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指导下的媒融实践功效研究
2022-12-27赵鹏
摘要:文章以田野考察法聚焦中国记协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以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贯通各类媒体设奖为研究核心,分析其颁行依据:由于近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已成全社会共识,所以设奖推优不再重点强调新技术呈现。发现通过打破介质、合并同类项,客观上淡化、消解了自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首设媒体融合项以来的体裁界定,题材、内容自然就成为决胜因子,更突出技术服务内容,更强调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一动向是在新闻评奖推优层面佐证了媒体融合已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发展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成熟期,并进一步以实施新评选办法对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评选产生的实效为切入口,从引领实践的目的出发,提炼出获奖作品的共性——融合报道体现了“导向引领+破壁出圈”的新生态;应用创新契合了“内容为本+强产品力”的新模式;新媒体专栏开拓出“新闻故事化+共情传播”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新闻性;媒体融合;示范引领;实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3-0127-03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2018年首设媒体融合专项以来,一直发挥着融媒体新闻产品检阅平台的作用。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引领下,各参评单位次第展示各大“新兵种”、各类“新式武器”。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中国记协于2022年6月13日发布新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新评选办法在多个方面有所突破,本文集中梳理新评选办法对本届媒体融合专项评审的实践效果这一局域变迁以及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全视域价值评估和书写中国新闻奖历史谱系的深度赋能。
一、总论:新评选办法对新闻推优的示范引领
新评选办法聚焦于体裁和题材两个维度,将全部奖项划分为“基础”“专项”两类。前者以新闻体裁为主线,突出新闻专业要求;后者以报道题材为主线,兼顾鼓励媒体融合发展[1]。新评选办法使媒体融合参评作品今年跨越了两大类——新媒体专栏被纳入“专栏”,网络新闻专题、短视频专题报道被并入“专题”,移动直播被划归“直播”(基础类);取消创意互动,新设“应用创新”,取消融合创新,新设“融合报道”(专项类)。新评选办法将报刊、广电和新媒体放在一个“篮子”中竞争,打破了体裁属性,评审尺度必然从新闻载体的个性差异位移到新闻主体和新闻价值,题材、内容自然就成为决胜因子。
(一)导向性
新评选办法定义融合报道是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报道的新闻作品。
5G时代,新媒体技术“十八般兵器”的确为新闻报道创新增效赋能,使融媒体报道从概念走向实体——借助微视频、图文组合、可视数据、H5、Vlog、动漫、SVG、VR,甚至遥感卫星、航空测绘等科技手段,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大大增强了新闻现场代入感和新闻产品力。近年来,新技术应用由相加到相融,融媒体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提高产能迈进到普遍应用之新常态。由此,笔者认为,从融合创新到融合报道,其实从评奖推优层面反映了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新媒体报道界面、新媒体专栏、网络新闻、短视频专题报道、移动直播等已成为常规报道方式,不再需要突出其技术亮点来设奖推优,将其归属传统媒体也顺其自然;同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新评选办法客观上更看重作品新闻要素的完整和新闻价值的呈现,引领新闻内容作为第一考量的业务导向。综合上述因素,笔者将实施新评选办法对媒体融合奖项带来的实效概括为“去工具化”。
从融合报道获奖公示作品的文本考察可以看出,本屆中国新闻奖评选实际上强调了以题材、内容为尺度和标准。特别是众多聚焦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的作品,新技术围绕主题、主线,运用得恰到好处,有效避免了炫技。
(二)前瞻性
业界、学界普遍认为应用创新作为与媒体融合发展相生相伴的“新物种”,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对其属性和内涵外延尚未有定论,但此次改革仍将其设置为正式的奖项。新评选办法界定,应用创新是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从往届创意互动到本届应用创新,笔者以为集中体现了以新闻题材、内容为第一评审尺度来设奖推优,旨在鼓励实践应用,这就可以很清晰看出应用创新这一奖项的双重属性:一是问题导向,即服务工作大局,通过全媒体推进、监督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二是产品服务,即通过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的传播策略打造多媒体新闻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此推论,问题导向和服务属性始终紧紧围绕新闻报道的主题主线,这是新评选办法前瞻性和引导力的最重要体现。
二、新评选办法的实践功效:以本届媒体融合评选结果为例
2022年7月7日,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融合报道、应用创新和新媒体专栏)初评结果公示,75件作品晋级定评。9月23日,定评结果公示,其中融合报道一等奖3件、二等奖7件,三等奖12件;应用创新一等奖3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专栏(新媒体)一等奖4件。这是实施新评选办法后产生的第一个评选结果。笔者以新评选办法对媒体融合评选结果产生的内生动力为切入口,从新闻实践层面提炼出晋级及获奖作品的共性。
(一)融合报道:导向引领+破壁出圈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报道体裁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现象级新闻产品不断出现。
笔者认为,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多媒体技术的重视,特别是移动优先传播方式对传统新闻要素的解构,新闻报道中新技术的首位度大于题材、内容的案例并不鲜见,不可避免地出现新闻性弱化的苗头。如往届评委曾指出,“头条工程”类的主题报道偏多,调查报道、现场报道偏少……其中一些作品新闻价值仍不足[2]。无疑,新评选办法的推行对轻新闻性、重工具化的创作倾向会有所纠正,从以技术赋能为优先,转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这应当是一种良性的内循环。
观察本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评选结果,首先,40件晋级作品(含22件定评获奖作品)都强调了新闻第一现场,将新闻要素完整性置于首位。如《最平常又最不平常的一天——阿美书记的最后24小时》,记者采访了20多位当事人,整理2万多字的采访笔记、10小时的视频素材等;《稻子熟了》采编制作近4个月、跨多省市跟拍袁隆平院士团队[3];《我在现场丨现场实拍!记者空中直击新乡辉县直升机空投救援》,工人日报记者全程见证了救援物资投放,紧扣“现场”,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受众关切。
其次,晋级作品无不侧重新技术与新闻题材的高度契合。如《大象 回家了》将新闻故事定位在亚洲象北进路线,运用行进式采访,精心调度微视频、VR场景;《三星堆国宝大型蹦迪现场!3000年电音乐队太上头!》将发掘现场与手绘动画、四川方言、电音神曲、赛博朋克特效融为一体;《为谁辛苦为谁忙》将短视频碎片化传播和情感表达代入时政新闻话语体系中,时政新闻的网络化表达也成为本届众多晋级作品的一大亮点。
最后,通过网言网语、年轻态打造破壁出圈的传播效果。融媒时代,不同受众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新闻报道泛众化的追求往往会导致个性贫乏、受众锐减,而适应年轻“Z世代”需要早已成为“头部”新闻的基本要素。用年轻态“圈粉”年轻人,实现“破壁出圈”,本届融合报道佳作频现,如《打卡丨中国军队战神出击》通过网络互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领航强军兴军足迹,重访官兵,重新登上他视察过的战机战舰;《三生三世TA们“制造”的天长地久》将天津与制造业的渊源融入三生三世的爱情故事;《复兴大道100号》突出党史学习教育的“年轻态”;《北京一处级干部当外卖小哥,12小时仅赚41元:“我觉得很委屈”》是一则主动性新闻事件,通过植入体验突出身份反差,带来了超人气流量(阅读量破10亿)等。
(二)应用创新:“内容为本+强产品力”
本届晋级应用创新作品(含定评8件获奖作品)普遍符合新评选办法的评审要求,即打造“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这不啻是一项重要改革,与传统报道对比,这是新兴的主动式报道,报道者的新闻立场由观察监督转化为有目的地主动参与。这一新闻主体建构的创新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考察研究。
根据往届评委评审意见,个别创意互动作品结构元素相对单一。创意互动类作品多采取H5的结构要素,国际传播类基本采取短视频/Vlog的呈现方式[4]。而本届应用创新作品则呈现出灵活变通,释放出由互动到应用、由相加到相融的潜质。按田野考察法进行逻辑分析发现,产品力强大、服务意识突出的作品更受青睐、更容易脱颖而出,如《“春华秋实国聘行动”》第二季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线上呈现岗位发布、就业创业培训指导等内容,线下走到求职者的身边;《今年清明节请帮家乡的烈士寻亲》从“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中选出40条寻亲信息,全媒报道记录搜寻全过程;《草原云“我帮你”为民服务联动平台项目》现场指导解决“群众办事渠道贯通”;《“一键直达”的幸福》关注2021年上海市加装1000部电梯的民生项目,破解民生难题等。这些作品充分说明,应用创新获奖绝不是传播平台的罗列和新闻要素的叠加,而是看是否真正满足受众、网民需要,靠产品力引导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
(三)新媒体专栏:“新闻故事化+共情传播”
本届新媒体专栏15件作品晋级定评,其中4件作品最终获一等奖。其一大亮点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事件。
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说联播》就是结合当天新闻热点,融入“网言网语”传递主流声音;《值班老总读报》既有主流媒体新闻话事人的权威性,又有跨媒体大V的新潮表达。讲述人不是单纯的新闻单位领导,而是以邻家睿智大叔的角色,将国家大事、社会难事和百姓身边事娓娓道来。再分析《了不起的山东人》的思维导图,既有短视频场景故事,又有传统电视表达,如与当事人面对面的共情手法等。
新闻故事化表达并不是“舶来品”,而是源于中国传统叙事,比如中国民间社会的章回体说书场景。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作品对这一形式的借鉴强化了新闻性,使新闻事件生动形象,更贴近用户、受众。新闻当事人、报道者、周边人物形成一个闭环的互动场景,既考虑了新闻元素的完整性,又强化了代入感和主动参与。
学界普遍认为,电视新闻故事化始自CBS《六十分钟》,据称是“电视早就需要的东西”。依此逻辑推论,“新闻故事化+共情传播”其实是媒体融合发展“早就需要的东西”。这证明了新闻故事化和共情力本就是新闻报道应该具备的基本元素,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又得以返璞归真。
共情是新闻伦理的延伸[5]。互联网时代,网络大V、直播达人、流量明星等才被认为是共情力强大的宿主,但是没想到在中国新闻奖文本叙事领域,新闻联播主播、党报总编等新兴UP主(上传人)也能推出共情力爆棚的新闻产品,令人耳目一新。传播力、引导力较主流媒体重大报道一点也不逊色。
既然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舆论场呈现出崭新的跨媒体叙事特色,新闻产品力就成为传播力强大与否的决胜因子。那么,利用这一社交媒体为核心的多媒体传播矩阵,推出正能量、大流量的UP主引燃全网全媒体的新闻“茧房”效应,打造产品力、共情力突出的新闻产品,同样可以让主流声音响彻全国。
当用户注意力变为稀缺资源,“流量”成为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时,主流媒体面临着更大的题材内容压力,客观上促使其纷纷构建话语体系、思维方式、表達逻辑等多维度的垂直分野,其实就是增强用户黏性。现象级新闻产品的考量标准也从传统平台转变为全网全媒体传播体系。
三、结语
新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新闻评奖推优的示范引领尚停留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随着主流媒体今后对新评选办法的深入研究、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其必将发挥出更为显著的实践价值。
中国新闻奖设媒体融合项六年来,主力军早已进入主阵地,筑起全媒体传播矩阵。新闻报道和新闻产品也在借鉴互联网思维方面从UGC(用户原创内容)全面迈进到PGC(专家生产内容)阶段,传播策略越来越注重精准化、差异化、分众化,重大主题报道普遍采用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年轻态。比如本届晋级作品、全国首款党史宣传沉浸式互动视频《党员,请选择!》,扫码即体验,瞬间为用户奉上一堂生动鲜活的微党课。如果还停留在传统报道模式,依靠宏大叙事和套路化说教,如何能达到阅读量破亿次、破10亿次的效果?遑论新闻产品“破壁出圈”!
参考文献:
[1] 中国记协.独家!评奖办解读中国新闻奖改革五大创新[EB/ OL].“中国记协”微信公号,http://www.zgjx.cn/2022-06/15/ c_1310623522.html,2022-06-15.
[2] 广电视界.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怎样能受关注,评委来解惑了![EB/OL].“广电视界”微信公号,https://www.sohu.com/ a/477037625_99994436,2021-07-12.
[3] 新传考研真经.最新!40个2022中国新闻奖入围作品!答题必备案例又上新了![EB/OL].新传考研真经微信公号,https:// mp.weixin.qq.com/s/TJ6X9W_z20_steKr8gepRg,2022-07-16.
[4] 中国记协.融合显功力!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和新媒体新闻专栏初评评委有话说[EB/OL].“中国记协”微信公号,https://mp.weixin.qq.com/s src=11×tamp=1666057785&ver,2021-07-12.
[5] 余嘉熙.新闻报道“共情”解析[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6-14(001).
作者简介 赵鹏,博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评奖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