亮点的文化形态,由此展现出文化遗产的独特性。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样态凝聚出一股具有多样色彩的民族文化气息。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中断,这些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也会被隔断,文化发展也将失去其根脉。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守牢我们文化发展的根脉,促进文化和谐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形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同的生产生活状态则会诞生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借助文字、音乐等方式展现对美的追求;技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借助编织、酿造、刻画等手艺展现对美的打造;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服饰、表演、风俗等方式展现对美好行为的追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既有独特性也有共性,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沟通、融合。

3.2 原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的特点。原真性要求记录每一个民族最详实的情况,每一种文化遗产都尽可能在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过程中保持物品或民族本来的特点。因为这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文化样态的窗口。中华文化能够长盛不衰、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这些形式和内涵都厚重、历史和发展都悠久的文化。在原真性下促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脉。

如果要追溯根源,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遗”自原始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自然环境恶劣,要想生存下去,各族人民必须抱团取暖,采用群居生活的方式,一起打猎,一起做饭,一起睡觉,因而产生了一些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再加上语言的障碍,这些文化也就不免带有了肢体性、表情性的特点。例如秘鲁草绳吊桥,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当地居民都会收割耐寒的野草,女人们把野草编成草绳,男人们把一个个草绳续起来,编织成6 条足有70 米长的大麻绳,这几条麻绳再由经验丰富的男人们串接在桥面、扶手之间,从而造出一座全新的凯世瓦洽卡。每年,人们都会用新编织的麻绳替代经受了一年风吹雨打的旧麻绳。也许科技的发展,人们早就已经有替代麻绳的工具,但是这项活动永远不会被替代,因为它代表的是秘鲁草绳吊桥发展的原真性。

3.3 活态性

活态是指活的动态,是指重视人的技术、创造力、技能的代代传递。由于人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也一直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传递是指借助物质载体而对精神、文化、思维、智慧的传递。借助这种“活的”方式反映不同民族的个性和特点,映射不同民族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去芜存菁批判和继承历史文化。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入博物馆作为陈列品时,它就不再是以一种“活态”的形式存在。作为陈列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能够保持它们原始的状态,却只是空有躯壳而没有推陈出新的可能。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传承的并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样态,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生活写照。为了以动态形态传承,中国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1997年中国和挪威携手建立第一座生态博物馆,2003年广西建成“民族村寨型”生态博物馆,以及后来建成的安吉生态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的构建无一不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的不断成熟。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曾说过:“如果你忘记了人们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想观看的基本上是地方节目、地方语言和地方文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的文化不是单色调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实时更新文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贵州省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宣传贵州少数民族的特点,例如,贵州的民歌“侗族大歌”就曾走出贵州,向全世界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特点,这就是文化活态传承的表现。

3.4 审美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生活又引领生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鉴赏意义。马克思认为,艺术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组织的形态并不成正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文化发展却很繁荣的现象。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很多美好回忆、美好的夙愿、美好的理想,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都蕴着很多故事,留存着很多人的记忆。例如,中国最早申遗成功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体现着中国人优秀的品质。主人公许仙和他妻子白娘子人美心善,无论是外貌的刻画还是道德品质都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孝子祭”传承的是一种孝文化,是一种道德价值。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越来越弱化,男耕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被改变,异化劳动的理念作用于社会,人们对美的反应度越来越迟钝。为了重新激起人们的审美感,只有深度挖掘审美内涵,才能重新唤起对美的渴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性能够在今天给予我们正确的方向指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