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与现代的阮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延展鉴讨

2022-12-27文/王

乐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阮咸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

文/王 礼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典范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更是积累了众多艺术门类的藏品、古籍、特种文献、音响档案、历史图片等资料,形成了具有多种形式的学术宝库。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所藏乐器类藏品更是馆内藏品的重中之重,有2400余件之多,最久远的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除我国传统乐器外,更有来自印度、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传统乐器①。乐器来源于名家旧藏,也有院里老一辈音乐学家通过各个地区的实地考察带回的,甚至还有前辈学者从炼钢炉里抢救回来的,每一件乐器都具有自身的学术价值。本文将从艺术与文献馆所藏的两件阮类乐器中探讨古制阮咸与现代阮的区别。

一、关于阮咸——旧事再论

阮咸的踪迹从哪里开始探寻?笔者查阅诸多考古资料,按着时间脉络捋清头绪。关于夏、商、周(三代时期)从出土的乐器以及史料上推断,有贾湖骨笛的出现,代表着我国古时就有七声音阶的形成②;周代《周礼·春官·大师》有系统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分类(名称);金石所代表的宫廷乐,以及琴艺高超的乐师等。见于记载至周时,出现的乐器就有70余种类③。能探寻到琴、瑟的出现,而没有阮咸乐器的丝毫。

秦朝时,天下一统,疆土扩域,经济和文化昌盛繁荣,此时“枇杷/批把(琵琶)”传入中原。对照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以及傅玄《琵琶赋·序》均写道“枇杷来自胡中”。同时从文中可以推断出,“批把(琵琶)”是以弹法为类别(分类)的乐器总称,在当时都叫做“琵琶”,还被称之为“秦汉子”“秦琵琶”。“琵琶”具有圆形或梨形音箱,曲颈或直颈,用手弹或持拨演奏各不同④。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尤其善弹具有圆形音箱、直颈、持拨弹奏或手弹的乐器,从而开始以阮咸的名字命名这种形态的“琵琶”,以区别于梨形、曲颈“琵琶”。从此,“阮咸”拥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是我国古代乐器中,唯一一件以姓名命名的乐器。

阮咸的雏形在《旧唐书·音乐志二》中说到“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弦鼗本身就是古制打击类乐器,以弦鼗作为类比的乐器其实不只有阮咸。同样的描绘在宋代陈旸《乐书》中“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说的是来自胡中的奚琴⑤。貌似当时的人,在形容来自胡人的乐器时,都会用弦鼗做比方。在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三五:“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鞉”,讲的又是三弦。

从历史上回顾,秦王朝设立了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音乐机构,至汉时“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中所用的丝竹乐器亦有“琵琶”的身影。从出土的乐佣、壁画、岩画、砖画等实物来看,阮咸沿着魏晋隋唐时期都是广泛被用于宫廷音乐、民间俗乐中。阮咸的形制变化从四弦阮咸、圆形阮咸发展为五弦阮咸、六弦阮咸、花边阮咸等。演奏形态有横抱、竖抱(直抱)两种,以横抱为多⑥。尽管阮咸大小不一、形态不同,从演奏形式上多以独自演奏,或与其他种类乐器合奏场面出现。在了解阮咸的过程中,敦煌壁画里壮观的音乐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阮咸的图像资料生动有趣,用来探寻阮咸足迹线索的最好参考。

阮咸简称为阮,始于唐代⑦。称为“阮”是不是因为古时汉语言的发展中,“阮咸”的称呼也不可避免地发展出了简称?这是语言文学需要研究探讨的。史料记载在宋代西夏宫廷乐所用乐器的记录依然有阮咸的叫法,同样对照并可见于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上的阮咸。宋时黄庭坚《题李亮功家周昉画美人琴阮图》中又有载:“琴阮相与娱,听弦不观手……”。元代张之翰《木兰花慢 听姜惠甫摘阮》:“都来四条弦上,有几家乐府几般声……”等诗人在作品里都描述了“摘‘阮’”。从种种诗词记载推断,“阮咸”确实称之为“阮”。除了名称有所变化,阮自身的形态变化也开始有了延伸,从明朝《三才图会》所载“以木为之,以其形似月,声似琴,名曰月琴。杜祐以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同谓之阮咸……”,判断出月琴属于阮咸的变体,为4弦,13柱。如果说月琴是阮的延伸,那么明清时期阮逐渐远离宫廷,月琴被广泛应用于宫廷、民间音乐,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阮变了另一种形态继续演绎自己的音乐历史。

虽上述罗列种种,直至清时却没有发现阮独自成为群体演奏的形式,确定为并没有阮咸或阮合奏的形式。笔者推断这是由于当时音乐制度所影响。上述关于阮的造型和演奏形态都可见于出土的实物中。

二、馆藏之器一件来自清代,一件来自现代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藏最具有特点的两把阮乐器,一把来自清代古琴演奏家、收藏家汪梦舒旧藏传世品的“阮”,于1958年捐赠于我院;另一把是乐器改革时期作曲家、指挥家、中国民族乐器改革家张子锐在1955年改良的“倍低音阮”⑧,于1958年捐赠与我院⑨。

(一)揭开神秘面纱——清代阮简述

在2021年12月10日开幕的“韬藏而日章——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传统艺术收藏展”中,我馆所藏清代阮一经展出引起业内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清代阮现展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的“万方奏乐”展厅。我院馆藏的这件清代阮,一直在学术界饱受关注。因我国清朝时期的历史变革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关于阮的记载在清代由于远离宫廷音乐,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了。阮乐器的制作方法,演奏的乐谱、流传的乐曲逐渐失传。馆藏清代阮给了现代人们很好的实物考据。

此件清代阮,琴头的背面刻有梵福楼制。琴体通高117厘米,面宽38厘米,共鸣箱厚6厘米。木体,丝弦。4弦,4轴(轴体缠弦),8品。拂手系弦,无琴码,无音孔。面板微损,琴箱、琴体保存相对完整。琴面板也有刻字,但字迹漫漶不清(图1、图2)。

图1 阮的正面(年代:清;弹弦乐器,用于宫廷雅乐)

图2 阮的背面(年代:清;弹弦乐器)

(二)现代乐器改革伟大的成果——倍低音大阮

我馆藏的倍低音大阮的形制和清代阮有很多不同。这件倍低音大阮通高约158.3厘米,木制,钢弦。4弦,4轴(钢制机械轴),现存19品。有琴码,缚弦,面板开月牙形状音孔。琴体保存良好,琴箱下面有尾针。尾针的设计应该是参考了低音提琴而制。有了尾针,琴可以立在地面上,将琴放在双腿间,或可斜侧坐势演奏。由中国民族乐器改革家张子锐先生改良而成。查阅辅助资料得知,当时张子锐先生设计由北京民族乐器厂生产合作社(现北京民族乐器厂)制作张氏系列阮,系列阮涵盖了高、中、低、倍低等声部。馆藏这件低音大阮(图3)的出现,解决了当时民族器乐乐团编配以及演奏中填补了低音乐器(声部)不足的情况。这两件馆藏乐器为了解阮咸和现代阮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记录着乐器的变化,记载着乐器变革的关键。

图3 张子锐改良倍低音阮

历史不一定要沿着时间顺着记录来推断,也可以倒推来判断一二。阮咸演奏主要以表现宫廷音乐、世俗音乐及自娱自乐,大部分的演奏环境是乐师在小范围的场所来演奏或优雅、或从容的乐曲,配置丝弦,无音孔。演奏环境不需要太过于激烈、快速的音乐语言的表达,没有发现阮咸成团体的合奏形式。阮咸在唐时简称为阮,但依旧属于古制。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各大音乐院校阮专业学科逐渐形成系统。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不断涌现,也促进和推动了阮的改良。乐器改革家张子锐、王仲丙、宁勇等人,他们在阮的系列化改革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阮与阮咸的区别在于:

1.从琴体本身讲,琴的腔体变大并且面板上开音孔,使得钢丝琴弦震动后的声音大,频率能保持稳定、持久。2.琴弦的制作从材质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尼龙材质变成钢丝;工艺上采用现代化生产的机械工艺缠弦,不再使用传统手工缠丝,提高了成品琴弦音准的精确性。3.从琴的律制上分析,现代的阮是完全运用西方律制十二平均律的‘品制’制器而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阮咸”的称谓逐渐被“阮”所取代。“阮”是“阮咸”生命的延续。笔者认为,古制的阮咸与现代改良后的阮 虽‘物’不完全是,琴律也非,它们之间有不同但又相通,经过当代演奏家、制作工匠改良的阮与古老的“阮咸”一脉相承,两者都有着很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流传、变化、成熟

唐时,阮咸在制作和演奏方面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由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阮咸流入到东瀛(日本)。现存日本皇家文物仓库“正仓院”的唐代嵌螺钿紫檀阮咸一度是业界内关注的重点,这件阮咸通体木质,丝弦,圆形音箱。4弦(轴体缠弦),4轴,14品。拂手系弦,无琴码,无音孔。从其螺钿工艺之精细,造型秀美的程度上看,一是反映出当时我国漆艺和镶嵌工艺水平的卓越;二是如此做工繁复的工艺在乐器上呈现,必然是与阮咸在当时的音乐地位有关。正仓院的唐代嵌螺钿紫檀阮咸与艺术与文献馆藏清代阮咸外观看是相同的形制。曾有学者通过现代技术手段——X光(穿透性很强的射线,一种高能量光波粒子)观察过唐代嵌螺钿紫檀阮咸的内部特点。⑩

结合观察古制阮咸,再来对比现代阮,总结以下不同:1.外部结构看,古制阮咸通过拂手系丝弦,无琴码,将弦系于琴头处琴轴,轴体系弦调音,品柱间隙较大立于琴板(面)之上,无音孔;现代阮,有琴码,钢弦系于琴头,金属制机械轴处系弦调音,品柱间隙有序并立于指板之上,开音孔。2.从内部结构看,唐嵌螺钿紫檀阮咸音箱内有梁骨、魂柱,发音方式为底面板振动共鸣;而现代阮音箱内并没有梁骨、魂柱,发音方式为箱体振动共鸣,通过音孔传声。3.音律上,古制阮咸“七律”,现代阮运用十二平均律。4.演奏方法上,古制阮咸有弹、擘、拨、摘等演奏方式;现代阮经过专业学科的建设,演奏方法进行了统一使用拨片弹奏,已将古制阮的演奏方式融汇在了弹法之内。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阮咸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变化较大,振动方式不相同,律制不同。古制的阮咸或阮已经“进化”为现代的阮。就像是现代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手机,很多年前称之为大哥大,但是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变革,慢慢的将“大哥大”的称呼替换成了“手机”。

现代的阮拥有着高音、中音、低音等完整的声部体系以及完备的十二平均律制。延续拥有着独奏能力,最重要的是具备阮系列族群演奏的条件。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室内乐团自200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阮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徐阳教授的组织下成立至今17年间,屡次荣获国家级各类奖项,新作品不计其数。以上可以说明,现代系列阮的演奏形式极为成功,并且受到现代作曲家、各大民族乐团重视的,最重要的是有很大的阮乐爱好者群体,系列阮的演奏形式观众尤为喜爱。

结语

本文通过艺术与文献馆两把珍品馆藏乐器,浅析阮咸乐器至今发展为阮乐器的前因。关于阮咸乐器,迄今为止发现了很多、共识了很多、争议很多、遗憾很多。最大的遗憾是阮咸的音色在千年之前究竟如何,只能从文人墨客笔中的描绘想象,每个人都有自己脑海里阮咸的声音。阮咸的神秘继续等待着去被挖掘和讨论,关于阮乐器的发展还需要守正创新。本文是笔者的拙见。

注释:

①《韬藏而日章——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传统艺术收藏展图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10月。

②《中国音乐考古学》王子初,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③《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杨荫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

④《敦煌壁画中的弹拨乐器》郑汝中,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⑤《中国音乐史图鉴(修订版)》刘东升,袁荃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5月。

⑥《敦煌壁画阮的研究》台建群,敦煌研究1995年第一期。

⑦⑧《中华乐器大典》乐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

⑨记载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1958年原始藏品登记记录。

⑩《古代阮与现代阮的比较--阮的身份、定位和发展》黎家棣,硕士学位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6月。

图片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图片库资料。

猜你喜欢

阮咸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
馆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阮咸之流变及启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捐赠作品展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阮咸:他把名字留给了乐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
风流入弦,花月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