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探究

2022-12-28张慧芳

文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

张慧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孕育出丰富璀璨的文学珍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代代传承与发展的优秀文化结晶。进入新世纪国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新媒体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中国古代文学传承和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学资源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借助新媒体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对目前新媒体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古代文学资源的重要价值

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在新媒体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明确哪些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优秀文学资源。对中国古代文学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是进行新媒体传承和发展的前提。对中国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找到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时的积极文化价值和意义,基于文化的延续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古代文学资源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资源的首要价值是文化价值,作为优秀文化代表,其在进一步丰富新媒体文化传播内容上具有独特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是一代代中华儿女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文化结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区别在于,文化价值越是民族的、历史的越是珍贵。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承和发展中,新媒体将发挥出强大的传播功能,利用各种先进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让古代文学资源价值得到深度挖掘和全面展示,优秀文化将借助新媒体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和接纳,中国古代文学在新世纪会焕发出新的风采。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承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中华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了不同时代中华儿女与生存环境、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世界、对人生的精神价值,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特征。中华民族自古是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群体,是礼仪之邦、大爱民族,有着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都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国古代文学仍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传承。如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传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传统等等。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文化的历史性、共识性在当代社会体现最大的文化价值,体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新媒体作为新时代进行文化交流、传播对话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光大的重要场所。

(三)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伦理文化

中国文化作为伦理型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而多样的展示。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的文化,其对自我修养、自我道德约束的文化是与外国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孔子主张的仁、忠、恕等,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追求礼上的经典论述。孟子提出的四端说,认为人生下来都是善的,只是在良知被蒙蔽下才会作恶。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求其放心,尽性才能把被蒙蔽的心找回来。这些中国特有的伦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新媒体时代网络道德失范等问题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道德价值,是解决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问题的重要资源。在新媒体时代要传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普世价值理念,汲取其中重德、贵和等传统道德精华,以自觉自在、自由心性去追求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1]。

二、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让文化交流更加快捷、便捷,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交流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高度重视网络文化中的各类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体现在:

(一)保障国家文化权益和文化安全

互联网诞生于西方国家,我国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相比国外起步较晚,西方国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先权,让其在网络文化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先权。但国内网络发展速度很快,新媒体已经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普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重要渠道。因为新媒体是新生事物,在信息发布中存在文化安全、文化权益上的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新媒体上信息传递的不平等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差距也在新媒体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国外别有用心的国家,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输送本国价值观,供给制造负面舆论,致力于在新媒体上抢占地盘、发展势力。这些都是影响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的重大隐患。我国必须大力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有效、高效传播和发展,才能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众的网络文化权益。

(二)促进网络文化问题的解决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发生着很多难以控制的问题。如知识产权、隐私权被侵害,不良信息、负面舆论不受控制地在新媒体快速传播,给社会民众带来思想上的侵害和恐慌。新媒体借助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开放,个人身份的虚拟,让很多本位主义在人性中激发着恶的种子。黄赌毒、暴力、垃圾信息、假大空、丑恶信息等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已经成为影响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是借鉴国外对文化问题的管理经验,更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出发,研究民众的思想文化习俗和文化价值观念,促进网络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吸收传统文化中守诚信、崇正义、注重内在修养等具有积极价值的优秀文化基因,才是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和发展需要重点发挥的作用。

(三)体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传统文化的消失是因为新文化的构建,摒弃传统是新事物诞生的代价,但是保留传统也是新事业的重要收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新媒体在现代文化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文化应具有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是具有先进性的文化。要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深入融合,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实现新的传承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构建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理论基础。新媒体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思想、民族文化走向现代的表现。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要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在新时代获得新传承、新发展[2]。

三、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一)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特点

一是互动化。在新媒体上借助先进的技术,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再现。古代文学作品摆脱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表达,让受众更为广泛,传播效果更好,大大增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读者的互动。

二是多维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人的生活离得比较远。新媒体能利用道具、背景、灯光等辅助工具,为读者展示作品中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各时代文学作品能进行内涵诠释和再创作,通过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等方式拓展作品在时间和空间的表达,实现了多维空间的展示效果。

三是科技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古代文字、绘画、建筑等元素,很多时候作品内容只能通过想象力来感受。新媒体时代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让文学作品和科学手段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其中多彩的文化特色。

四是形式化。新媒体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其形式化上的丰富。文学作品能借助新媒体焕发新的活力,在时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学作品的结合中,利用新媒体丰富的视觉表达形式,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想表达的内容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二)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是新媒体市场开发不足。虽然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诞生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都很好。相比传统媒体其具有快速、便捷的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诞生了腾讯、微信、微博、知乎、快手、抖音等众多新媒体平台品牌,新媒体的新势力让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具有了消费性。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更加关注是否能吸引流量、吸引消费者眼球和点击率的素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具有优秀文化内容,但是只能吸引小部分群体关注,无法实现大规模引流,新媒体企业自然不会特别关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在新媒体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和类型非常少。新媒体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挖掘不够,过于追求眼前收益,忽视了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新媒体娱乐化严重。新媒体的诞生和流行适应了现代人碎片化时间和娱乐化心理需求。新媒体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传播中,为迎合大众心理,往往对作品进行娱乐化改编。这导致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成为披着古代外衣,内芯完全不一样的新版本,自然也谈不上传承和发展。新媒体传播是一种双向传播,更加重视流量带来的利益。这导致很多古代文学作品被过度娱乐化,很多历史剧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倡导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被丢弃,在一味迎合大众吸引眼球中丧失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四、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是适应时代发展、现代化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建设,促进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播的需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中,新媒体传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价值观的弘扬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新媒体要牢牢守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责任使命。要利用新媒体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宣传出去,通过开设优秀诗歌辞赋、散文作品的专题板块,精心选择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和章节,制作动画、情景剧、文配图的朗诵等新媒体作品,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不仅扩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知名度,更将其中承载的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要将新媒体建设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乐土,选择古代文学作品中彰显民族精神的作品,如《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霍去病等爱国人物,以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起现代年轻一辈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奋斗的信念[3]。

(二)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作用的发挥

新媒体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要基于新媒体生态环境的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利用好新媒体,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价值进行宣传,让喜欢新媒体的群体能在新媒体传播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提高审美,喜欢古代文学作品,主动传播作品。要充分发挥好唐诗宋词等国粹作品的价值,利用新媒体宣传阵地,展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魅力,增加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可以在新媒体开设著名教授讲诗词、历史小故事等专题,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宣传讲解,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学习古代文学,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念,增加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功能

围绕新媒体平台网络信息资源,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主题进行有组织地创作和传播,在新媒体宣传、传播阵地上打响中国古代文学的品牌,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研究现代人对媒体信息喜好,吸引更多新媒体创作者参与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传播中,以古代文学作品有奖传播等活动,激发自媒体作者参与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的积极性。要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新媒体资源价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和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传播模式。比如构建网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资源库,为古代文学作品在新媒体传播提供资源支撑,促进传播速度和效率提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的互动分享功能,以主流平台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权威展示和拓展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古代文学作品。

(四)注重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

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中,要适应新媒体和广大受众联系更加紧密的特点,找到受众的兴奋点,保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冲击力,在保持作品经典品位的同时兼顾娱乐性。但是要避免用恶搞、戏说等低俗的方式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编传播,要以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体验,形成良好的渗透力和向心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承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平台,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度挖掘、现代化改编,与时俱进传承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在新媒体树立中国古代文学的良好形象,促进古代文学作品在新媒体时代发挥更大的现实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