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司马迁祠墓题诗再辨
2022-12-28刘宏伟
刘 宏 伟
(韩城市司马迁学会,陕西 韩城 715400)
一、现存郭沫若为司马迁祠墓题诗的几种说法
在陕西韩城著名的历史名胜旅游景点——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人们可以看到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作于1958年春的《五律·题司马迁墓》诗碑。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郭沫若对史圣司马迁十分钦佩,曾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33他为太史祠墓题写的这首诗,感情豪放,气魄宏大,书法遒劲有力,意韵天成,对司马迁的评价有其卓越的识见和强烈的感染力,高度赞颂了太史公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的人格力量。现在这块碑已经成了司马迁祠墓的名碑和镇祠之宝了。
关于郭沫若为太史祠题诗这件事,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委托说。1958年司马迁祠墓重修竣工以后,当时的韩城县委、县政府函请毛泽东同志为太史祠题词,毛主席日理万机,就转托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代题。第二种是求字说。这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时任韩城县副县长的张孔博请时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历史学家武伯纶转请郭沫若先生题词;一说是张孔博请求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韩城人苏资琛先生转请郭沫若先生为太史祠题字。第三种是现场题写说。这种说法的主要来源是老戏剧家鱼讯。他在接待来访的韩城学者时,亲口告诉他们郭沫若游览司马祠并亲笔题诗的详细经过。
二、鱼讯先生关于郭沫若游览司马迁祠墓题诗的讲述
韩城司马迁学会张天恩先生曾撰文说,1994年5月10日,他与韩城籍作家李孑到陕西省干休所拜访老戏剧家鱼讯,意外得知郭沫若游览司马祠并亲笔题诗的详细经过。鱼讯老人告诉张天恩同志,1958年3月,郭沫若来到西安参观。当时文物专家武伯纶先生正好去埃及访问,作为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的鱼讯,就和交际处处长陪同郭老去了韩城。尽管时间不早了,郭老还是坚持来到刚刚整修一新的太史祠,健步登上祠顶,在献殿、司马迁像和墓前流连很久,并阻止看守祠墓的老人,让他不要通知县政府。在鱼讯的请求下,郭老稍加思索,挥笔写下了“龙门有灵秀”这首五言诗。鱼讯先生专门把他陪同郭老参观名胜古迹的感受写成几首诗,题目是《陪郭老行》,并在诗前写了这样的说明文字:“1958年3月,随郭沫若同志访问关中文物古迹,郭老言谈颇丰,受益匪浅,以诗记之。”[2]38
《陪郭老行》共有四首诗,其中第一首就记载了当年参观司马迁祠的情景:“知识渊博胸似洋,处处评说秦汉唐;黄河龙门惊赞叹,司马祠里留诗章。”[2]38
以上材料,为当事人亲口所讲,并有诗为证。似乎证据确凿,难以驳倒。但对照《郭沫若年谱》《武伯纶先生年表简编》,就会发现鱼讯先生的这种说法存在破绽。
三、《郭沫若年谱》有关郭沫若来陕的记述
据钱克兴、李继凯研究:“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郭沫若曾先后七次到西安,其游踪或考察内容亦颇为丰富,足迹所至几乎遍及当时西安的诸多好去处。”[3]390“郭沫若在西安共留下十五篇旧体诗,一篇散文,序文一篇,楹联一副。多处应邀题匾题字,数不胜数。”[3]390既然已经明确郭沫若7次到过西安,那他的年谱中一定会有记载。
在历史人物研究中,排比行年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既然郭沫若为司马迁祠题过诗,那在《郭沫若年谱》中必然有所记载。
在《郭沫若年谱》中,1958年2月1日,赫然载明:
一日下午,往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上通过了这次会议的议程,听取了李先念、彭真分别作的国家预算报告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2日《人民日报》)
同日应陕西省文化局之请,为新整修的司马迁墓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载四日《北京日报》。收《长春集》,又收《潮汐集·潮集》,题为《题司马迁墓》。现收《全集》文学编三卷。[4]1010
由此可见,郭老的这首诗是应当时陕西省文化局之请,为新整修的司马迁墓题写的,写作地点显然是在北京,时间是1958年2月。
按照鱼讯先生的说法,1958年3月,郭沫若来到西安参观半坡遗址、华清池、西岳庙、魏长城和司马迁祠时,他是陪同者。可是,查阅《郭沫若年谱》,1958年,郭沫若全年就没有到过陕西。当年3月,郭沫若的行程基本都在北京,而且日程排得很满,就没有出京的时间。如果详考细究,从年谱中可以找到几个没有记录郭老任何活动、有可能离京的空白时间点:一个是1958年2月26日—3月3日,另一个是1958年3月27—29日。但作为国家政要,郭沫若的出行一定要办理相关手续,必须报请中央领导批准,绝不是自己说走就走的“旅行”;况且郭沫若来西安考察半坡遗址等历史遗迹,短短三五天时间也不够!
鱼讯先生说,1958年3月,郭沫若来到西安时,武伯纶正好去埃及访问,作为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的鱼讯,就和交际处处长陪同郭老去了韩城。但是查阅《武伯纶先生年谱简编》可知,1958年,时年56岁的武伯纶,2月份忙于陕西省博物馆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办公、成立陕西省考古所兼任所长,春天与王世昌在榆林、延安举办文物普查干部训练班,历时半月。其间,考察距榆林城20多里的白城子汉墓群。[5]220这说明武伯纶去埃及访问的说法并不可靠。
其实武伯纶先生出国访问是1957年下半年的事,访问的也不是埃及,而是捷克斯洛伐克。据罗哲文先生的回忆文章,按照1957年中捷文化合作协定,“9月至11月,与武伯纶同志前往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访问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派出的第一支文物专家出国访问考察团;第二年,与武伯纶同志合作的考察文章《记捷克斯洛伐克的文物保护工作》,发表在《文物》第七期上”[6]49。
那么,郭沫若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还来过陕西吗?查《郭沫若年谱》得知,1955年5月记载:
二日上午,由重庆飞抵西安,住交际处“人民大厦”。午后,游碑林,在历史博物馆中得见南宫柳鼎、长甶盉、禹鼎、圅皇父鼎等。又,游大小雁塔。晚,观看电影《沙家店粮店》。(《游西安》)
三日上午,游茂陵,并参观了霍去病墓、卫青墓、霍光墓。又,游周陵。午后,游华清池,在温泉招待处被安置在一九三六年蒋介石住过的一间客室内,为此听朋友们介绍了当年杨虎城、张学良两将军在这里捉拿蒋介石的经过,并参观了“捉蒋亭”。晚,观看《武松打店》等戏剧。(同上)
四日上午,为“人民大厦”写对联一副、中堂一幅。对联为:“勉哉吾党二三子,猗欤广厦千万间。”中堂是一首七绝:“大厦巍巍立道中,庶民毕竟有雄风。阿房长乐今何在,唯见红旗映日红。”均录入《游西安》,载一九五七年《旅行家》一期。诗收《潮汐集·潮集》,题为《题西安人民大厦》。现收《全集》文学编四卷。
又,为华清池写横幅一条,系七律。诗云:“骊山云树郁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夕,几坯荒冢话皇王。已驱硕鼠歌麟凤,定复台湾系犬羊。捉蒋亭边新有路,游春士女乐而康。”载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九日《文汇报》,题为《记华清池》。收《潮汐集·潮集》时,改题为《华清池》,文字亦有修改。现收《全集》文学编四卷。
又,作七律《访霍去病墓》,有云:“马踏匈奴虎搏牛,石雕浑朴纪炎刘”;“年少将军才廿四,无名巨匠足千秋。”收《潮汐集·潮集》。现收《全集》文学编四卷。
同日下午,由西安返抵北京。(《游西安》,5日《人民日报》)[4]918-919
1957年1月的记载印证了1955年5月郭沫若来到西安并参观游览的情况:“一月二十二日发表散文《游西安》,系抄录一九五五年五月初在西安游览的日记,并冠以小序,载《旅行家》一期。”[4]919
1959年7月,郭沫若又一次来到西安,到半坡博物馆视察,再一次游览了华清池,看到1955年10月董必武的和诗,又和原韵奉酬一首,就是《重游华清宫读董老和诗因再用旧韵奉酬》:“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不仅宫池依旧制,而今民庶尽天王。秦皇汉武遗荒冢,老母长生剩吉羊。读罢和章怀董老,期颐预卜国同康。”[7]7
1959年11月,郭沫若又为考古来到西安,看到了西安中堡村所发掘唐墓中出土的一批唐三彩。他很惊奇,说“出土文物证实了历史”。
1960年3月,郭沫若因为改写历史剧《武则天》来到西安,专门拜谒了乾陵。当时,他写了五幕话剧,完成后到乾陵,就是“为了更多地接触武后的业绩”。游完乾陵后,郭沫若作诗《游乾陵》三首:“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陵园变土田。没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陵头无复黑松林,解放以来护惜深。埋没石人重见日,聚完碑纪尚飞金。狻猊雄浑惊天地,象魏残存亘古今。地下宝藏无恙否?盛唐文物好探寻。”[7]8这次是郭沫若第三次来到他熟悉的华清池,当时是3月23日,细雨迷蒙,他诗兴大发,再续诗篇即《雨中游华清池》:“雨里云山万仞苍,玉兰花放颂虞唐。九龙吐水潆宫阙,一狗跳墙泣霸王。公社普天驱硕鼠,春郊遍地舞商羊。年年跃进成规律,乐岁丰收人寿康。”[7]7
之所以要追踪郭沫若游览华清池、游览乾陵和半坡博物馆的情况,目的就是印证鱼讯先生的诗作《陪郭老行》。由上可知,鱼讯先生所说的1958年春天他陪同郭沫若来司马迁祠墓的说法在时间点上与郭沫若、武伯纶先生的年谱记载并不吻合。很明显,《陪郭老行》四首诗中,有三首写的内容都是与武则天有关,足以证明,鱼讯陪同郭沫若考察乾陵的时间应该是1960年3月,而不是1958年3月。戏剧家鱼讯给韩城的作家李孑和张天恩讲述他曾陪同郭沫若考察参观半坡遗址、华清池、西岳庙、魏长城和司马迁祠,一定是把时间记错了,把1960年3月记成了1958年3月。
除此之外,郭沫若即使还有入陕的事实,也与为司马迁祠墓题诗没有关系了。因为,韩城县(今韩城市)收到郭老的题诗,就立即刻石树碑,以纪念史圣司马迁。
四、结语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疑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譬如,在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中,太史公生年十年之差问题就是《史记》十大疑案之首,该论题引起史学界论争已达半个多世纪,这两年在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大力推动下,这一学术疑案已形成了初步结论。郭沫若题写“龙门有灵秀”五言律诗,才过去不到70年时间,就出现了几种说法,所以很有必要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关于郭沫若为司马迁祠题诗这件事,除了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张天恩会长、韩城《龙门》杂志杨茵等学者进行的专题研究外,还有民间学者也在进行研究。王军鼎同志经过多方调查,在《碑林集刊》第四辑上撰文《郭沫若题太史公墓诗碑由来和遭遇》指出:1957年陕西省文化局专门拨款整修司马迁祠墓,从7月起至11月底工程竣工,庙貌焕然一新。当时韩城县文管会向省文化厅、省文管会呈报工作报告,并请求郭沫若先生为司马迁墓题词,郭老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8]206这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因为从诗前小序可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伟大历史家司马迁墓祠在陕西韩城县。陕西省文化局为表彰历史人物,于去年曾拨款整修,现已竣工,来信要我题词,并要我转请有关人士惠题。我先题此诗,以作为引玉之砖。”[8]206
笔者以为,现在国家的档案资料是很准确、详尽的,特别是像郭沫若这样的政要和知名文化人,他的年谱更是考订作品创作时间、创作缘由最为可靠、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既然1958年郭沫若未到过陕西,那么,鱼讯先生的说法就是站不住脚的,他之所以这样说,一种可能是他把郭老来西安的时间记错了,也可能是另有隐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