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信任:“事实性真实”走向“信任性真实”

2022-12-27兰雅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信任受众

摘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一直都是新闻从业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新闻工作的第一追求。然而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受众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凸显,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性真实”逐渐演变为一种“信任性真实”,也就是受众所相信的真实,而不是媒体所報道的真实。在如今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界面临着普遍的信任危机,其主要表现就是情感大于真相,事实真相显得不再那么重要,新闻报道缺乏受众的信任。基于此,文章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当下“事实性真实”如何走向“信任性真实”,“信任性真实”何以为之,并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及受众需要做出改变,共同合作,三管齐下,旨在重新获取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重构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信任。

关键词:事实;新闻真实性;受众;信任;重构信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001-03

一、引言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是一种事实信息,新闻报道就是对事实的反映、陈述和传布[1]。新闻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报道客观事实信息,告知受众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最新变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因此新闻报道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全面,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完全立足于事实”来报道事实的新闻原则[2]。新闻真实一直都是新闻学界和业界坚守的原则,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社交媒体越来越超越传统媒体进而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和资讯的重要路径,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受众从之前新闻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新闻生产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受众开始不再全盘接收,而是有选择的、有判断的接收。如今社会上新闻反转、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等一些有损于新闻媒体的事件层出不穷,受众越来越怀疑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事实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是值得信任的;加之网络舆论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网上的舆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后真相”时代情感越来越大于真相,如今社会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信任危机”。

二、“事实性真实”与“信任性真实”

(一)“事实性真实”向“信任性真实”的转变

真实对新闻来说固然重要,“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和原则,强调的是报道的真实性,但信任对新闻也同样重要。“信任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性实现的关键环节[3],强调的是真实的新闻内容能否得到受众的理解、接受和信任。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做到“事实再现”可能就算完成任务了,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所追求的真实性已经不再局限于“事实再现”,还需要得到受众的理解和认同。新闻真实已经变成受众相信的真实,如果在受众那里得不到信任,那这一则新闻对受众而言就无意义且不存在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实践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还在于赢得信任[4]。

(二)“信任”与“信任性真实”

“信任”一词,一般放在社会学中来探讨,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在现代性框架下讨论信任的概念,指出信任是“对某人期望的信心”,产生于信任施予者与信任对象之间。卢曼还将信任区分为“系统信任”与“人际信任”,如今关于信任的研究往往都采用卢曼的这一分类。“信任”从人们出生之时起,就不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本能,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一书中认为,婴儿早期建立的信任就是母亲的离场不会让他产生焦虑,因为母亲一定会回来,这种基于早期的确定性和信任感就是“基本信任”,即对他者的连续性和客观世界的确定性的信任。吉登斯在此基础上将基本信任与自我认同、与他人和客体认同联系起来[5]。后来卢曼将信任纳入社会学视角来观察,认为“信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熟悉度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基础上的人际信任;二是建立在抽象原则、象征符号和专家基础上的结构体系的系统信任[6]。前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它的建立离不开人们的情感关系以及展现出可信赖行为,信任的建立是以熟悉为前提的,因此,媒体想要与受众建立信任关系就需要先提供值得信赖的新闻信息,呈现给受众,而且媒体要学会与受众建立关系,提高双方的熟悉程度以更好地获得信任。后者是指对专家系统以及制度体系的信任[7],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在互联网上进行社交,大部分社交都是基于陌生人之间的,彼此不熟悉,因此人际信任便转向了系统信任,即将信任转向了某些专家人士、符号以及规则。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就是人们对媒体这一传统职业的信任,对新闻行业所坚持的原则和规则的认同和信任。综上所述,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性真实”不仅建立在新闻从业者和受众之间的人际信任上,同时还建立在受众对新闻业的系统信任之上。

三、重构信任

从Web2.0到3.0再到4.0的一路迭变中,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在原始时代,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和人的关系十分亲近,彼此之间也相互信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逐渐变成独立的个体,可以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人际关系也逐渐疏远,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逐渐变得陌生,因此当前社会急需重构信任。

(一)面临的“信任危机”

早在电视盛行的时代,就有学者提出“容器人”“电视人”的说法,指出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可能会使人们变成工具理性的人,而不是具有情感和能动性的人。在社交媒体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人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发声,它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和海量的信息,使人们逐渐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像一个封闭的容器,只生活在自己的岛屿中,与他人保持着陌生、疏远不交流的状态[8]。这样一来,面对新闻媒体的报道,人们本着不与人交往、陌生、怀疑的心态,不一定会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感兴趣,因此,人际交往被弱化甚至被消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复存在,更谈不上系统信任了。

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使人际信任不断弱化,也使得新闻媒体不断消解自身的系统信任,即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不得不采取行动紧跟新媒体的步伐,但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没有使传统媒体取得进步,反而使自己逐渐式微且失去受众信任。在新媒体没出现之前,人们想要获取新的信息或者新的变动时只能求助传统媒体,而新媒体出现之后,打破了传统媒体主导的局面,一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渠道,受众的信任开始逐渐从它的身上转移。加之新闻机构有时缺乏深入调查和及时性不强,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最新信息,掌握主动权之后,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有根有据、经过查证和验证的新闻信息,而不是媒体机构一方的自说自唱。如今一些反转新闻层出不穷,如“鲍某明事件”“弗洛伊德事件”“双黄连事件”“罗冠军事件”等,媒体对同一事件前后期报道出现较大差异,使得受众立场随着报道内容不断地进行两极化转变,这是缺乏新闻真实性的表现,本质是报道失实。受众在媒体报道中不断地反转,改变自己的立场,不断被消耗而产生疲惫和厌烦,受众的信任不断被消磨。此外,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等事件也层出不穷,使得受众越来越质疑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和原则,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也逐渐消解了。

传统媒体被新媒体冲击,使得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人们置身于新的世界,身边的过客不再是以往熟悉的事物,陌生人的交往冲破了传统信任的底线,也给不信任制造了机会,人们逐渐遗失了信任的勇气,不敢再轻易地信任[6]。

(二)重构信任

面临“信任危机”,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重新构建信任机制,使人际信任以及系统信任重回正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提高媒体系统在受众心中的信任度,使“信任性真实”和“事实性真实”共同建构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的、积极的信任机制。要想重构信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受众,二是新闻媒体机构本身。

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能动性,如今他们更倾向于亲自生产新闻,成为新闻生产者,自己生产出来的新闻更能令自己信服。而在这其中,由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有较大的差异,以及社会舆论场十分繁杂,受众在生产新闻和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一定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受众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匿名性,与所谓的陌生人进行相对平等、纯粹的对话和交流,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们彼此尊重,开放、坦诚地交流,进而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同样,受众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新闻媒体对话、交流,表达自己的疑惑、问题、建议,让所有有争议的问题都以对话的方式得到关注、处置和解决[6]。这样积极、主动地表达自我,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不断增多,更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形成积极的信任关系。

对新闻媒体机构而言,首先要牢记新闻的原则和规范,如“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真实性”“记者职业规范”等,并坚持以此为基础来报道新闻,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新闻最纯真最本质的东西永远都要保持住,并发展下去。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不仅要坚守本心,还要将优良传统发扬到新媒体当中去。新媒体除了有新技术之外,同样也需要有内核,否则技术再强大也是冷冰冰的,更无法赢得受众的信任。传统媒体也不是一直不变的,也需要汲取新技术,比如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超时空性、互动性来生产新闻、报道新闻,使受众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新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与媒体互动,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反馈给媒体;或者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与媒体一同生产新闻,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真实感,以此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更好地获得受众的信任。

此外,要改变以往古板、严肃的形象,要以平等、对话的姿态与受众交流,与受众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使受众更愿意倾听和相信媒体发出的声音。这就重新回到建立人际信任的基础上了,新闻媒体与受众做朋友并不是说完全迎合受众,而是理解受众,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希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让受众与媒体在一种轻松、友好的关系中进行信息交换,使二者的人际信任以及系统信任不断得到增进。

如今,“信任性真实”在技术驱动下逐渐潜入人们的生活中,“信任性真实”强调的是认知层面上的真实性,是在经验与关系基础上的真实性建构[9]。重构信任不仅仅是单靠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受众和新闻媒体是新闻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双方必须共同努力,如果本末倒置,背离新闻观念和传播规律,那必然会造就一个虚假的社会信息环境。双方共同协助才能在社交媒体时代重新建立信任,使新闻真实在“事实”和“信任”之间实现平衡。

四、结语

新闻报道只有回归本位,以报道事实、揭露真相为基本功能、基本目标,才有可能合理、正当地实现延伸功能、延伸目标。因此,“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的基本目标,是不能够动摇的。通过已有学者对“信任”的研究,文章大致从“基本信任”“人际信任”“系统信任”三个方面对“信任性真实”进行分析,由于受众的自主性增强以及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受众对新闻和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逐渐下降,对新闻报道的判断大多基于自己的“信息茧房”,因此分析“信任性真实”何以为之以及如何重构信任显得十分重要。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社交媒体时代正面临着信任危机的考验,所以不仅需要传统媒体时代的“事实性真实”,同时还需要一种延伸性的“信任性事实”,需要让受众在看到事实性的新闻报道的同时,相信这则报道是真实的,只有人们愿意相信新闻是真實的,其在人们心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新闻。

因此,社交媒体时代,不仅需要受众利用自己被赋予的权利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也需要受众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让参与式的对话更能增进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信任。同样,新闻媒体仍然需要坚守自身的职业准则和规范,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新闻产品,巩固自身的专业性;还需要建立与受众的亲密友好关系,使受众接受新闻媒体,理解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获得受众的信任。

从一种新的维度上来检测新闻真实性也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从前只有一种方式来检测新闻是否真实,即新闻媒体是唯一的渠道,发展到如今,能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多方面地检测新闻是否真实,使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更能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都需要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和新闻规范的基础上,使受众理解并信任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此同时受众也需要将更多观点表达出来,多与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重构受众和媒体之间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新闻真实需要回到“再现真实”[J].新闻记者,2016(9):4-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1.

[3] 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31.

[4] 操瑞青.作为假设的“新闻真实”:新闻报道的“知识合法性”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7,39(5):6-28.

[5]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70-74.

[6] 胡百精,李由君.互联网与信任重构[J].当代传播,2015(4):19-25.

[7] 梁锋.容器人[J].新闻前哨,2014(3):91.

[8] 李唯嘉.如何实现“信任性真实”: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实践:基于对25位媒体从业者的访谈[J].国际新闻界,2020,42(4):98-116.

[9] 谢静.微信新闻:一个交往生成观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4):10-28,126.

作者简介 兰雅,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信任受众
关于信任:最重要的十件往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信任
因为信任 所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