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哲学及其意义

2022-12-28程玉红

文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二元论客体哲学

程玉红

一、信息哲学的来源

信息哲学是研究信息源头、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使用的哲学。[1]在信息哲学的研究范畴当中,信息被视为一种基本元素而非某种知识、意义。信息哲学的发展总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在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人工智能”半个世纪后,相关的理论开始陆续出现,如信息论、通信技术、信息革命等,这时“人工智能”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受到哲学界有关人士的关注。此后,不断有相关的著作问世,如斯洛曼1978年出版的《哲学的计算机革命》[2]。第二个是徘徊时期,这一时期的信息哲学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中摇摆,无论是在哲学界还是在科学界,对于“信息哲学”及其未来发展都没有充分准备,而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仍旧局限于既定研究专业,例如计算机伦理学等,信息哲学仍被视为一种“方法论”,在这一阶段亦被其它领域接受吸纳。第三个是确定阶段,这一阶段是20世纪的80年代末,这时的信息哲学得到了学术界认可,80年代中期的哲学界对于“信息哲学”概念及其深刻内涵有了充分认识,而且确认“信息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价值意义[3]。

二、信息哲学

(一)精神、物质、信息

信息社会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信息作为全新的范畴,不仅论证了物质存在方式的实在性,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哲学中关于存在领域的旧序,它给哲学带来一种新的整体性变革。存在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范畴,对“存在”的不同解释,直接关系到哲学派别的划分。在传统哲学中,整个世界被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领域。如果把物质界定为客观实在,也可以说是在它之外的意识、精神则是不实在[4]。当信息这个现代科学范畴被揭示出来,并赋予它新的哲学意义时,就很难说清楚信息属于物质,还是属于意识,因为不同的哲学流派自然对于信息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有的人把信息归于物质,有的人把信息归于精神,还有的人既没有把信息归于物质,也没有把信息归于精神,而是打破了以前固有的思维,重新以一种崭新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把信息看作一个全新的世界,不同于前两种的对独立性的否定,这个全新的世界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立性。除此之外,这最后一种的理解又有不同,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把信息与物质和精神并列了,另一种是把信息扩大了。前两种的理解给出了具有新意的阐释,第三种理解改变了存在领域的传统划分方式。自1980年起,对于信息哲学的研究就从未断过,截止到目前,信息哲学的研究已经成体系了,但有些理论还不能成立,比如“客观的都是实在的”,其实这个理论并不成立,因为客观的不一定都是实在的,比如海市蜃楼,也比如彩虹,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都客观存在,但它们并不是实在的,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例子,因为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太繁多也太繁杂。因此,它们的联系也错综复杂,比如事物之间的相互映射等,事物映射的东西虽说是客观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却有不实在的性质。此外,不仅是物质,就连精神世界也有其不实在的性质,因此,可以把它们归到一处,归到一个领域里,统称为“不实在”或“虚在”。所谓“虚在”也就是说,如果说根本就没有“客观实在”,那么,是否就可以说有“客观虚在”的存在?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这里讲的“客观虚在”也应该是个相对范畴,同样存在一个“不能同时走过同一条河”的问题。第一,对于事物、物质的运动来说,只有历史和未来而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是造成没有“客观实在”而只有“客观虚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换言之,一旦人们认识到有“客观实在”的存在,它已经变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客观虚在”了。反之说明,只有尚未发生的事物、物质才有成为“客观实在”的可能,一旦发生那它同时就演变成“客观虚在”,这是由物质的运动决定的。第二,“虚在”不等于不存在,更不等于“一定存在”。这是由于里面加入了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因素。当然,这也不是说空间、时间就是一种物质,而是说物质的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时间,所以使所谓“客观实在”均变成了“客观虚在”。这样一来,凡是存在的就属于“客观虚在”的范畴了。不管是存在方式还是状态,都与实在的世界相一致,如果这样来看,就可以把实在世界称为直接存在的世界,把不实在世界称为间接存在的世界,那么可以由此得出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间接存在是直接存在的反应。因此,间接存在的信息从某方面来说,就是直接存在的信息。马克思、恩格斯总是一再告诫人们“自然界中没有不变的范畴和关系”[5]。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哲学体系,这种本性也就要求自己能够吐故纳新,不断同化外界的适宜信息,不断更新,不断冲破自己旧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开拓和充实,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真实显现。

信息范畴的出现,证明信息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还能创造财富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的主观精神也是一种信息,但它是一种已经被改造过的主观信息。可见,在物质和精神的范畴中,都有信息的意义。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是信息起着媒介和走向的作用,因为物质和精神也同其他物一样,进行各种不同的信息交换[6]。

(二)联系、发展、信息

联系和发展这两者客观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但物质世界是如何联系的?仅仅通过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范畴来完成的吗?显然是完全不够的。信息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现代文明的三大要素,物质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能量向人类提供了发展的能源和动力,信息奉献给人类的则是知识、智慧和力量,在这三大文明要素的相互交换中,信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7]。

宇宙中各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那么在这种联系的状态下,它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的相互反应和相互反馈的现象。信息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各种形态,然而不管是什么事物,它都有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规律性、有序性越强,那么自然它的组织性也就相对的更好,相对它的信息形态也就更加丰富。由于信息的这种特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跨学科理论的现象,也就是交叉学科,因为多种学科信息的相互映射,也更加确切地证实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三)实践、认识、信息

二元论一般认为思想精神和外在的存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他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同时还有一个身体。这就是典型的二元论看法,也就是不彻底的唯心主义看法,追根溯源,去寻找万事万物的本质,持有二元论观点的人就会找到两个东西,同样都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创始。比如说,所谓的思想精神和外界实体实物的客观存在。二元论的人会认为这两个东西都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说二元论的人会认为人的思维思想精神和外在的物质世界是完全两个东西,是相互割裂的,是不能相互联系的,或者是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联系,互相认识的,但是在高维度上还是两个东西,是互相割裂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持有二元论观点的人会承认意识,不能完全认识物质,或者是意识完全不能认识物质。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元论是比二元论更为先进的,更为普遍的一种认识。不过,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夹杂着很多二元论的观点,而可知的途径又是实践的,当沿着上述的理念原理去探究时,就会发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缺少什么东西,也就是说,在关于认识问题理论中的理解上,还仅仅停留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上,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8]。现代科技在飞速发展,现在的信息也在飞速地更新换代,而正处于这个现实生活的人们发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那么 “相互作用”的中介又是什么?

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第一个中介环节是客体信息。就现在的银河系中,各个星球之间存在各种形式的场,各个星球之间的联系则是中介物体通过这个场来相互联系,相互传递信息。主体和客体虽然没有直接进行联系,却存在着中介物质传递信息的间接联系,而这个中介的“场”就成为产生那个物体的信息载体。真正进入人们感知系统的是客体信息,不是什么具体的物体。例如人的五官感受如听觉、嗅觉、味觉等都是由客体的振动或辐射而形成分子场,所以这些形式各异的场仅是客体的某些方面的信息的载体,绝不是客体本身。

第二个中介环节是主体自身神经基础。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信息进行感知和加工处理并不完全相同。人们的感知思维过程,还必须借助于神经生理结构本身的运动才能展开。

第三个中介环节是主体建构起来的认知结构(本身就是信息)。这个认知结构包括思维定式、情感、意志、审美等因素。这种认知结构是感性经验的信息和理性创造的信息的凝结。由于个人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对接受客体信息的感知和加工也就不同。例如,眼、耳、鼻、舌、身等这些人们的感觉器官[9],由于它们的感受器的神经生理结构的不同,使得它们的运用如视、听、嗅、味、触等感受也不一样。不一样的生物都有着不一样的生理结构,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人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知能力更是千差万别。除此之外,人与动物的精神活动也有着一段差距,并且如果从人的神经系统来看,不管是感受器,还是脑皮质,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虽然相似,但绝不相同。

第四个中介环节是主体认识的物化手段。所谓物化,其实就是人向物转化,主体认识的物化手段就是说,事物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向人们呈现出它自身存在的真谛,所以,如果人们要了解和认识事物就要根据每个事物的特性进而寻求与其相适应的方式,这样才能找到特定的事物的自身的存在的真谛[10]。

三、信息哲学的意义

哲学是精神上的精华,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中,信息哲学是体现了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并且对于当今社会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影响。自近代以来,有三种重大的变革,一次是科技革命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从农业走向工业。第二次革命是电气化的到来,使人们告别了黑暗。第三次革命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出现,把世界联系起来了。这些革命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信息思维的最后转变。

其次,是行为方式的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为方式的转变,人们不再局限于手工和机器的使用,而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来为人们更加便利快捷地服务,办事效率也随之大幅提高,最明显的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变化,如电话、电视、电脑、移动手机的使用等。

最后是生产方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哲学对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有一定影响[11]。首先,作为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内核要素的劳动者的主体,应是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知识型、信息型、创造型劳动者。这时,劳动者的任务主要是设计、编制工具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以及对工具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作为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内核要素的劳动对象,将会比之前一些阶段上的劳动对象的范围更为广泛。如果说,之前一些阶段的生产活动,更多只是在一般物的宏观结构的层次上进行直接性的手工或机械的加工改制的话,那么,在信息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随着纳米技术的成熟性发展,人们将会借助于智能机器体系进一步深入到一般物的微观结构的层次上,进行直接性的加工改制,而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则使人们能够通过基因拼接、重组、克隆的方式来优化动、植物,乃至人本身,甚至会创造出人们希望的新的动、植物品种,乃至超人。这一切都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自身生产的方式和面貌。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将会从结构信息处理的一般性理论和技术出发,极可能把对物质结构的加工处理和对观念、知识结构的加工处理在智能机体系中统一起来,把对无生命体结构的加工处理和对生命体结构的加工处理,在智能机体系中统一起来,把对生命的遗传基因结构的加工处理和对生命体表现型结构的加工处理在智能机体系中统一起来。

猜你喜欢

二元论客体哲学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菱的哲学
浅议犯罪客体
小包哲学
基于二元论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问题
古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化的二元论思想
现代性“二元论”话语下他者化的中国如何走出“正当性”言说困境
“凡客体”之不凡处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