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桑与梓 必恭敬之
——民族音乐家张晓峰的“新江南丝竹”

2022-12-27文/高

乐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丝竹太仓民乐

文/高 沛

张晓峰,民族音乐家、著名作曲家,扬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江苏太仓人,1931年生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浏河。自小受到江南丝竹的熏陶,十五岁时,即参加当地清音班活动,演奏江南丝竹;1948年,进入上海从事戏曲音乐工作。1955年,考入上海歌剧院任扬琴演奏员;1961年自编、自演的杨琴曲《边寨之歌》引起轰动;1962年又创作了扬琴曲《山茶花》和《欢乐的草原》,被行家誉为“扬琴三宝”。70年代起,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民族器乐曲的创作,谱写了一系列光彩夺目并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如《山村来了售货员》(唢呐)、《琵琶行》(琵琶)、《新婚别》(二胡)、《梁山随想》(唢呐)、《窦娥冤》(古筝)等,被誉为“音乐中的唐诗”;1988年起,相继在香港、上海、新加坡、北京和南京等地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均获成功,媒体称之为“真正的中国民族之音”和“艺术上的常青树”!

他让江南丝竹成为太仓的名片

张晓峰共创作了三百多首器乐、声乐作品,先后录制二十多张个人专辑CD、VCD和DVD。其作品构思新颖,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生动感人。其中《山村来了售货员》《琵琶行》《新婚别》等乐曲,长期以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在亿万学生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81年,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中、日联合摄制组慕名而来,拍摄了张晓峰的艺术生活纪录片。1996年,太仓、上海等电视台又摄制了张晓峰的艺术纪录片《一个农民的儿子》和《灵魂里飞出的旋律》及《音乐人生》等,并相继在国内外播放,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勤奋拼搏的工作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定居太仓后,张晓峰又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当地音乐普及和培育新人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他整理编配的《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和《江南丝竹新曲八首》出版了CD和总谱,其中《六花六节》一曲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2004年太仓江南丝竹进京展演,广获好评。由此,江南丝竹成为太仓的一张金名片。

才情横溢不断推出民乐作品

出生在江苏太仓的著名音乐家张晓峰,对“江南丝竹”有着特殊而深沉的感情。从小就在江南丝竹的“耳鬓厮磨”中逐渐长大,这是乡音也更是难以割舍的乡愁。仿佛就是那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丝弦之音,成为烙印在他作品中的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文化基因,总在他的创作之中,挥之不去。可以说,张晓峰是一位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保护江苏太仓“江南丝竹”的传承者,他对太仓“江南丝竹”的保护、挖掘和创作,为江南丝竹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1998年至2002年,他以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创作了反映以中国历史上四位女性不同命运为题材的二胡协奏曲《丽歌行》《杨贵妃》《西施情》和《六月雪》,并在新加坡举办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大获成功,其实况录像由海外和国内相继出版发行。主要著作有:《扬琴曲集》《扬琴演奏基础》《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寻宝记》《音乐人生》《岁月悠悠话宫商》等。

2004年8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为了表彰张晓峰对民族音乐做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香港和上海亦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用诗人情怀打造动人作品

太仓江南丝竹有两大特色:一是昆腔较浓,声韵飘逸。听起来珠圆玉润、悠扬多姿,二是质朴爽朗、乡土淳厚。听来连绵回绕,气韵流畅。在他的太仓丝竹系列作品中,他以诗人般的情怀,敏锐地捕捉江南的清秀清新、雅秀细腻的诗意,在优美的旋律中不断流淌。细品他的《太仓江南十大曲》,是典型的吴文化圈,小桥流水,细雨缱绻,吴侬软语,所打造的审美心理与艺术特征,都离不开清秀、静雅、空灵的审美范畴。他将乐器应有的文意古韵,用民乐最含蓄内在的乐风,层层叠叠铺展开来,在音乐发展手法上,他灵活运用主题材料的承递式发展手法,使旋律变化多样,层出不穷,完整统一。凸显出中国民乐长于意境展现的特点,他在乐曲中常以“写意”手法展开,抓住了听众审美情感的发展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笔触深入到中国民乐的根部——江南地区的民歌与戏曲。由此,他的《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鲜明地表达了张晓峰的作品,回到了民间,回到了返朴归真的意境。

融江南古韵 谱丝竹新曲

1994年,张晓峰在上海歌剧院退休后,回到他江苏太仓的家乡。他采集养分荡涤心灵,先后写出了《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太仓江南丝竹新曲八首》、在这十八首乐曲中,他全部使用了太仓本地素材,如太仓双凤民歌、小调、昆曲等典型语汇为基调,来加工、提炼、创编,他用江南的文意古韵和悠扬委婉、沉稳含蓄的曲风,层层叠叠铺展开来,高洁清秀,引人入胜,得到了太仓人民的赞赏和专家们的肯定。

在《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中笔者十分欣赏他根据当地昆曲创作的《昆韵》一曲,来彰显昆曲之美。昆曲堪称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它集中体现了戏曲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艺术成就,而其中的昆曲音乐含金量极高。乐曲中他没有因为昆曲的曲高和寡而将其稀释化,而是以二胡、笛子等丝竹乐器来揭示昆曲深蕴的价值。《昆韵》虽然只是一个器乐作品,但已脱离了戏曲程式化的写法,进入到发挥民族乐器技能的写作方法,使江南丝竹音乐从可唱可奏的旋律结构,提升为一种民乐合奏的表演水平,但它又没有脱离江南丝竹音乐的传统手法。

再如《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中的《槐花》《节节高》《六花六节》等,都是对大自然的讴歌,对生活的赞颂,对美和爱的咏叹,唤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乡土、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这些乐曲他采取江南民歌那种行云流水般的写法,环环相扣,连绵展开的写法,以形成曲调变化和不同节奏来塑造乐曲形象,表达思想情感,使自然景物的动态和作曲家心灵的超逸,达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大音稀声的静穆之美,这既是田园的诗化,也是心灵的物化。它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是人对自然的亲近和融洽,特别是对自然生命力的诗意描述,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对自然的欣赏、倾慕和向往。总之,这些乐曲既贴近生活的真实又具有地域的特征,表现了江南地区民族属性和地域风格。

参透江南丝竹艺术奥秘

张晓峰是颇有灵气和才气的作曲家,他深谙旋律是乐曲的灵魂,民乐更是这样。因此他写每首曲子,都在曲调上下足了功夫。他那丰富的旋律语汇,是江南民间音乐的滋养使他积累了多种音乐素材,伴随着岁月的延伸,已经沉淀为他人生的情感印记,进而溶化为他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他的另一成功原因,是他在江南丝竹的创作中,常常运用歌腔式的主题写法,比之用动机式的主题写法,更为适合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因为音乐歌唱性的特点,作为一种音乐审美观念,一直影响着器乐的演奏。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线启灵明,往来自神通”。他参透了江南丝竹的个中秘密,灵机如江河之水,滔滔而来,他在乐曲创作中,功夫即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他写的新江南丝竹作品是多元的,有些虚实相生,有些情景交融,连绵不断;既有精描细铺,委婉曲尽的客观描绘,又有银河落地,山泉潺湲的主观情怀。他深入挖掘中国民乐作品长于意境展现的特点,在他的乐曲中常以“写意”手法展开,并能抓住听众的审美情感的发展脉路。从而他的作品使人获得一种亲切而新鲜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他是那样地善于铸诗情于言外,促美景于瞬间。

创新是江南丝竹发展的要求

张晓峰和本文作者(右)

张晓峰先生对江南丝竹的贡献,就在于他将江南丝竹的传统和现代内涵传承弘扬起来,而且始终思考和探索江南丝竹的时代创新,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境界的升华。因此,他写的江南丝竹音乐既有时代感,又有对民族审美传统的恪守。这是其一。其二是他将江南丝竹置于现代语境下审视切入,使江南丝竹文化资源与现代人文理念有效地整合融汇,进而在传统元素与现代意味中寻找到最自然的融合方式,创作出江南丝竹的新经典。这意味着他并不仅仅是从曲调上体现了对前辈的继承与深化,而是从当代艺术角度怎样拓宽对江南丝竹这一命题的理解,并使之呈现多元丰富的艺术样态。总之,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江南丝竹自身发展的要求。他创作出的新江南丝竹,已走出了程式的继承,走出了对江南山川自然心态摹写的境地。可以说,江南给了他最好的艺术启蒙,也给了他艺术丰收的硕果。

后记

目前,太仓浏河镇建立了“张晓峰艺术馆”,展示张晓峰的生平和音乐作品,并为其塑了一尊铜像,这是太仓市人民政府为表彰张晓峰先生对民族音乐的卓越贡献而做出的举措。我们从艺术馆的内容上看,张晓峰先生注定终生会纠缠着如缕的江南丝竹情调。同时也就注定了他的新江南丝竹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先后曾两次去太仓拜访张晓峰先生。每当走进“张晓峰艺术馆”,不禁想起两句名言:“维桑与梓,必恭敬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是人一生最浓烈的情感之所寄,也是一种志高的道德律令。一个人无论怎样叱咤风云,功勋卓著,只有故乡才是他人生价值的最后验收者。

猜你喜欢

丝竹太仓民乐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紫丝竹断弦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