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高校资源的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互助建设研究与思考
——以嘉禾村文化体系建设实践为例

2022-12-28金兰名

文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嘉禾文旅建设

金兰名

随着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已经到来的“后脱贫时代”中,尽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我们应该明确: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文化振兴和文旅建设的发展需要找到具有良好基础的、持续发展的平台与资源,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循环发展模式。经过两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依托高校资源的文旅互助发展模式,尊重乡村文化自身的特点与生存模式,引导高校教育资源的介入,重点关注其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乡村文旅互助建设研究内容

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要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地区防止返贫任务,长期有效的保障及帮扶尤为重要。高校凭借其面向区域发展的特征和文化传播的功能定位,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曾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期待高校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决策咨询,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通过组织高校师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理论研究与建设、全程协助村民文旅“共建”实施及持续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等理论与实践环节,笔者总结了高校-乡村文旅互助建设内容,着重体现以“共赢”为目标的“理论准备-共建实践-内涵挖掘”的三维互助模式。

(一)整合高校资源与确定共建思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勇担求解乡村发展重大课题和突出难题的历史性任务,中国人民大学于2022年3月组建成立了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由此确定了高校在解决共建思路、内涵分析等关键问题的任务和地位。在共建前期,应充分整合高校现有资源(理论基础、课程基础、师资基础、学生基础),制定各相关学科、专业帮扶措施。发挥高校优势,向师范类专业、“三农”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等方向倾斜政策,能够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设置对口乡村文旅建设帮扶研究中心,定期进行田野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制定短期、中长期发展规划,循环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学生实践项目,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充分了解相应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校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形成校地合作运作机制。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发挥美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因此,依托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文旅互助建设注重提升乡村审美意识,开展义务辅导计划,建设美育教学基地。通过理念引导、课程设置、城乡互访等形式切实推进脱贫攻坚视野,通过直观的文化表象引导、帮助乡村走出一条文化艺术脱贫的美丽乡村之路。

(二)参与“文旅共建”与振兴过程纪录

后脱贫时代高校与乡村文化的互助建设,应避免再次进入单向输出的“帮”,转而强调互通有无的“利”——互利互惠,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和乡村文化自身动力,共同发展。目前,多所高校均以不同形式参与各项脱贫攻坚建设工作。例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表示,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由主管部门牵头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专门课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充分调动高等美术院校的人文、美术、建筑、设计等学科专业资源,形成学、研、产结合机制,助力各地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充分重视“农村美”的规划建设。副院长吕品晶负责的贵州雨补鲁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经过6年的理论铺垫、实地建设获得了各方的认同。在高校-乡村文旅互助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的作用除了理论准备、资源整合外,脚踏实地充分考察全国优秀乡村文化振兴案例,探求高校在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寻找其中的共性和特点,形成“高校-乡村”文化建设的互惠合作模式成为又一重要内容。

(三)互助建设内涵反思与持续改进措施

“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建设有着多方困难和其自身的局限,现有多数研究侧重于对乡村单方面的“帮扶”,而非互帮互助。如何在保证高校及乡村文化各自特征及发展规律的同时实现“互助”内涵建设,是内涵反思的研究内容之一。高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文化创新的使命,在“后脱贫时代”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探讨。高校在“后脱贫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在不影响基础教学、科研的情况下更多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文化支撑,是反观建设过程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后期推广“互助”建设的坚实基础。

乡村文化的内涵及文化传承探究对于高校教育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在后脱贫时代,高校应着重思考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优势、优化课程资源、合理安排创新实践活动,以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衣钵,实现乡村文化反哺高等教育,形成文化发展循环。乡村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与渊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见证者。“共赢”意味着高校与乡村的互利互惠,高校从多角度开展课程改革与推广,根据考察成果开设面向地方非遗文化的特色课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建设与相关课题的建设工作,定期从乡村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热爱乡村、建设乡村、回馈乡村。在帮扶基地设置就业岗位,实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二、以嘉禾村文化体系建设实践为例的建设过程

自2019年起,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乡村文化振兴团队前往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嘉禾村开始着手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措施。基于资源整合与共建思路、 “文旅共建”与过程实践、反思内涵与改进措施三方面内容,记录了依托高校资源的嘉禾村文化体系建设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果。辽宁省嘉禾村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部,行政区域12.74平方公里,人口2064人,距离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5公里。

(一)嘉禾村文旅共建思路和方法

以“适合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为总体原则,基于为期一年的前期研究,整合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科优势,推进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实现“高校-乡村”文化建设共赢。具体研究思路为:高校资源合理分配-乡村共建文化振兴资源分析→制定帮扶方案→互助文化实践与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内涵分析。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着重挖掘乡村美育文化传播途径及渠道、确定文旅共建特色与内容、建立文化传播培训机制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落实相关措施并开展互助建设,避免纸上谈兵。

(二)文化传播途径及渠道建设

(1)建立乡村美术馆、图书室和文化馆,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当地辽河文化。经过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及当地相关负责人前期两年的规划与实施,嘉禾村文化体系建设实践初步完成:辽宁省第一个乡村美术馆的落成,得到了省、市、县及国务院办公厅领导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并吸引了来自村、镇、县内外爱好者的光顾,参观人数日益增多。受到当地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青睐。目前,嘉禾村美术馆已成为全县中小学的课外艺术活动基地,对引导村民发现心灵的旨趣起到了独特作用。

嘉禾村美术馆内陈列的书画、剪纸、陶瓷等作品,展现了对民俗民风的发掘、对生命与情感的表达,亦汇集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规划,馆内展出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以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进展为缩影的艺术作品;以满族历史、文化、传说、习俗等为题材的嘉禾村及周边地区民间艺人的作品;近现代书画名家的作品;清代状元及探花的墨宝;部分先秦时期、辽金时期及近现代陶瓷制品;高校师生及文化机构捐赠作品。美术馆的建立成为嘉禾村文化宣传的中心,让村民感受到了美的不同方面,使看似触不可及的艺术变为脚踏实地的作品。嘉禾村文化馆内主办了涵盖民族文化、音乐、书画、根雕、摄影培训等丰富的乡村活动。目的是发挥新时代大讲堂在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作用,并促进村民的广泛参与,增强其幸福感、获得感,并不断扩展受惠人群,使嘉禾文化馆成为周边区域的文化活动中心。

(三)文旅内涵挖掘及建设

嘉禾村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是水果、药材、山野菜。集体经济以梅花鹿养殖为主,鹿茸片、鹿茸粉、鹿角帽粉、鹿胎膏等深加工产品。由此设置三部分文旅建设核心:

(1)农副产品文创设计与产品开发。以高校为中心,启动嘉禾村“辽河文明”“满族文化”文创产品开发及宣传机制;申请多项以嘉禾村文旅建设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领大学生前往乡村体验当地生活,协助开发当地旅游资源;运用数字媒体传播手段,广泛采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增添乡村吸引力。

(2)乡村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作为清皇家故里,嘉禾村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习俗。这些体现当地特征的文化涉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静待人们的发掘。针对嘉禾村的先天文化优势,挖掘其特点:满族剪纸、满族图案及故事。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开设辽宁满族非遗文化特色相关课程,采用“双师双能”型培养模式,带领高校师生前往乡村文化的中心,定期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验满族文化的魅力。充分调动乡村村民自身动力的同时,鼓励高校学生热爱乡村、走进乡村、建设乡村,共同谱写“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共建的新篇章。

(3)乡村环境改善及旅游产业建设。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庭院绿化、垃圾分类治理等美丽乡村建设醒目,包括:基础设施、文化广场、休闲凉亭、路灯照明、村民围墙等,使乡村形成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餐饮、垂钓采摘等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景观。针对嘉禾村产业优势、驻村村民年龄偏大、房屋空置率高等特点开展民宿产业,利用高校学科资源协助开发旅游、民宿类软件,借助互联网优势宣传当地旅游产业建设成果,使驻村村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依、有寄托。

(四)文化传播培训机制的建立

协助建设东北地区首个民间农民文化联合会。启动嘉禾村满族文化宣传机制,建立嘉禾村乡村文化传播机制,配合嘉禾民族文化艺术联合会发展,配合迎接村民及团体的参观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补充建立“高校-乡村”互助机制。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师生一同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定期组织大学生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学习、考察,继承民间满族文化,发掘乡村文化自身魅力,邀请辽宁地区各文化机构参与其中,将民间文化带向城市美术馆、艺术馆,定期举行展览及培训,增加乡村文化的理论深度及广度。

三、依托高校资源的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互助建设内涵反思与改进

(一)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互助建设内涵反思

经过两年的实践及理论建设,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建设有如下难点以供反思:

突破高校帮扶手段的局限性:乡村文化建设主要难点在于挖掘乡村自身文化发展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根据其情况从农民自身出发设计乡村艺术规划道路。高校如何在后脱贫时代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合理进行支持有待深入探讨。

平衡经济、文化发展的矛盾点:遵从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原则——适合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在前期田野考察过程中着重研究适合其循环发展的文化符号和经济增长点,其发展规划、发展周期及成果仍需时间检验和研讨。

保持村民意识的先进性:乡村生活有其固有的习惯及属性,村民文化意识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通过建立文旅中心、改善生活环境、启动互助体系建设和培训机制等渠道,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文化意识,保持其先进性需要长期规划和思考。

(二)依托高校资源的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互助建设改进措施

持续维护已有建设成果。脱贫攻坚的初期成果丰富,前期策划与建设实施有广泛的群众与宣传基础,对引导村民起到了相应作用。在后续互助共建过程中应避免理论空谈和脱离乡村现实,维护良性发展机制,避免短期快速发展后的停滞。

持续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利用稳定的高校教育资源及师生力量协助乡村走上文旅宣传自我发展闭环,告别单一的环境美化、扶贫式辅导等环节的弊端。充分整合高校师生、相关职能部门、村党委成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资源,号召多方专家学者开展研讨、帮扶工作,树立乡村文化振兴优秀范本及典型,为全国乡村文旅振兴理论及建设提供依据。

结 语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反哺与创新是当代高等教育“美育传承”应该承担的责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文旅互助建设仅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依托高校资源的后脱贫时代乡村文旅互助建设应从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多渠道充分考虑乡村文旅振兴之根本,将文化提升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乡村文旅建设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固本开源的方式,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猜你喜欢

嘉禾文旅建设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故事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