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2022-12-28刘彦
刘 彦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引 言
新时代为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各大高校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健康的教育环境。但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去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虽有尝试,但还有很大探索空间。所以各高校还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度和深度,让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让他们的身心在一个健康快乐的发展过程中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单一化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开设情况要么偏少,要么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存在单一化现象,更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大一新生上,而忽视了大学二年级或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学生已经因为网络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据调查高校心理中心在与实际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不少工作人员将咨询当成是谈心聊天,一味劝解说教,在运用专业方法、专业心理学知识疏解心理问题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个别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还存在了解不足的现象,错误的认为心理咨询室是为患有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提供服务的,从而耽误了学生最佳心理咨询机会。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
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多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很多细致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但部分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工作深度不够,表面化严重,实际效果极其有限。如个别高校只对大学生进行单一而简单的心理测验,就以此为基础制定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出现的问题却置之不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注也不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的是交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由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足,实际运作能力欠缺,不能正确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被动状态。另外,一些高校只重视过程,为测试而测试,忽视了测试的结果,没有针对性地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流于形式、应付工作的现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丧失了实际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碎片化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针对大学生整个培养周期,普遍存在碎片化现象,还没有形成全周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机制,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内容往往以解决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导向,侧重于讲授零散的、碎片化的心理学知识和即时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方法,缺少长远的指导意义和普遍的适用意义。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只要学生能用特定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进而就有可能停止继续学习和反思,缺乏深入和系统学习的条件,学生也无法利用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和长远的自我训练和提升。最后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成长发展阶段所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和治愈。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外被广泛关注和认可,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支持积极的心态,对人潜能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如美德、幸福、荣誉、勇气、潜能等,这些因素促使人在积极的心理情景中不断激发潜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旨在对人体中的正面因素进行分析、挖掘,以激发人体潜能作为主要手段,促使学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二)改善积极心理缺失的必要性
如果大学生积极情绪缺失会让大学生减少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业和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其情感体验和幸福感受。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表现出郁郁不欢的心理情绪,更不愿意去学习,对校园生活和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等都会产生负面心理状况。倘若此环节未被受到重视,不能让大学生养成积极心理的品格,面对所有的事情学生都会有种挫败感,直至最后不愿意再参加学校所举行的各类活动。所以学校应该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去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有正确的三观,面对实际困难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应对,去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一)丰富课程形式,培养积极健康学生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这需要校方多加关注,而对大学生来讲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就需要在心理上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将重点放在了那些有焦虑、抑郁、敏感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大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老师们在课程设置或集体备课中应该不断融入新元素,全方位多角度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优化教学理念,多运用积极教学法、心理暗示、课堂游戏、正念引导等方法,逐步形成积极的教学理念导向,将重点把握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倡学生多动手多参与的理念,让学生在过程中收获欣慰、愉悦、满足和幸福的积极情绪,强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逐渐改善不良心理。最终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积极情感体验,塑造大学生健康乐观向善的心理态度和健康人生,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二)拓宽评价范围,收获健康乐观心态
积极心理学是教会学生挖掘人性中积极的一面,教会学生用阳光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的学科。当面对因迷茫消极悲观的大学生,老师在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乐观积极的心态上,告诉学生所学专业的用处和相关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未来的生活从不知所措消极怠慢到积极乐观目标清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大学生通过自身所学能为自身所用。所以在学期末考核中不能按照以往的考核原则过多的重视理论知识考察,要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性的从情感、认知、态度、性格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考察学生自我调适和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为手段,不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意识、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受作为评价重点。在评价效果中不能像传统心理学那样过多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应该把课程评价的重点放在老师是如何使学生达到满意的幸福课程感受,从而去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课程评价还应该注重结果导向,评判学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是否学会感恩,开始感谢身边的人和曾经发生过的酸甜苦辣,是否开始拥有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是否改变了学生对生活的一些消极看法,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美好,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三)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高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园局域网络已全覆盖,作为从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们无疑是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为高校开辟线上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以及学生主体意识欠缺和主观能动性不足的问题,高校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补足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开辟线上线下多途径教育模式,遵行线上预防,线下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全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用好各互联网平台资源,不断开辟网上心理咨询、测试、辅导、训练等线上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融入心理交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形成在线上做调查与咨询交流的习惯,丰富心理健康咨询的方式。开辟这些线上心理咨询疏导渠道,可在很大程度有助于避免学生因为“面子问题”不好意思跟老师进行交流的弊端,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难以言表的隐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面临的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多安全感,使达到深度交流的目的,最终使学校客观、全面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将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保驾护航。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一)以案例为故事,丰富积极情感体验
比起老师的知识灌输,大学生们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案例则更加关注,同时这些案例也是能够直观的展现其中人物心理上的问题。所以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搜集来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进行讲解,适当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通过案件的分析让学生们能够从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调整,鼓励大学生们向同学向老师进行心理上的诉苦,从而排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而学生对倾诉者也要有同样的心理,由此及时发现身边心理问题严重的人,便于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对应的治疗,让学生们早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案例为以后的生活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所警惕,培养学生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使其通过案例分析促进大学生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疾病的治愈。
(二)以兴趣为出发点,培育个性化教育模式
大学生们在面对自己的未来很多是迷茫的,不知道是选择直接工作还是进一步学习,在抉择问题上,也会相应的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解决此问题最好的途径便是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追寻爱好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职业成功感的积极心理感受,不断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人生态度。学校应采取全方位育人模式,鼓励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积极探索学生兴趣爱好,不断增强学生快乐、满意、兴趣、爱、感激、自豪等心理感受,这些积极的情绪具有极强的正能量,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在积极情感下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老师们还可以在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突破传统单一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个性发展,去丰富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团体咨询、项目拓展、集体游戏、校外职业体验等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三)以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环境氛围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为切入点,潜移默化的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绿植栽培、积极向上的文明标语、各类名言警句等,努力为在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充满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向善的心理状态。学校心理社团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促进作用,定期对心理社团学生干部进行积极心理学专题培训,让这些虽然不是同一学院不是同一专业,但价值观相似和成长经验处在同一发展时期的同龄人,在交流沟通和共同成长的氛围中,通过共同组织和参与校园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如风筝大赛、电竞比赛、厨艺比拼、创意手工展、歌舞表演、书画作品展、演讲比赛、辩论赛和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等活动,去影响和带动消极悲观的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校园活动拓宽视野,以开放的态度去积极吸取“正向营养”,加速自身健康快乐的成长,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收获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和获得感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感受,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活动有良性的参与态度,最终促使学生在不经意间逐渐达到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结 语
通过积极的心理学视角去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并由此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有了深刻认识。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始对心理教育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通过心理教育体系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教学与积极认知培养。最终通过心理教学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道路认知,从而在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