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念本真陈晓光

2022-12-27文/薷

乐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竹笛古琴钢琴

文/薷 今

西乐世家走出个吹竹笛的

陈晓光自幼生长在在沈阳音乐学院的家属院里,她的爷爷是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陈汝翼教授,他曾担任过两任沈音附中的校长,一直从事着音乐理论和钢琴教育事业,培养和教授出的桃李无数。陈晓光的父亲有兄妹八人,涉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乐修、声乐等专业。说起来也是奇怪,家里有这么好的氛围和条件,但是陈晓光就是对西洋乐器提不起兴趣来:“那时候家里人都非常希望我能弹钢琴,但我真的是太不喜欢了!”

虽是如此,陈晓光也还是强迫自己去尝试学钢琴,可实际情况却是:一坐到钢琴边儿上,就说不上来的浑身难受,然后眼泪就止不住噼里啪啦往下掉……后来奶奶就劝爷爷和姑姑说:“你们就拉倒吧,别让她遭这罪了。”家人也就只能随她去了。

因为院子里的邻居都是沈音各专业的老师,所以每天都能听到各种乐器的声音。小时候的陈晓光特别喜欢挨家跑着串门,跑到谁家去,就跟谁玩点儿谁家的乐器。也许是听了太多的西洋乐没有了新鲜感,她倒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族器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是跑到这家扒拉扒拉古琴、古筝,就是跑到那家去捅咕个竹笛、二胡:“爷爷家一开始是住在沈音三角楼的一楼,出了楼门洞右手看到的第一家就是顾泽长先生家。期间有一段时间搬到了附中后面的新楼二楼去,又与一楼的赵越超先生家做了邻居,他家在我们家楼下,我经常看到先生穿着背心在楼下和人下棋。”

当陈晓光第一次在赵越超先生家听到竹笛的声音时,就觉得“真是太好听了!”由于竹笛价钱便宜,又便于携带,方便自己到外边去“显摆”。所以陈晓光就天天跑到赵越超先生家去,家里人不支持她,她便偷着去:“结果是西洋乐没弄出来,倒把民乐给玩出来了,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儿。”陈晓光说。

现在回想一下,身边很多人对她都是不理解的:“多少人想跟着爷爷学钢琴,都没那个条件,甚至连句话都搭不上。而我放着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去学,不知道珍惜。有时候看看人家钢琴弹得那么好,我也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点小遗憾的。”

但是被问及“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竹笛么?”陈晓光很坚定地回答:“现在再让我重新选的话,我还是会首选竹笛的。”

做像赵越超先生那样的人

赵越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笛箫演奏家、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竹笛教授。赵老师性格直爽,刚正不阿,是出了名的倔脾气。可奇怪的是,晓光却成天往他家里跑,爷俩一起鼓捣那些笛子、箫,不亦乐乎。家人知道后,都感到很意外:“他脾气那么倔,你怎么就能跟他学了?”

但在陈晓光眼里,赵先生是一个特别热心、特别有担当的人。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周围的朋友、同事,谁有困难,赵先生都会第一时间去帮一把。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先生微薄有限的工资,几乎都用来资助困难学生和时不时地给学生们改善生活了。

在教学上,赵先生是极其严苛的:“如果他认为学生演奏时乐曲处理的感觉不对了、音准不好了,或者他让练习500遍你没练够数,他就真跟你没完!” 这让本以为吹竹笛特别简单的陈晓光发现,吹竹笛一点也不比学钢琴轻松。

赵先生一有条件和机会,还会带着他的学生们参加各种全国性的研讨会、观摩会、音乐会和各种类型的比赛,甚至亲自带着学生去各个名家处拜师学艺。陈晓光就是在赵先生的带领下,先后跟随陆春龄、孔建华、宁宝生等先生们学习过技艺。

受教于赵越超先生

赵先生还亲自带着陈晓光,多次跑到铜岭桥去学习制作笛箫。“先生说,不管是演奏家也好,专业教师也好,你的知识必须得是全面的。他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一首乐曲的同时,必须得对乐曲的作者、写作背景、演奏风格有详细的了解。并且要了解乐曲的音乐素材的来源及当地的文化特征和历史人文……如果想吹好一首曲子,必须了解跟这首曲子相关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否则是做不出来所需要的音色和技巧的。”

受赵越超先生的影响,陈晓光在自己的教学上、为人师表上,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赵越超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非常崇拜他。没有先生的引导,我肯定不会从事现在的职业,走上人民教师这条道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他来,我心里都是暖暖的。”陈晓光说:“我觉得我就应该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对专业、对知识要严谨;对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何时都要秉持着学习的态度,做一个身上有光的人。”

“沈水清音”音乐会剧照

教师职业让我无悔

陈晓光现为沈阳音乐学院的一名竹笛教师,同时也在社会上用公益授课的方式普及笛箫文化,是学生口中亲切的“晓光老师”。

因为深受恩师赵越超先生的影响,陈晓光对学生不论在教学上还是生活上都是秉承师道:

“从专业上,我要求他们要做到扎实、严谨,除了课本里要学的、学校教学大纲里要求的,想要做我的学生,不能只会吹笛子。作为一个学习中国传统乐器的学生,必须得注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多看书,才能使眼界拓宽,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修养。”另外,更重要是人品,要从思想上引导孩子们一定要正直、有心胸,有爱心,做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但有时候,陈晓光也会有做老师做的“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

“以前我把教学生这件事想得很简单、很直接,觉得只要尽心尽力,不要让学生走那么多弯路就行了。但是,当我真正在这个位置上面对孩子们的各种问题时,我真的是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太力不从心了。”

有的家庭为了能供孩子念书,卖房子卖地,让孩子带着梦想上了音乐学院,以为到了这里就可以改变命运,但进来之后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还有的孩子是在学校里刚念了一半,家里就突遭变故,“每当我看到他们眼中那种无助、惊恐,那种害怕无法再继续念书的眼神,我都倍感无力和愧疚。”“孩子们渴望的神情活生生地就搁在我的眼前,以至于我在梦中常常会惊醒。”每当提起这些情况,陈晓光都会掩饰不住她的难过与无助。

为了帮助这些经济困难又满心渴望学习的学生,陈晓光倾尽所有,尽其所能地去为他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甚至还有个家境困难的学生在考学前,长期吃住在陈晓光家里,直到考上大学。陈晓光也会把学生推荐到校外找培训中心去做兼职,为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

有的学生,从附中开始就跟随陈晓光,一直到大学毕业;还有一些业余学习的学生甚至跟随她十几年,感情深厚到早已不只是“师生”那么简单。

“就像当年我们管赵越超先生叫‘老爸’那样,我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管我叫‘老妈’。”陈晓光说,能像赵先生那样,用有限的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自身的光和热去温暖那些孩子们。等他们长大了,有能力了,也同样去帮助和温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是需要延续的。这就是她为什么选择了做老师的原因。

“只要本本分分地教书育人,给我身边的人以帮助,引导、影响我身边的人,踏踏实实做我力所能及的事儿,我的人生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热心公益,帮爱好者圆梦

早在1999年,陈晓光就与赵越超先生共同创建组织了国内第一支笛箫乐团,还有笛箫俱乐部、笛箫社,创办成立辽宁省笛箫研究会等等,把喜爱笛箫,且有一定演奏能力的社会、民间的中老年朋友吸纳进笛箫乐团,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排练,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陆春龄先生和孔建华先生还专门给题了字以示祝贺。这期间又成立了笛箫联谊会,团结了广大笛箫爱好者和从业的师生们,还有从事笛箫制作的老师们。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多,笛箫联谊会扩大为辽宁省笛箫协会,在2002年笛箫研究会正式更名为“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笛箫专业委员会”。2004-2005年笛箫乐团正式归入沈阳音乐学院社教中心,定名为沈阳音乐学院社教中心笛箫乐团。

从笛箫乐团建立的那一天起,陈晓光的公益之路也随之开启,作为沈阳千百万惠民工程的志愿者,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承和教授工作。

由于是邻居的关系,陈晓光从小时候就开始跟着古琴艺术家、川派古琴第五代传承人顾泽长先生学习弹奏古琴了。现在也担任着辽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的职务。

古琴的热潮这些年一直在持续升温,社会上也应势而生了很多古琴培训班,但大部分学费都价格不菲。这让一部分仅靠有限的工资收入,生活并不宽裕的业余古琴爱好者们望而却步,望琴兴叹。

古琴公益课

“古琴其实是一件很朴实的乐器,它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本应该与世无争,但现在社会上的这些现象,让古琴进入一个怪圈儿,因为古琴的‘热’、古琴的‘火”’,反而让古琴越来越远离人群,变成一种让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东西了!”

为了能够普及传播古琴文化,陈晓光跟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川派古琴第六代传承人顾永祥先生一起成立了公益性质的古琴研究会。

“只要你想学,随时就可以来学习。”陈晓光介绍说。他们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向社会,义务为想学习和了解古琴文化的人讲解古琴的历史、文化、弹奏方法等。还经常组织业余的学员们去演出、实践,帮助他们圆一个古琴梦。

“我的古琴老师顾泽长先生曾跟我说过:不要给自己弄得那么累,怎么轻松怎么来。做好你自己就行,不要太过刻意地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的目标。你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能学会多少就学多少,能影响别人多少就影响别人多少,你尽力就好。所以,我在普及古琴这方面也是遵照老师交待的方式——到我这儿来学琴的人,都不需要有心理压力。只要你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把在我这学到的有关古琴方面的文化给其他古琴同学讲明白了,能把你所掌握的古琴方面的所学尽可量多地传播出去就非常很好了。”

追求自然而然的本我

这么多年来,陈晓光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公益事业上,除了在社会上普及、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业,还连续十几年资助着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的孩子们,关爱汶川学子及农民工子弟。朋友们对她花光积蓄,借钱也要资助贫困地区孩子们念书的行为十分不解,她却说:“我钱紧点那是一时的,花光了我还可以再挣,可是孩子们读书却是耽误不起的。”

学校里的学生都称陈晓光为“晓光老师”,社会上的学生们则称呼她为“思羽老师”。在不同的环境里用不同的名字,也相当于换一个身份,这样可以少去身份之间的“牵扯”。陈晓光说:“我是社会的一份子,就是很单纯地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我来不了,力所能及的、简单的事情我还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心吧。”

“我觉得,人还是应该本真一点儿,不用太刻意地去修饰。我喜欢那种自然而然的本我,心不会那么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怕很多事会来不及做。我也不想让自己进入到过多的社会喧嚣中去,希望能够多腾出些时间,去做自己想做并且有能力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竹笛古琴钢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My Mother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我的坚守
寻访千年古琴
竹笛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