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烈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

2022-12-27韦庆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研究

摘要:英雄烈士是一個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礼赞英烈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纪录片《永远记得你》为例,从节目策划、内容生产、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地方广播电视台在创作此类题材纪录片的过程中,如何挖掘本地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未雨绸缪、抓住契机,敬畏历史,实事求是,通过感人的故事和翔实史料的艺术呈现,以地方党史脉络为主线,以人物体现精神,以情感唤起共鸣,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的时代,英烈题材纪录片要与时俱进,主动创新,为党写史、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用心用情讲好英烈故事,充分展现英烈题材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英烈;纪录片;创作;研究;《永远记得你》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09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贺州学院教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纪录片创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ZUJS202201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宣传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西河池市广播电视台积极响应,在2022年清明节前隆重推出英烈题材纪录片《永远记得你》,以致敬与缅怀在桂西北剿匪斗争中牺牲的英雄烈士。纪录片陆续在河池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教育频道和广西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综艺频道、国际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观众反响热烈,纷纷点赞。笔者作为此纪录片项目负责人和主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为行业创作此类题材纪录片提供参考。

一、未雨绸缪,抓住契机

长期以来,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受自身管理机制、资金实力、人才力量、技术情况等方面的制约,对重大题材纪录片的投入十分有限。当前,纪录片市场日趋繁荣,纪录片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重要,在重大时间节点,各相关部门往往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反映重大主题、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的献礼纪录片的扶持力度。那么,该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这些扶持政策,既完成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又创作出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呢?

对于此,纪录片创作单位要树立全局观和增强前瞻性,正确认识和把握纪录片创作的规律,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站在政治的高度把握全局,对每个选题都要认真思考和谋划。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通知,鼓励英烈题材选题规划,并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对这一通知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贯彻落实,组成创作团队挖掘、梳理本地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策划英烈题材纪录片。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1]。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播电视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创作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由河池市广播电视台策划的纪录片《永远记得你》也被列入广西献礼建党100周年的重点文艺作品之一。由于内容主旨宏大,摄制技术要求高,经费预算较高,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创作团队积极向市级、自治区级相关部门申报各种扶持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创作团队不断努力下,《永远记得你》成功入选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第二批重点项目,并获得扶持经费50万元,为作品的高质量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永远记得你》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为明线,重点讲述“现在”,即志愿者朱泽平的“寻亲”故事;一条线为暗线,重点讲述“过去”,通过朱泽平为先烈寻找亲属的故事,带出70年前桂西北剿匪的一段历史,是现实的回溯、历史的延伸。

由于题材重大,内容丰富,时间紧迫,摄制压力大,为了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赶进度,创作团队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努力克服疫情、高温、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精益求精地开展拍摄工作,分赴河池市宜州区、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天台山镇东刘家寨村、肥乡镇前翟固村以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煤沟窑村、文殊镇杨树园村、文殊镇周洞村等地,全天候拍摄,经过近半年的艰辛劳作,最终如期完成了全片的拍摄制作任务。

在建党百年之际,地方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未雨绸缪,抓住主题宣传契机,适时创作出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献礼纪录片作品,让更多人铭记先烈,也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的英烈可以魂归故里,让他们的亲人知道先辈的英勇事迹。《永远记得你》这部纪录片不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中成为亮点,更为今后的英烈题材纪录片创作树立了一个标杆。

二、敬畏历史,实事求是

尊重历史史实是英烈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体现都是以此为基础,真实、客观、公正地讲述历史是英烈题材纪录片的首要原则。“史学之本在于真,政治之魂在于善”,对于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来说,在创作中要树立严谨的态度,尊重历史史实,认真去了解每个历史故事,仔细考证历史研究和史料,在作品中实事求是地还原史实。

英烈题材纪录片与其他影视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尊重历史事实、使用信史。在创作之前,主创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桂西北剿匪期间各方保留下来的大量相关档案文件和实物。在文稿撰写阶段,创作团队多次与区内外党史研究领域权威专家研讨影片的创作,认真推敲每一环节。纪录片《永远记得你》使用的史料,主要源于原始档案、党史权威著作、地方史志以及当事人的著作、信函,保证史观正确、史料准确、出处权威,确保纪录片整体叙述真实准确。

以历史事实为核心的叙事视角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该片的前期采访调研过程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部分群众对历史真相不了解,对匪首梁庆春、韦嘉恩态度不太明确,对匪首的死有不同的说法。为了探寻历史真相,主创人员翻阅大量史料,查看作战人员的回忆录,采访匪首的亲属,最后证实匪首梁庆春、韦嘉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累累罪行,被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击毙。

作品大力宣传、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坚决打击歪曲、否定英烈事迹和精神的言行。整部作品以历史事实说话,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也符合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节目播出之前,先由各级宣传部门及党史研究室审查,并出具“《永远记得你》所述史料完全属实,政治立场、精神导向正确无误”的证明,方在公共媒体播出。通过烈士感人的故事和翔实史料的艺术呈现,再次唤起人们对那段红色历史的记忆和对英雄的崇敬。

历史真实是纪录片创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为历史真实是一种力求客观的、已然的真实,是一种确定的真实,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是历史上的确存在的真人真事[2]。

《永远记得你》创作团队尊重、敬畏历史,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以史实为核心,对各种观点和细节加以甄别,采用权威专家观点,绝不猎奇,真实而客观地展现了桂西北剿匪的伟大壮举及志愿者朱泽平为剿匪烈士寻亲的艰辛历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也是纪录片人坚守的底线。尊重历史史实是英烈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以人民史观与英雄史观相结合为创作导向,才能客观公正地讲好党史故事和英烈故事。唯有忠于史实,还原历史的真实,增强作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才有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三、以情动人,引发共鸣

英烈题材纪录片讲述的是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典型英雄人物故事,由于篇幅所限,作品不能将烈士的事迹讲述得面面俱到,所以在叙事的过程中应该从情感出发,挖掘更多感人的故事,让英烈题材纪录片具有生活质感,从而拉近观众和历史英雄人物之间的距离。“纪录片中的情,说到底,就是人性的体现。人们能够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发现人物与自己在情感上的相通之处,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3] 。

近年来,英烈题材影视作品成了一个创作热点,虽然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但有些作品却局限于宏大历史叙事,缺乏情感,缺乏温度。“感人心者,莫先于情”,纪录片要感人,必须融入真实的情感。《永远记得你》主创团队曾多次赴桂西北大山深处英雄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考察采风,深入实地考察、体验革命烈士身处桂西北山区剿匪的艰难处境,被烈士们钢铁般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震撼。所以这部纪录片注重反映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具有扎实的情感内核,以生活细节及真实情感来实现对观众的感染。

纪录片中,一个个暖心的画面,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言语,深入人心,時刻牵动观众的情绪。如94岁的谢家隆,亲身经历残酷剿匪战斗的民兵营长,每年清明节都会去怀远烈士陵园,给自己的救命恩人王福生烈士祭拜。在采访中,谢家隆向主创人员讲述了当时的情况,“看到村子后,听见狗叫声,这时,土匪发现我们了,立即向我们开枪,子弹擦过我身边,这时王福生一把把我拉倒,压到我身上,这时土匪又开了一枪,打中了王福生……”。

2021年夏天,朱泽平奔赴河北省肥乡区寻找在广西罗城雅林村战斗中牺牲的石洪江烈士亲属。在石洪江烈士的故乡,朱泽平拿出了在烈士陵园拍摄的石洪江烈士的信息照片、骨骸罐等,饱含泪水地向烈士家属讲述石洪江烈士的英雄事迹。朱老欣慰地说:“魂归故里,应该是他最好的归宿吧……”

在讲述寻找王道亭烈士时,在烈士牺牲的地方,烈士家属要带一块石头回去作纪念,他们说:“这个石头就代表你的灵魂,把你带回家了,回老家了,让我爷爷奶奶也见见你……”

纪录片的镜头跟随朱泽平的脚步走进历史,挖掘桂西北剿匪英雄烈士背后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爱国爱民、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又表现了老百姓对党的热爱、支持与拥护之情。一个个有感情有温度的英雄形象,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场景,不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纪录片先后在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和广西广播电视台播出,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广西广播电视台影视综艺节目中心副主任编审吴向列认为,《永远记得你》以退休工人朱泽平寻找烈士亲属为主线,从现实角度出发,通过感人的故事、丰富的史料,再现广西河池剿匪期间,革命先辈为国家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动人历史场景。让曾经的过往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那段历史不曾被忘却,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陈兴惠认为,《永远记得你》以主人翁为烈士寻亲为主线,生动讲述解放初期桂西北剿灭匪患的真实故事。通过感人的故事和翔实史料的艺术呈现,再次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对英烈的崇敬。

人的情感活动与客观美事物达成共鸣,美的意识形成,美就诞生了。可见,人的情感是审美的核心[4]。唐代白居易《庭槐》有言,“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情感的艺术,纪录片也是如此。纪录片要懂得运用情感感染、引导观众,让观众透过纪录片的镜头置身其中,感受作品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是《永远记得你》打动人心的“撒手锏”,正如解说词所说,“岁月流逝,即便在烈士的家乡,因为知情人故去,也渐渐遗忘了他们的事迹,十多年来,朱泽平四处奔走,为烈士寻亲,内心有很多感触,但是每一次小小的收获,都会让他感到欣喜,他知道,对烈士的后人来说,血脉亲情恒久珍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5]。虽然那段历史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总有人仍在为碑上的名字奔走,让更多的人铭记他们,让其后人知晓他们,永远纪念他们。虽然很多烈士的信息并不完整,但政府、人民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拼凑这些零散的信息,相信未来,更多的烈士会被自己的亲属找到,他们的光辉事迹、伟大牺牲将会被更多人所铭记。纪录片《永远记得你》从人性最基本的情感出发,温暖、厚重地表达“永远记得你”的主题,让纪录片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四、结语

在烽火岁月里,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最壮丽的华章。在纪录片《永远记得你》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始终抓住主题宣传契机,弘扬主旋律,坚守历史史实,以地方党史脉络为主线,以人物体现精神,以情感唤起共鸣,致敬与缅怀在广西桂西北剿匪斗争中牺牲的英雄烈士,讴歌他们的历史功绩。烈士虽逝,精神永存,静默的墓碑是烈士最后的军姿,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纪录片创作者要敬畏历史,实事求是,铭记英雄,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创作力量,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英烈形象。坚持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为党写史、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用心用情讲好英烈故事,充分展现英烈题材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京盛.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创新与突破[J].传媒,2021(11):14-15.

[2] 杜潇枭.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真实性[J].当代电视,2012(3):80-82.

[3] 王洪丽.试谈纪录片中的人与情[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4):93-94.

[4] 陆晓明.建党百年大型纪录片的党史传播教育[J].当代电视,2021(11):75-77,109.

[5] 孙世博.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的四维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22(1):6-11.

作者简介 韦庆林,学士,一级导演,纪录片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