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12-28李明星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协同资源

李明星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64)

市场经济体制为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发挥了制度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则推动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也为体育产业的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高等院校是培养经济人才和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推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并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质量,必须重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各高校也应当优化校内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进而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高校体育产业概述

我国的体育行业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其中,体育产业又可以分为社会范围内的体育产业和高校体育产业。高校体育产业既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体育产业迅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高校体育产业具体指和高校体育活动相关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既可以满足校内青年学生的体育需求,也能服务于高校周围的人民群众的体育生活,为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相较于社会体育产业,高校体育产业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优势,例如,在开展某项经营活动的时候,高校可以组织校内教授对该活动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后给出该活动的可行性分析,这也使高校内部的体育产业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益。高校体育产业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的特点。

相较于国际先进高校的体育产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享受到了时代红利,同时,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面健身等战略的实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在高校的统筹协调下,高校体育产业与社会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实现协同发展,满足高校以及社会的市场发展需要。

2、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价值

2.1、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满足体育消费需求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锻炼、体育健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体育市场的消费缺口不断增大,体育资源供应紧张。一方面,现阶段的体育资源供应无法满足社会上的体育资源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现阶段体育资源供应单一,无法满足体育市场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也无法满足体育市场的高质量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理论优势,高校内部的体育资源、体育器材可以进入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借助理论研究预测未来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向,从而提升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在下一波风口来临前做到提前布局。相较于社会体育产业,高校体育产业明显具有更为充沛的资源,社会范围内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械相对不足,而且体育运动环境较差。相比之下,高校内部具有性能更为先进、功能更为齐全的器械设备,甚至部分高校内部还开设有健身房,这些资源都可以通过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而投入到社会上,满足社会公众的部分体育需求。同时,体育运动的多样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2.2、顺应新时期体育发展要求

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关理论的支撑,因而发展质量相对较低,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求体育产业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并能够为人们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体育消费服务,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例如,在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期间,高校可以组织体育专业、财经专业的教师对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并做好体育消费服务的调研和数据分析,从而能够更为准确地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高校内部体育产业的进步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增长。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体育培养,进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也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之一。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充足,而且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能够购买相应的体育消费服务,既具有体育消费需求,也有体育消费能力,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土壤。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对内能够促进体育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融合,多个学科共同为校内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外能够实现社会体育产业和高校体育产业的融合,并满足部分社会体育消费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体育设施、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研发,推动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体育运动期间,学生为了保障身体内部微量元素平衡,需要补充一些补剂,这便为体育用品的研发提供了需求和方向。此外,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还涉及文化领域,推动高校内部崇尚运动、热爱体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也符合新时期高校建设和体育发展的要求。

2.3、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破除体育产业发展壁垒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产业和社会体育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壁垒,导致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高校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主要选择篮球、足球等强对抗性项目,或者羽毛球、网球等强运动性项目,而社会体育产业所对应的消费群体则主要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身体素质无法与青年学生相提并论,而且其心肺功能、心脑血管功能也明显落后于青年学生,因此,中老年人所选择的体育项目多是一些轻缓柔和的运动,对抗性和运动强度都较低。这种情况导致高校体育产业与社会体育产业处于两种发展模式,而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则可以打破这种壁垒,使得高校内部的专家教授能够为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并发挥高校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推动社会体育产业内的体育器械、体育设备和体育产品的创新。

同时,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促进了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如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医疗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体育产业和医疗产业为例,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护具,包括护腰、护腕、护膝等等,而制作这些运动护具需要运用到生理知识和医疗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医疗产业,实现医疗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

在高校体育协同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准确把握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明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从而在把握市场经济整体形势的情况下实现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高校需要积极探索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找到适合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洞察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并推动知识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高校体育的协同发展也包括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不同高校之间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打破体育项目的壁垒,实现高校内部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体育需求。

2.4、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助推理论创新

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体育管理等理论的创新,在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理论会出现一定的漏洞或者无法适应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这就需要研究人员通过协同发展实践来丰富理论、完善理论,并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体育管理理论的持续创新。同时,高校也需要在协同理论的创新和指导下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并推动体育教育及管理理论与经济、哲学、医疗等学科的理论融合。

在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期间,需要对体育专业教学、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通过专业研究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理论的创新,推动这一理论的实践应用。研究证明,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与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理论的创新是相互促进的,理论可以指导产业实现进一步的协同发展,而产业发展实践又促进了理论创新。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也能够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组织架构优化,并提升高校体育产业投入的产出。

3、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3.1、持续推进高校体育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政产学研用是由政府主导,高校作为主体,企业与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可以用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将人才培养或产业发展期间的理论教学、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开展。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注重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需要明确自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向、体育产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模,从而针对性地制定高校自身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在高校体育政产学研用融合期间,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推动高校、体育领域的社会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各方主体积极参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和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并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优势、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企业的资金优势、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政策优势,实现各方主体都能够积极发挥其应有价值。

第一,在政府的牵头下,高校内部从事体育产业发展的部门或机构需要与体育企业进行交流合作,通过交流论坛、座谈会等方式组织校方和企业进行商讨。通过政府部门的组织和介绍,可以有效促进双方的合作,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借助其自身具备的信息优势,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本地区的社会体育产业和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明确本地区体育领域的总体需求,提升校方和企业的合作意愿,实现高校体育产业和社会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

第二,政府需要为高校和体育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既需要组织两方进行交流并为双方提供相应渠道,也需要制定政策以加大对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需要从宏观视角把握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体育企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两者的方向或需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高校体育产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而体育企业也涉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同样具备较高的复杂性,在推动两方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商讨每一细节,做好细节方面的处理,明确双方的优劣势,推动双方在体育发展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并促进产业资源的融通共享,实现高校体育产业和社会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

3.2、积极转变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观念,助力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观念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就必须实现体育产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并在新观念的推动下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第一,积极转变保守的发展观念,意识到新时期背景下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并做好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宣传,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领导需要发挥积极作用,以上带下,发挥校领导的示范作用;第二,积极转变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观念,打破管理体制之间的壁垒,并着手推动高校—企业协同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体育资源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以使高校和企业各自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引入市场化发展观念,推动高校体育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在传统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下,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受到行政限制,而引入市场化发展观念则主要是为了推动高校体育资源与市场接轨,能够实现高校体育产业服务与产品的创新,并促使高校体育产业核心技术的升级以提升高校体育产业在体育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收益。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高校领导重视起来,并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支持,将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3.3、构建满足多方主体利益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资金、技术、教学、人才以及政策等因素的支持,而仅凭高校自身只能提供人才和教学资源,需要体育企业投入资金,体育机构投入技术,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而要想争取到这些主体的资源支持,就必须使这些主体投入的资源能够为他们带来收益,换言之,必须保障各方主体的利益,以确保各方主体能在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投入相应资源。以资金投入为例,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对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财政支持,进而引导企业投入相应的资金以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避免出现体育经费短缺的情况。同时,在高校对所获得的资金进行配置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让政府和企业能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资金配置和使用的公开、透明,确保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使企业的投资能够产生足够的收益。通过构建保护多方主体利益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也可以将各方主体联结为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各方主体具有更强的信心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投入相应资源。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受到地区经济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也应当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地区体育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并能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而对体育产业结构进行持续的优化调整。

3.4、强化高校体育资源开发,推动体育文化建设

在新时期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做好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工作,实现场地资源、器械资源、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协同开发。一方面,高校需要推进校内场地资源和器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场地资源的开放,例如,高校可以在傍晚的时候为高校附近的居民提供体育场地,鼓励附近居民进入校内与青年学生共同进行体育运动,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实现对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组织体育教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附近居民进行运动知识的教育普及,使人们能够在掌握科学的运动知识的前提下投入体育运动之中。高校需要合理借助其自身的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积极发挥体育资源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体育资源开发朝着服务社会的方向转变,寻求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建议,实现高校体育产业能够全面发挥其价值。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而且应当将体育文化建设作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建设崇尚运动、热爱运动的体育文化。一方面,学校需要强化校内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其他主体合作开办相关的体育活动,既能够增进合作关系,也能够借助体育活动宣传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同时,学校应当推进体育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和持续化,避免在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一阵风”、“一阵雨”的情况,也避免出现“水过地皮湿”的体育文化建设状况。

4、结论

新时期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期间,高校及各方主体应当明确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推进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政产学研用,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构建保障多方主体利益的协同发展模式,并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体育文化的建设。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协同资源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我给资源分分类
体育产业之篮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