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2022-12-28周淼淼
周淼淼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快闪,21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曼哈顿。它是通过互联网召集陌生人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完成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然后迅速消失的一项瞬时社会活动,或称作“短暂的行为艺术”。这一新兴形式,因央视2019年新春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迅速在中国大江南北流行开来,成为中国式快闪的经典范例,受到了国内受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快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我国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一、校园快闪的特征及价值意蕴
校园快闪集短小、互动、参与性、娱乐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新兴形式,受到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校园快闪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与外在的契合点,能够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新路径。
(一)快捷性
校园快闪的短小快捷性,有助于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注重点滴渗透、强调“润物无声”、追求积少成多。而校园快闪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快捷。校园快闪活动采取的是出人意料地突然介入,启动快,表演短,撤离快(闪聚、闪离)的方式,让受众在意外的惊喜中高效地接受传播的信息。快闪“短小、快捷”的特征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成本,“占领”了大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并将思想政治教育隐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下,学界提出了“微思政”的新理念。“微思政”意在高校教育者是高校教育者借微媒介载体和技术,以短小精悍的内容促使学生自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并以滴灌供给的方式,积微成著,实现浸润心田的育人效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校园快闪也可算作“微思政”中的一个类别,在有目标有计划的快闪系列主题活动中,积少成多,实现育人的总体目标。
(二)互动性
校园快闪的互动性,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不足。“快闪”之所以流行,其背后隐藏着社会的实质,即“青年群体社会交往活动的缺失、调节心理压力的需要、重塑社会秩序的内心冲动以及自我表达的诉求”[1]。快闪能够创设“真”的现场,实现即时交流和现场性互动,弥补青年群体社会交往活动的缺失,使他们获得心理、情感和社会参与的多重满足感。Z世代大学生,在获得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性的同时,交往的虚拟化带来了青年社会参与的困境,呈现出线上熟练、线下生疏的不均衡状况[2]。校园快闪活动是“在场性”“真实性”的线下情境创设,它更注重现场表演者与围观者之间的互动性,即围观者在共同的场合、氛围,以及表演的仪式感中即时互动、分享快乐,形成共同的认同。校园快闪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线下面对面交往、互动,且释放和宣泄压力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回归现实的情感满足。同时,新媒体对校园快闪活动的二次传播形成“滚雪球式”的增值效应,给未到场的学生也提供了互动的机会,通过点赞、评论/弹幕等形式参与互动,提升了线上参与者的获得感。线下线上共同发力,构建出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三)参与性
校园快闪的参与性,有助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校园快闪“虽有组织者提前的准备与排练,但场域中的同构与艺术中的共情允许更多的即兴参与。[3]”这种强调人人参与的特性恰好打破了人与人之间陌生的壁垒,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久违的“人情味”,凸显了“我”的存在,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了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浸润的目标。比如,央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作为客体的参与者(表演者与围观者)主动接受快闪活动对自己的“召唤”(爱国主义教育),并作出个人的“应答”(对爱党爱国的情感认同),以此增强了归属感、激发了使命感。
此外,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注意力的决定权实际掌握在受众的手里,而受众选择关注的内容与形式往往掺杂着个人的情感与价值倾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调配注意力资源,引导不同圈层的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但这种引导绝不是居高临下地一味地灌输与规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校园快闪这种新颖的非正式性艺术表达形式,因其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现场性、震撼力,实现了价值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通过参与校园快闪,“引导思想的优化甚至转变,进而更好地指导行为,实现思想与行为的良性循环。并在良性循环之中,使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得到自然发挥。[4]”
二、校园快闪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找准契合点,恰当融入
契合,有投合、符合、结盟、结好的意思。找准快闪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以恰当的校园快闪内容,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这一形式把宏大或抽象的理论通过可视可感的载体传达出来。
1.创设“真”情境,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是校园快闪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合点。情感具有情境性与感染性。青年人正处于情感丰富时期,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并会很快投入全身心的能量。快闪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现场性,更强调仪式感。通过现场的展演来激发现场围观者的参与,营造全民的仪式感,使围观者迅速与表演者的情绪融为一体,进而产生共鸣,其传播效应更强。
2.汲取快闪中的艺术审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校园快闪之所以能够成为青年人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是因为校园快闪的艺术表现手段。它可以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使表演者与受众都得到审美的享受,并在“感觉--认知—体悟”的审美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歌舞、音乐、朗诵、小品、相声、情景剧等,尤其是歌曲、音乐、朗诵和情景剧等艺术形式,能够使大学生在审美中获得思想的滋养。
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快闪的实效性。在信息冗赘和快节奏时代,学生更希望获得自身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内在需要,他们更倾向于且更乐于接受轻松愉悦的艺术活动。校园快闪这一形式正是基于接受主体—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发掘其深层次需求,“找准情绪的焦虑点、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增强情感的震撼力和思想的感染力[5]”,使他们在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汲取精神给养,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主流价值引领,批判融入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6]。快闪毕竟是外来文化,不可避免的有着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应遵循主流意识引领,批判性融入与创造性转化相结合的原则。
1.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传播主流价值,传递正能量。在策划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活动。
2.要做好吸收与摒弃的鉴别,汲取快闪中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与精神需求,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成分,摒弃快闪中的负效应因子。
3.要结合中国国情,对快闪形式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快闪具有活动过程的不可预期性。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总导演雷溶在接受访问时曾说:“拍快闪不是拍M V,不能让演员一次次重复表演,以达到情绪高潮。快闪的意义就是实时发生、实时传达、实时享受。”实时意味真实的情绪反应和最真切的情感流露,既是快闪的魅力之所在,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偶发性[7]。为此,在计划开展快闪活动之前,须做好安全预案。对活动场地的选择、人员排练等方面设计要特别精心。对于线下校园快闪活动过程中可能的偶发情况,提前做好研判,使其达到预期的正向目标;线上的校园快闪活动要建立应答机制,注重活动参与者的线上交流,正向引导线上讨论,形成良性互动。
(三)注重品质,防止浮浅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树德铸魂”的工作,要求“深耕细作”,而快闪则注重娱乐化。因此,在开展校园快闪活动中,始终以正确价值导向防范快闪的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积极推进情感能量的共鸣与凝聚、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升华,避免出现哗众取宠、浮浅夸张、花里胡哨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做好校园快闪的全过程把关工作。一是议题设置把关。面对各色负面议题,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定力,紧紧围绕弘扬主流意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开;二是从策划方案到具体的实施应充分体现“三高”,即高品质的思想内容,高品质的表现形式,坚持“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结合,拒绝低俗、浮夸的议题和形式。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策略
(一)建设师生团队,优化校园快闪内容
1.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建立教师校园快闪研发团队。政治可靠、业务强,熟悉大学生,以及校园快闪形式的教师队伍是影响是开展校园快闪活动的先决条件。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建设研究开发校园快闪研发团队,能够使校园快闪走向常态化,并更好地发挥作用。高校可以采取由党委主抓,团委牵头,整合学校思政、文学、音乐、舞蹈、编导、新媒体等专业教师与共青团干事(含辅导员),成立校园快闪工作室,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宏大主题,推出不同子主题的系列菜单,有目标有计划的推进校园快闪的建设。同时,原创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诸如红色歌曲,红色rap、校园民谣、情景剧、小品、相声、街舞等。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广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快闪。其中,辅导员不仅可以成为研发者,也可以是宣传者,为校园快闪扩大影响力而助力。
2.发挥自我教育作用,建立学生校园快闪策划团队。调动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引导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建设贴近大学生的校园快闪策划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学习并研究这一新形式,撰写校园快闪的策划文案,且组织实施,扩大校园快闪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赋能。
(二)抓住时间节点,强化校园快闪教育的效能
特定时间节点适合仪式化活动,且有利于政治情绪的表达。因此,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以及特殊时段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机。通过时间节点的敏感性、象征性与活动贴近性,以仪式化入手,开展节庆校园快闪活动,对于激发大学生情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时段,打造传统文化主题的快闪活动。以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切入口,打造以传播勤劳和智慧的中华民族精神,仁爱和兼爱天下的情怀为主题的快闪活动。比如母亲节,亲情主题;清明节,祭祖主题,也可以是祭奠缅怀英烈主题,为大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住节庆、纪念日时段,打造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快闪活动。在中华传统语境中,家国是一体的。因此,节庆往往与爱国精神同构,比如五四青年节、建党日、国庆等。因此,在节庆、纪念日时段要注重发掘本地的红色资源,并结合党史教育,开展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的快闪活动。
3.入学与毕业季时段,打造以不负韶华情怀的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快闪活动。开学与毕业都是学校的大事,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段。
在以上时间节点前后,还要做好预热铺垫或后续工作,特别是换季时段,或入学毕业时段,都容易发生情绪波动,校园快闪的组织者要在线上线下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和不良情绪,主动引导大学生的情绪向积极方向发展,以防在开展校园快闪活动时出现不测。
(三)丰富快闪形式,提升校园快闪教育的影响力
1.优化组合,增强快闪活动的传播力。快闪活动需要以优势组合来实现。一是利用权威效应来组合。所谓权威效应(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往往受人敬重,其观点也易被接受。利用崇尚有威望人的权威效应来打造快闪式微团课,即采取“校领导+学生”组合,或“名师+学生”组合、“团委老师+学生”,“优秀校友+学生”的组合方式。二是利用接近效应来组合。所谓接近效应,即指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或时间接近时,就容易产生熟悉感,进而产生好感的心理现象。学生之间较易交流与沟通,就在于他们的特征的相似性。因此,在开展快闪活动之际,采取“学生干部+学生”的组合方式。用以上两种优势组合方式诠释学校形象,传递校风校训,增强快闪活动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2.新旧并呈,提高快闪活动的吸引力。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新旧并呈(传统方式与新方式)构成了校园快闪活动的重要模式。诸如可以采用“讲演+rap/民谣(快闪)”,把节气编成rap,或民谣;也可以采用“讲故事+快板(快闪)”、“红歌(快闪)+动漫”、“情景剧+歌唱/舞蹈(快闪)”,也可以是朗诵、相声、小品、三句半等形式。比如,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契合嘉澜庭的红色统战文化元素,以“讲演+快闪(歌唱)”的方式,举行了一次党课快闪活动。这次活动让青年演员走近观众身边,深情讲述宋庆龄、张澜、马叙伦、黄炎培等4位爱国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相濡以沫、肝胆相照的信念故事[8],这一形式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使他们备受感动。
3.线上线下多元呈现,提升校园快闪活动的渗透力。校园快闪活动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线下的快闪活动,现场感、震撼力更强,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线上采取直播校园快闪活动的方式,大学生更乐于加入到转赞评中去。这是由于线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层级压力,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聚集在线上。校园快闪活动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让大学生在两个场域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会更强。不过,线上对视频拍摄、剪辑,图片处理等方面要求较高,所以,应充分运用图像的长项生动呈现,形成对学生的视听冲击力,并使他们感受校园快闪活动的魅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