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的社会结构及建筑形态

2022-12-28赵新萍

文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汴京清明上河图酒楼

赵新萍

一、复杂的人口社会结构

谈及北宋城市的经济繁荣景象,不得不谈北宋城市的人口社会结构。所谓的人口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具有社会标识的人口结构所组成,它是某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能够反映特定时期人口的质量、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人口阶级结构等。《清明上河图》人物众多,形态各异,据学者考究,此画中共有815人。从规模而言,可谓是人口浩穰。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不难看出,此幅长卷也真实客观地展现出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复杂的人口社会结构。

(一)人口的职业结构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驻军。如在“课命”卦摊的旁边有一院落,门前摆放着枪旗之物并有专门的军官在此守候。在当时,北宋汴京城中也有随处可见的军士常常出没于市井之中,以便维护城市的稳定。宋人朱弁曾言:“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1]恰好也证实了这一点。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官吏。如在图中闹市区十字路口处,有一院落甚是引人注目,门前醒目地挂着一张带有“解”字的木牌。毫无疑问,在北宋时期这种院落有所特指,并非凡桃俗李之辈的安身之处。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时期“解”同“廨”,而“廨”指的便是官吏办公的场所。[2]显然,图中凡是挂着“解”的房屋,都是官吏的办公场所。从侧面也映射出这些官吏克己奉公,解决市民遇到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和谐的氛围。宋人吕蒙曾说过:“皇帝居住的地方,庶士都赶赴聚集到这里,所以这样繁华兴盛。”此外,城中出现的较为传统的官员宅院也恰好证实了汴京城中这一职业结构。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僧道。如出城门不远处画卷的上端就有一处寺院,院侧门有一僧侣,山门左右两侧有门神守护,寺院之内甚是清净,对于佛殿之内的景致和家具并没有展开细致地描述。但就从这一寺一僧不难看出,在北宋时期,僧侣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只有佛寺,更有数位僧人和道士在道路、小摊上和士大夫及一般市民交谈或一起听说书。这种现象不仅印证了北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社会现象,也映射出北宋时期的汴京,佛道寺观遍及全城,僧人、道士亦随处可见,并且和一般平民百姓自然融合。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医师。如在汴京城东面有一医师们集中的街道称之为医者街,出现了三间医馆或是诊所,这些医馆为本地区的居民及过路的客商提供了便利。如赵太丞家医馆的店面以全景式的方式出现在沿街,店门前有数位病人前来看病,这种现象间接地说明了这一时期医师丰富了北宋人口的职业结构。

(二)人口的阶级结构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上流社会中的富家子弟、达官贵人以及富商等。如画卷中在“赵太丞家”医铺的前面,有一身着白色衣服的骑着高头大马的大人物,前后有数人侍从跟随着他,有的牵着马,有的挑着货物,从这气势不难推出此人便是家产雄厚的富商。因为在古人的意识之中,骑马卖货的都是商贾之辈。如“赵太丞家”砖墙瓦舍堆砌奢华,大门修缮得胜似门楼,围墙之内更是玉堂金马,其店铺屋宇的形制,特別是其斗拱足以显示他曾是六品以上官员的地位。在“赵太丞家”西侧宅院二进院中室内摆放着“牛头形”椅背、落地屏风,其中落地屏风放在门口正面显要位置。显然,《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屏风无不印证了赵太丞家并非寻常百姓之家,而是官宦之辈。因为在中国古代,屏风这一特殊的家具还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地位。据历史记载,屏风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3]。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此外,周天子在冬至祭祀时,背后“设皇邸”,需“以凤皇羽饰之”,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可谓一脉相承。《史记》中曾有“天子当屏而立”的说法,说明早期屏风多是天子使用,与宝座形成文化空间,只是后期出现在达官贵人或是富庶之家。

再如画卷中,“王员外家”屋子中摆放着精致的桌案,招幌东侧建筑里有一交椅。这一交椅也是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王员外家摆放的交椅,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王员外的不凡的身份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为在这一时期,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正因为交椅有如此特殊的意义,所以“坐第一把交椅”成了首领的代名词。即便历史在不断地演进,但到北宋这一时期,屏风、交椅这等特殊家具背后所映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性质依旧不变,无形之中都属于上流社会阶层的代名词。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如船夫、奴隶、苦力、手工业者、车夫、理发师、抓药的病人等,他们形色各异。如图中有几位衣袖特长的小人物,他们被称之为“牙人”,也就是中间商,他们的工作是在卖家和买家之间撮合生意,赚取佣金。此外,有酒楼里的服务员,他们头戴黑巾,身穿灰色长衫,穿梭在酒楼里。又如《清明上河图》中再现了船夫的清贫生活画面,船上的妇女正往外倒水,几件洗后的衣服搭在船篷上晾晒。画卷中还有头系幅巾在闹市里潜心苦读的书生,在北宋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书生的出现自然是寻常之事。

二、《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形态

繁花似锦的汴京城里,必然少不了宏伟壮阔的建筑物。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有城楼、酒楼、旅店、茶馆等商业建筑,还有遍及全城的民用建筑以及具有重要防御作用的军事建筑,完整地再现北宋时期建筑的不同形态以及结构模式。

(一)军事建筑

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具有军事防御作用的建筑,如汴京城中具有地标性的建筑物城门高大威武,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图卷中的城楼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庑殿顶木构建筑,所有木结构都被油漆刷成红色,华丽又气派。城楼下面的红色大门就是城楼的入口,进入大门,通过城墙上的斜马道,就可以登上城楼了。城楼内还有一面大鼓,鼓架一侧的地上铺有席子和枕头,这里是看守城门的官兵休息的地方。显然,城楼这类军事建筑不仅可以总览繁忙的漕运,一睹汴京城内热闹的街市,还维护着城市的稳定。

(二)商业建筑

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商业建筑,如酒楼、酒馆、旅店、茶馆等数量居多,规模庞大,盛极一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酒楼行业颇为兴盛,酒楼建筑更是光彩夺目。曾有学者研究得出在《清明上河图》中总房屋将近一百二十二幢,有四十五幢楼宇用作商业经营,其中有酒旗的酒楼八幢。画卷中关于酒楼酒馆的画面颇为经典和细腻。如虹桥桥头有一家酒楼,门口的栅栏里搁着一个落地灯,上面写着酒店的招牌“十千脚店”。图中城门左侧不远处有著名的酒楼孙羊正店,房屋前立着一块写着“正店”两个字的招牌。从图中可以看出酒楼的建筑构造,它的屋顶形式被后人称为“歇山顶”,整体为二层楼建筑。楼下有着明确的入口,入口处设有彩楼欢门和酒旗来招揽客人,据宋人洪迈《容斋续笔》记载:“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4]在北宋时期,脚店是酒楼的一种,规模较大,包括数幢楼宇、亭台花园及贵宾室的楼上廂房。门口有高大的“彩楼欢门”,这是一种用木杆扎起的楼阁式的架子,用不同颜色的布装饰起来。这是宋代酒楼的特殊装饰,在酒店大门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吸引顾客进门。脚店的房檐下面还挂着“天之”“美禄”两块“市招”,类似于当下的广告宣传语,不难得出这一时期市场需求自然营造了新的广告行业。

汴京城内还出现了旅店。如《清明上河图》中也画了几家邸店,如在“孙羊正店”的斜对面,有一招牌写着“久住王员外家”。一看招牌中的“久住”二字,便知此处是旅店。因为在宋代,“久住”是旅店的常用语。而旅店又常被宋人称之为邸店、客邸,而“王员外”二字不仅说明这家旅店大概是由一位“王员外”的富商开设,也说明了在宋代旅店行业并非是官家垄断,其他富商均可集资开设旅店。正如周密在《武林旧事》所言:“临安的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这些客邸,有些是官营的,有的是民营的。”[5]细看这座旅馆,发现这家旅店所处地理位置极具优势,不仅临街,且处在繁华的十字路口,附近皆是漕船和商船,处于中心枢纽站,显示出鲜明的商业性质。旅店建筑构造与酒楼酒馆的略有差异。它的屋顶一共有五条脊,屋檐没有伸在墙外,而是与墙平齐,这种屋顶形式被后人称为“硬山人字顶”,屋角呈上翘状,是采用阁楼式的建筑风格,楼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床、桌子、花瓶等一系列家具。旅店的招牌上都写有“久住”的字样,入口处只设有招牌,招揽性较强。

北宋时期,茶馆行业欣欣向荣遍布大江南北。不仅茶馆分布广、数量多,而且茶馆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如《清明上河图》中,茶馆茶楼这类建筑分布广、数量多。其次,作为以售卖茶水,供顾客品茶赋闲、怡情养性的公共活动场所,茶肆、茶坊、茶楼的选址就显得十分讲究,地域一般局限于城市。店家大多将茶楼设在交通要道和商旅往来的码头附近,如图中有一茶馆便设在虹桥不远处的河岸边。再次,茶馆的屋顶设计也十分考究,结构为“硬山人字顶”式。茶馆的外边设有茅草棚,茅草棚的设置十分人性化,考虑到河边风大,所以茅草上面放置了数片瓦片,茅草的下面摆放着数张桌椅,有悠闲之徒数人端坐其间喝茶交谈。再加之北宋时茶馆业竞争剧烈,有实力的茶馆主为了吸引茶客费尽了心机,把自己的茶馆修建得富丽堂皇,不仅重视茶馆的房屋建筑结构,而且在茶馆建筑内部也进行精心布置和装饰,以此来吸引茶客们的目光,而实力有限的商家则是以茅草为屋顶修建茶馆。总而言之,不管是简陋的茶馆,还是富丽堂皇的茶楼,在北宋时期,茶馆、茶楼这种不可或缺的娱乐休闲之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部分下层人民特别是贫民暂时的避难地和落脚点,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地。

食店的豪华程度和规格都远远不及酒店,食店大多临河、临街而设,墙体被打通只有柱子在支撑,有些食店还在店外搭建檐和伞棚来增加面积,低矮的瓦房底下摆着几张简陋的桌椅,食店的消费人群大多都是船夫、脚夫、车夫等等偏向市民阶层的人。它的特点就是采光好,墙的四周都被打通,使店里的顾客可以在吃饭之余看街上的热闹。

此外,《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建筑还有很多种,如衣料铺、香料铺、珠宝铺、金银交易所、织物街、书籍铺、杂货铺、金银铺、漆器铺、医館、紙扎店、木桶店等,这些商业建筑鳞次栉比坐落在汴河沿岸,形成了专业街,并为当地的市民以及过路的客商提供了便利,也形象地展现了这些行业当时的店面样貌及营业状况。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中各式各样的商业建筑既体现出北宋时期建筑风格的多元化,也体现出极强的商业特征。

(三)民居建筑

细看《清明上河图》不难发现,北宋城市房屋建筑除了商用建筑以外,在空间布局上也出现了民用建筑风格。这类建筑在《清明上河图》中共有两种空间,既有江河城区的豪华住宅,也有乡村郊区朴素的竹篱茅舍。

而汴河城区里的住宅建筑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宦之家的深宅大院,其构成大部分以四合院为主,住宅的前面是用来接待宾客的厅堂,后面是寝室,屋顶为“歇山顶”式,房屋用木头、砖石材料砌成。豪门贵族的住宅建筑主要特色就是大门,大门是“乌头门”的形式。所谓的“乌头门”是地上栽两根木柱当作门框,门框里装着两扇门,门的上方写着住宅的名称,柱头是黑色的瓦片,这就叫作“乌头门”。据史料记载,“乌头门”最早出现在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里,当时的寺庙永宁寺的北门即是“乌头门”,因为柱头是黑色的瓦片,所以古人称为“乌头门”,它的特点就是华丽,有着炫耀和标榜的作用。

另外一种是普通市民的容身之所四合院,房屋较简陋,以枯枝、柱、梁等简单的木质品构成,屋顶是“硬山人字顶”式,这种屋顶一共有五条脊,屋檐墙平齐,外形呈人字形,所以称为“硬山人字顶”,最大特点就是防火,由于屋檐与墙平齐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到屋顶。普通市民的住宅建筑特点就是简单、朴素。《宋史》记载:“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彩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6]普通市民的大门不可以用“乌头门”的形式,屋顶也不能太过华丽。

在《清明上河图》中,除了汴河城区里的两种住宅建筑形态外,还出现了郊区民用住宅的建筑形态。如画卷中位于城外乡村地区的住宅大部分在小路的西边,主要是以林木为屏障的茅屋而且墙身不高,用竹木搭起屋架,四周用草毡围住,有的草毡用泥浆加固。乡村区的住宅建筑特点是建筑形式单一,两三间房屋为一组,分布零散,为了节约材料、节约用地,选址和取材都是因地制宜,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形态。《清明上河图》中的江河城区和乡村区的住宅建筑直接地映射出这一时期的阶级差距和不同阶层的人生活形态。豪门贵族的住宅建筑材料好,六品以上宅舍可以设“乌头门”,可以追求建筑的宏伟、壮观和文彩装饰,下层阶级的住宅只是追求舒适、简朴。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中的人口社会结构及出现的建筑形态,不仅反映了当时北宋时期城市人口学方面的内容,也间接地映射出这一时期汴京城的贫富现状,真实地再现豪门贵族悠闲奢侈、舒适骄横的生活情形与下层劳苦大众艰辛劳苦、风尘忙碌的生活状态。

猜你喜欢

汴京清明上河图酒楼
汴京诗群
《水浒传》中的汴京
到酒楼就餐车辆被盗,谁该为此负责
东坡梅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酒楼失火案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