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2-12-28章庆林郭婉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史中国共产党育人

章庆林 郭婉绯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统称为“四史”,回顾历史,方可更好地开创未来。“四史”主要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形成的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物质与精神资源。该资源以重要遗址、旧址、值得纪念的重要场所为平台,以重要档案、历史文献、影像资料、手稿、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等形式向人们呈现。“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主线还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其艰辛的奋斗历程中蕴含着丰厚的育人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四史”教育,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觉悟与行动自觉性。

2020年12月出台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大学阶段要引导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1]。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创新,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四史”教育。高校要把“四史”的育人价值渗透到逻辑严密的思政课程体系中,让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时弄清楚历史发展的规律,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脉络,引导大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获得成功,未来将怎样继续成功。高校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1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课程的历史厚重感

“四史”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气势磅礴的革命经历、艰难竭蹶的斗争经历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精神、优良传统、伟大成就最好的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迹,就是回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最佳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2]。因此,把党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是启迪大学生感悟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方式。高校要把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故事讲给大学生听,帮助大学生进一步领会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根本原因,引导大学生以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

新时代大学生务必要肩负起赓续红色血脉的神圣使命,始终铭记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与实践创新为奋斗动力。新时代大学生要努力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精神力量,把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无愧于历史与人民殷切的期望和嘱托[3]。 “四史”教育是赓续红色血脉最好的依托,将“四史”育人价值与课程目标耦合,无形中增加了思政课的历史厚度。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形势下,高校要办好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他们的强国之志。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将“四史”中所蕴含的丰富史实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他们的爱国之心。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把重要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课堂,要强调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历程、本质和结果,还要向大学生讲清楚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进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看历史事件的现象,还要从现象中探寻事物内部存在的联系。将“四史”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不仅能让大学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的形成脉络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能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更深入的认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4]。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在革命、改革、建设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改革、建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艰难险阻,也经历过种种失败,面对失败时,中国共产党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不断总结后又整装出发,也正是有了这些困难和失败经历,才成就了今天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大党。将“四史”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功的经验,弄清楚未来将继续成功的必然规律。百年历程所蕴含的丰厚的精神养分及厚重的历史画卷是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最生动、最鲜活的养分。

2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拥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又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四史”由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组成,在思政课教学中,除了需从“四史”的整体性出发,还要挖掘各部分的特点,在寻找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的过程中把握“四史”的内涵与本质,升华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

“四史”教育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在思政课教学中贯穿“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厚重的历史过程中探寻中国精神的实质,弄清楚如何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持续创新[5]。因此,“四史”教育能让大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所在,进而逐渐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形成更加客观、更加形象的理论认知。

将“四史”蕴含的育人价值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进而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例如,在讲授“概论”课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主题和活的灵魂、近代中国具体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道路等重要内容时,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播放《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红色革命影片和《走近毛泽东》《辉煌六十年》《复兴之路》等经典纪录片,并运用整体规划和分散融合的教学思路,把红色文化巧妙地融入“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运用红色文化元素,让大学生明白并切身感受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增强大学生自觉传承并大力弘扬宝贵中国精神的热情,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大学生通过学习“四史”,将“向党看齐、强国有我”渗入血液,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思政课最好讲又最难讲。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使用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让学生难以理解和信服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实效性往往难以体现。然而,“好讲”还是“难讲”,本质上是如何处理生动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难题。生动有趣但理论性不足显然不可取,理论深厚但学生不感兴趣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6]。实际上,思政课教材所蕴含的“四史”痕迹处处可见,“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将思政课的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首先要找准历史维度,将重要史实作为教学佐证,增强课堂教学的理论性,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真正地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史”蕴含的宝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四史”所蕴含的价值是我党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宝贵经验;“四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面对帝国主义的肆意掠夺和资本主义的疯狂围剿时奋起反抗的艰苦历程;“四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思政课教学要以教材为主要内容,科学地从历史维度向大学生阐述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借助史实论证,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的伟大成就,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党继承并不断创新理论成果。高校思政课之所以要吸取“四史”的养分,是因为其蕴含的宝贵史实能补充教材的思政元素,经典的红色故事能让思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在红色文化背景下,将“四史”育人价值与思政课教材内容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心,为将来能更好地接过历史接力棒夯实基础。

3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染力

思政课不只是让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引导他们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现学习、生活、工作等能力的提升。让思政课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喜爱的课程,首先要让思政课有“温度”。教师要善于掌握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将思想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在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和亲和力上狠下功夫,把思政课理论中“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让“有意义”的道理讲得生动易懂、有理有据,实现既入情又入理,既入脑又入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性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决定了高校对思政课提出的要求需动态调整。新时代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难免会受到良莠不齐思潮的影响。将“四史”所蕴含的宝贵育人价值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实现红色资源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而且可以让思政课堂“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四史”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内涵,不仅蕴含着高深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故事和感人事迹。“四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因此,“四史”是思政课教学的天然资源库。要想让思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四史”这个天然的资源库,拓展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增强思政课的教学理论深度。

历史铸造现实,从南湖红船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巍巍巨轮,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攻坚克难,实现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如今的中国已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快速发展也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然而,在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新冠疫情,使国际局势更加复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历史虚无主义,而良莠不齐的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甚至动摇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这些都会给思政课教学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消除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也是深入整合社会意识并加强政治认同的重要渠道。讲述“四史”的伟大成就,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勇担使命的重要方式。思政课教师将这些素材融入讲授内容,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概论”课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湖北黄冈的黄麻起义融入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在讲授“道法”课中的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时,可以以老区精神为切入点,向大学生讲好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经典故事。如果能把教材理论放在红色故事中讲授,那么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可以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深度。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中经典素材分门别类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运用讲故事来解释思政课的课程理论,不仅可以有效规避空洞说教,而且还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8]。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将“四史”蕴含的育人价值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教学平台,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引导大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大学生所关心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要将“四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历史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9]。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悟责任与担当,激发他们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养成积极向上且充满正能量的行为方式,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读史使人鉴以往而知未来。将“四史”蕴含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发挥以史化人、以史育人的硬核作用,使“四史”教育更为生活化。这样不仅能将深厚的历史资源补充进思政课教材,而且还可将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用历史的视角加以剖析。因此,将红色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既是红色薪火继承与发扬光大的需要,更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与实效性的迫切需要。它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10]。

4 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见证者。“四史”教育不仅要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历史探寻初心。大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四史”的主要内容,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

猜你喜欢

四史中国共产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