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共同体理论视域下休门吹歌日常排练的参与式观察

2022-12-27弓晨阳王志军

乐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排练乐器共同体

文/弓晨阳 王志军

一、相遇:活动中的休门吹歌

休门吹歌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先后四次应邀参加香港回归和“上海世博会”等国家级重大节庆活动,2021年暑假期间,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慕名而来,感受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休门吹歌。在此期间,笔者有幸结识了休门吹歌的传承人付锡芬老师,并参与系列专题片《文化京津冀》的录制、河北吹歌惠民演出等活动。自2009年休门吹歌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在公益性演出活动、社区、校园、文化节等现场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休门吹歌的成员们由3种形态的人组成:第一种是稳定收入型的40、50、60后门,他们经常参加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演出、群众文化活动,是推广、弘扬休门吹歌的主要人群;第二种是养家糊口型的70、80后,从事其他职业或商演性质的演出,如果休门吹歌有重要活动,他们都会参加;第三种是学业型的00后,平时以上学为主,假期参与学习休门吹歌。

作为石家庄地区流传的古老民间音乐,休门吹歌主要的演出曲目源于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的戏曲音乐与戏曲唱段或者当地民歌,“用管子或唢呐模拟人声,惟妙惟肖地再现戏曲名演员的名唱段的演唱,名曰‘咔戏’,也叫‘吹戏’,它是河北地方民间器乐与戏曲的特殊结合。①”民间俗语云:“千箫月笛当下笙,三年管子不中听”“千日管子百日笙,当日的弦子瞎拨楞”。它又与道教音乐相辅相成,在石家庄地区,有些大户人家会请道乐班子做斋蘸法事以超度亡灵,也会请休门吹歌来捧场,两者经常出现在婚丧嫁娶的场合,共同演奏。

身穿酒红色短袖,精神抖擞、和别人边说边讲并鼓捣着手中乐器的老人,这是笔者对付锡芬老师的第一印象。他置办的乐器博物馆,虽然只是20平左右的地下室,但小小的空间存放的乐器满满当当,这些是付老师从艺多年来使用过和收藏的乐器。地下室门的背后挂着一张河北吹歌《放驴》的谱子,用简谱和工尺谱两种方式对照书写。付老师5岁登台演出,从艺64年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音乐经验,为休门吹歌带来活力。他时常与休门吹歌的成员们分享音乐以及音乐背后的故事,对待音乐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二、互动:休门吹歌的日常排练

休门吹歌排练的地点位于桥西区汇翠庭苑7号楼的地下活动室,平时排练时间为每周二、四、六下午,排练时间为15:00~18:00(疫情期间除外)。排练的固定曲目有《将军令》《朝天子》等传统曲牌、道教音乐组合等。有演出活动时,排练根据参加演出的人员调整时间与次数,增加新的曲目。

(一)成员们的日常排练

休门吹歌以合奏为主,平时排练,成员们围成一圈,有固定的位置,从付老师开始,乐器依此为支架鼓、中音唢呐、高音唢呐、笙、帽镲、云锣、大锣。排练传统曲牌与道教音乐组合时,付老师常常和成员们讲起音乐中的故事,用他的话讲,音乐是有灵魂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付老师的吟诵伴着三下低沉有力的大锣声,排练正式开始。曲牌的引子由两个吹中音唢呐的成员领奏。引子的处理方式比较自由,一个长音中加4~5个由慢渐快的短倚音,需要两个成员配合一致。如果配合的有差错,付老师则带着两个中音唢呐成员唱一遍引子的旋律,在唱的过程中示意他们短倚音大概出现的时间、出现的次数。两个成员相互磨合,重复两三遍之后继续排练。鼓的节奏一直穿插在旋律之中,它引领着音乐的速度与情绪,为成员们铺垫情绪。曲牌《天尊韵》中,音乐的板式在快慢板中来回变化。快板中鼓点不断加花伴奏,慢板中梆子与云锣的音色替代鼓,节奏变为一板一眼。由慢板向快板变化时,付老师会给成员们眼神示意,长吸一口气,双手紧握鼓槌准备挥动。成员们感受气息,与下落的鼓槌一起进入快板音乐。

付老师要求每一个成员至少要会3~4种乐器。平时重复排练的曲子,会安排不同成员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曲牌《将军令》中打击乐的音响变化多样,付老师让成员们拿各种镲类乐器(帽镲、小镲等),自己拿大帽镲,给成员们讲解并示范“两全一半”“一正一扑”。成员们拿着手中的乐器,跟着付老师的指挥,两人一组,学打板眼。遇到不规整的乐句时,成员们唱着谱子相互提醒,挥手示意。“正”与“扑”一强一弱,前者在正拍位打,两镲相击时亮相,声音响亮;后者处于弱拍位,两镲相击时不亮相,声音发哑。

有演出活动时,根据活动主办方的要求,结合成员们对曲子的熟练程度选曲。排练选的新曲子是成员们大多熟悉、耳熟能详的,方便大家迅速识谱。付老师先示范一遍旋律,把谱子中的细节和大家讲清楚,又在打击部分加入新的音色:小锣。这个音色是给旋律的长音配以加花伴奏,衬托欢快的情绪。成员们口中念的节奏是“仓令仓令仓”,“仓”代表一拍,“令”代表半拍,按照乐理中的节奏记谱,是“四拍子、大附点加四分音符连线,再接一个四分音符”。打小锣的两个成员,他们知道“仓令仓令仓”,自己念着节奏打能打对,一起合奏时节奏就乱了。其中一个打小锣的成员是老手,他与其他成员练习时很快掌握了要领;另一个打小锣的黄师傅,他作为一个新手,对排练曲目上手较慢,成员们帮助他唱谱、带他一起打节奏。赵师傅拿起小锣,和黄师傅讲敲锣的手法,该怎么打,还可以变化着怎么打,“可以加小花板,但一定要打在正板上,正板不能错。打两下也行,三下也行,别加花点。先照规范学好,中间在插花板。②”成员在一起排练,排的是曲子的熟练度,还有对音乐的状态、成员之间的默契。

(二)作为外来者的“我”的参与

在休门吹歌成员们的眼中,笔者是“学院派”出身,本科学习琵琶,弹过中阮,对于他们的音乐笔者肯定上手很快,其实不然。在参加他们排练的地方民间音乐《大家乐》时,笔者比较拘束,除了对曲目不熟悉外,更重要的是没有乐谱。后来,排了几遍乐曲后,笔者慢慢地感觉能跟着成员们的演奏进行弹奏,发现曲子中的规律。除去引子与尾声,乐段分为4段,每段都有上下句。上句由唢呐或咔腔领奏,下句与上句相呼应,由其他乐种大合奏。前两段以吹打乐为主,鼓点一直穿插其中,加花变奏;后两段以唱词为主,笙吹奏旋律,中阮代替鼓的节奏型,烘托气氛。

排练中,后两段唱词中涉及到工尺谱的部分,付老师一边润谱,一边用手比划着中阮的节奏型,示意笔者如何让中阮更好的融入到乐曲中。付老师及休门吹歌的成员们对乐曲十分熟悉,其中的旋律形态变化,很多时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尤其是在节奏、装饰音方面的处理上有很强的即兴性。这种日常的缄默知识,已被成员们视为理所当然。

成员们排练时口中的“仓令仓令仓”,虽然知道所表达的是同一种节奏型,但笔者惊讶于自己本身学的是传统乐器,但从未实际了解过民族传统音乐的思维。从笔者接触音乐开始,认识五弦谱是学习音乐的基本条件,听记音乐也有规范的模式,西方的乐理成为音乐的理论基础,自己本民族的调式理论却由于没有实际用途而无人问津。通过休门吹歌这个实践共同体,笔者结识了成员们,在一起聊天、排练中学习他们缄默知识中的生活实践,走进传统的民间音乐。

三、思考:实践共同体与休门吹歌的日常排练

本文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主要呈现了休门吹歌的日常排练生活,正是这些日常排练生活,启发笔者用“实践共同体”的理论观察、描述和思索休门吹歌的传承的想法。“实践共同体”一词是由J·莱夫与E·温格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提出来的。成员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与共同体中有熟练经验的老成员、同辈朋友,从“边缘性参与”过渡到“充分参与”,建构身份与人际关系,从中获得缄默知识。在共同体中,人们并不是通过对知识的简单梳理、内化与建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作为现实社会的一员共同参与活动,有效的重构着知识。E·温格在1998年出版的《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与身份》一书中对“实践共同体”一词作进一步阐述。他认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个体共享、相互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③实践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把人组合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工作,关键是要与社会发生联系。

休门吹歌的日常排练中,老成员已熟知排练内容,他们的行为、语言对新成员提供了表率作用。在这种情境下,新成员被赋予了合法的参与位置,能够充分参与到各种活动中,逐渐成为充分参与者,由新手转变为老手。有着共同的话题、爱好的成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实践,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与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休门吹歌为成员的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契机,不同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对话,获得不同的学习机会,使已有知识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有了新的理解。成员们无论他们在外界的身份是什么,在这个实践共同体中,他们都是休门吹歌的传承人④。在参与过程中,一方面,成员们会避免一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如果某人打破了某种潜在的规则,一般会对其他成员有心理上或行为上的影响。心理方面,有些成员出于礼貌,为保留某人面子并不会当面指出他的问题;行为方面,有的老手会当面指出新手的问题,给予改正。另一方面,成员在构建自己身份的过程中逐渐认同自己,会对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且对他人的人格、品行与乐德做判断。

实践共同体理论的观点主要是学习是一种社会参与,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实践共同体中的成员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建构的过程,成员表现出的行为有特定的解释,这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对文化的延续。“文化是稳定的,但从来不是静止的;相反,它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⑤”休门吹歌虽然还是休门吹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同时,其中的民俗礼仪与音乐记忆也在变化。休门吹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上流社会与文人阶层的琴棋书画,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特定的、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普遍性。传统民间音乐依托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其中的时间观念与顺其自然的理念在传承的过程中彰显出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科被碎片化,人性也在分裂,快餐式的音乐充斥着人民的生活,传统民间音乐在多元化的空间中似乎已经被遗忘。因此,实践共同体这种理论为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提供了空间,在休门吹歌的日常排练中,长久的氛围、不断地练习,在日积月累的学习环境中,休门吹歌保持着它朴实、纯粹的一面。休门吹歌的传承方式不仅仅只限于社区的传承,还应该在家庭、学校等教育方式中的得到关注。

结语

一个人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一个人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角色。休门吹歌的排练,新手、熟手、传承人、被传承人等身份,往往会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变化,而使成员们换成不同的身份。实践共同体是动态的、多元的,为成员们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这种长期的、稳定的日常排练有利于休门吹歌的代际传承。只有通过参与实践,与休门吹歌的成员们互动,才能感受到休门吹歌背后的音乐文化内涵。传统民间音乐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只有民间的泥土才能激起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活力。

注释:

①《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上)》,第17页。

②2022年1月,寒假排练。

③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景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4月。

④本文中的传承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的传承人不同,还包括学习并传播非遗的人。

⑤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176页。

猜你喜欢

排练乐器共同体
舞动未来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学乐器
爱的共同体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两个大忙人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乐器
合唱排练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