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对策研究

2022-12-28何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留学生

何川

(苏州大学医学部,江苏苏州 215123)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而留学生教育是“一带一路”重要环节,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国对外教育水平的新起点,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契机。在目前“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增加。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已经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加,层次提升明显,学科涵盖面广。目前,我国共接纳了198 个国家和地区的50 多万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国情千差万别,在离开母国来到我国留学后,都会面临着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因此,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现状

外国学生在来华留学过程中,留学生个人心理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文化适应等方面表现出来,浅层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睡眠障碍、疲惫、易怒、孤独、健忘、思乡、不适应等症状,而深层问题则包括社会的认同感的缺失,以及自身价值能否得到有效的认定[1]。若上述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会造成来华留学生群体出现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目前这些问题普遍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冲击。对于一般人来说,来到全新的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同的文化氛围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文化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是产生文化冲击的重要原因。一旦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留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心理方面的怀疑和恐惧,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具体来说,来华留学生主要面临的文化冲击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差异导致出现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难以融入造成的孤独感是因为远离家乡和亲人产生的,这是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焦虑和抑郁指的是在全新环境中缺乏安全感,以及学习和生活遇到挫折从而产生的不良心态,其焦虑感往往是因为作息不规律产生的。因为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与我国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这是他们产生跨文化心理不适的重要原因。文化认同困难主要是种族定位和种族歧视,以及在此背景下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面产生的矛盾。自然环境因素也会对来华留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不同国家教和学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在西方国家,学生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如果留学生不能适应教与学模式的差异,他们的心理状态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此外,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语言和口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外国留学生在课堂的听课和课业讨论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外来留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各种社会资源,相关资讯传递给留学生比较困难,因此他们对于课外学习探究的参与度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些差异和不适带来的焦虑与抑郁感也会在留学生群体中不断出现。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从教学资源、课堂、科研方面加大了对留学生教学的支持力度。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监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被忽略了,这成了很多高校的教学盲区。许多高校并未对留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咨询,大多数高校对于跨文化心理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设置这方面的教育课程,相关的教育活动也比较稀缺。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出现跨文化心理不适应的情况极为常见,由于学校缺乏相应文化方面的心理健康资源,这些心理压力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缓解[2]。这种因为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业水平,还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适应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展开研究,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已经势在必行。

2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语言交流困难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汉语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在汉语方面缺乏扎实的基础,因此他们会在学习与生活方面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从而加大了来华留学生心理上的跨文化适应难度。语言习惯也会对留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留学生很难融入学校及学生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留学生各有自己的母语,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全程使用汉语授课,就会加大他们的畏难情绪,而学习汉语的困难程度又使得他们大多数人对此望而却步,在此前提下想要提高文化交流的效率,是很难实现的。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拒绝与我国社会文化环境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文化心理适应障碍。

2.2 不同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的标准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价值形成的不同的看法。人们成长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及个人品质都会在各自的价值观中体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在一起,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就会被进一步放大。不同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观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对我国文化环境里的现象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甚至会对一些问题产生误解。本国学生长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对情感和道义都比较看重,这在待人接物方面体现为委婉谦逊,注重和谐,但是对于文化背景迥异的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可能比较直接,认为中国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3]。再加之对于“个人”与“集体”价值存在不同的认识,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适应冲突必然会出现。

2.3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的差别

能否遵守社交礼仪被认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与基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可以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但在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中,诸如询问年龄及收入、送礼物当面拆还是人走后再拆,这些社交礼仪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中此类礼节的界定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非洲人在时间方面弹性较大,做事情都是以人为本,并没有把守时看得非常重要,但是在西方国家和日本,迟到是大不敬,需要为没有遵守时间鞠躬道歉;中国文化比较含蓄,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不会把爱意与感谢挂在嘴边,而西方文化中,说谢谢是比较普遍的事情。诸如此类的社交礼仪与人际交往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是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产生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见和建议

3.1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制

在我国,针对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控体系目前已经全面地建立起来,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查问题学生以及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基本上可以一对一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并开展团体性的心理辅导等。在此条件下,我国的在校大学生都可以接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可以被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也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心理辅导。而来华留学生对应的心理健康资源却极为稀缺,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那些针对中国学生的心理问题处置方式对于来华留学生并不是完全适合的。鉴于此,高校管理者应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问题,形成专门的跨文化心理咨询和治疗体制机制,并且把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问题融入高校心理健康体系之中,对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留学生的心理不适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治疗,尽可能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

3.2 提升留学生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水平

目前,留学生辅导员普遍缺乏跨文化心理辅导的知识和经验,而学校也没有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面对留学生跨文化心理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不能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为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要求留学生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对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而且在心理问题疏导方面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力度,进而在解决留学生跨文化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形成合力,使得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措施可以切实得到落实[5]。辅导员要经常与留学生保持接触和沟通,并融洽相处,对于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留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异常要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只有辅导员具备了较好的跨文化心理辅导能力,才能对留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3 借助新媒体克服跨文化心理障碍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可以随随时随地进行,各种信息有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在解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方面,可以把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来华留学生可以在来到中国之前,通过网络新媒体用视频、图片的方式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特征,使自己对中国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社交礼仪、饮食习俗、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等有一个初步认识。学校也可以通过在线方式直接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另外,他们来到中国以后,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聊天,使得他们孤身处异国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得到有效的缓解[6]。其次,借助互联网,来华留学生可以和同一城市和学校的本国人建立联系,相互交流和慰藉,倾听彼此心声。可以通过以上途径,针对来华留学生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系统。最后,互联网上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而且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使得留学生对于中国高校教学方式的不适应能够得到很好的弥补。另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目前流行的文化可以随时被留学生了解和掌握。高校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可以把来华留学生在线心理支持体系建立起来,可以在线向来华留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科普资料,并可以实现线上一对一心理辅导,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4 丰富校园活动,促进文化融合

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技能,中国生活经历也成了他们重要的人生体验。为了避免他们因为文化差异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必须做到真正了解留学生的需求。具体可以借助国际文化交流周、各种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中外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合适的平台,让来华留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进行实地的体验,并逐渐接受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使得各国学生都能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这样就扩大了不同国家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互相熟悉各自的交际礼仪和文化禁忌,有利于学生破除跨文化的心理障碍。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教育。另外,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活动组织者要尽量给留学生提供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使留学生在活动中较快地融入中国的文化和习俗之中,能让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尽量把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使得他们更好地从心理上接受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留学生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