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大单元课外阅读读本的编写实践

2022-12-27黄秀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读本古诗文课外

黄秀珍

(福鼎第六中学,福建 宁德 355200)

课外阅读是统编教材三位一体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缺失了这部分的阅读,语文学习天地将黯然失色,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少了重要的助力。但在课外自觉自主阅读古诗文的学生较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也稍显不足。古诗文虽然比较短小,但语言表达的形式与现代汉语不同,许多文章内容也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有些文字艰深难懂,学生兴趣不高,古诗文课外迁移阅读难度较大。

笔者尝试根据SOLO 分类理论思维层次,进行大概念大单元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的编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支架和可行的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古诗文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古代文化世界,从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一、基于大概念核心思想,以单元形式组元阅读读本

笔者在编辑大概念大单元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时,根据教材的“1”,从多个角度去寻找合适的课外读本“X”。这个“X”可以不同单元形式组元。

一是同主题单元组元。笔者将读本分为“古诗词”“文言文”两个部分,文言文部分设立“为人处世”“奇闻轶事”“山川风物”“品格思辨”“治国谏言”“人物传奇”等主题单元,古诗文设立“田园四时”“友人相思”“羁旅思乡”“感遇怀古”“念家悲己”“理想爱国”等主题单元。这些主题与统编版教材单元主题有一定的共性和相似性。美国认识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大脑中原来具有的认知水平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具有相似性,就有可能发生同化。[2]同话题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调动课堂学过的相关主题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情感共鸣等,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的概括性知识”迁移理解课外同质的文章,从而实现从一篇文章的学习拓展到一类文的学习。这使得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大脑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

二是同作家作品单元组元。语文教师在教学教材中的古诗文时,经常会进行背景知识的简介。学生会对相关作品的内容、风格以及作者所处的朝代、人生际遇、思想情怀、语言风格等有一定了解,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由课内至课外迁移阅读同作家或同作品其他名篇,会产生“亲近感”,从而更容易进入文本,获得理解和体悟。七年级学生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咏雪》两篇小短文后,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本中《陈元方候袁公》《小者最胜》等篇目(这些篇目同样选自《世说新语》)。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充分了解这部笔记体小说的内容和特点,他们能将大脑中储备的知识较为容易地迁移理解同一作品的其他选文,在欣赏古人聪明睿智的同时,获得为人处世方面的启迪。

三是同题材或同体裁作品组元。文言文“山川风物”单元,选择收录《钴鉧潭记》《游沙湖》等写景小品文,学生在比较品读的同时,学习描山绘水记游散文的特点。古诗词“感遇怀古”单元收录的几首古诗大多为律诗,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五首唐代律诗后,就可将课内所学的律诗知识迁移理解更多课外的律诗,鼓励学生在诵读品析中更深入探究律诗的特点。

此外,根据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点,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还可进行更加多元的单元组元。

“大概念”是跨学科或学科的“核心的概括性知识”,是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跨越时间、文化、情境等进行迁移理解的。[1]初中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根据多角度多主题方式进行大单元组元,重在拓宽学生对同一主题不同文体或同一文体不同主题的共性知识的聚类学习,最大范围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语言材料,知晓文本的多义性、学习的可选择性、理解的可迁移性,在阅读中极大地强化在同类事物中寻找差异、在异类事物中寻找共性的思维能力。[2]

二、基于SOLO 分类理论,关注大单元组元的序列性

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在进行大单元组元过程中,要关注单元编排的序列性。笔者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初中三年语文课程的单元主题设置,按年级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本。笔者以表格形式展示编排思路(如表1)。

表1

七年级学生推荐阅读“为人处世”“奇闻轶事”“田园四时”“友人相思”等单元,“为人处世”单元《世说新语》中的选文,有的谈儿童生活,有的谈交友、待人处事等的故事,这些故事比较接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奇闻轶事”单元中《孟子欲休妻》《列子拒粮》等篇目,生动精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既有趣味,又给予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根据SOLO 分类理论,初中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关联结构层次,归纳概括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强。[1]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关联结构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这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考虑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以上两个单元所选阅读材料都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所选的话题也与七年级文言文相似,大多是表现古人为人处世、学习生活、人物风采等。

“山川风物”“品格思辨”“羁旅思乡”“感遇怀古”等单元推荐给八年级学生阅读,八年级语文课程单元设置有写景游记、人物传记、说明文等,文章结构逐渐复杂,文体以及表达方式也比之前多样,学生阅读积累较丰富,阅读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阶段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关联结构思维趋于稳固,可引导他们拓展阅读古代写景的名篇,领略自然美景,陶冶性情。阅读古代人物传记,感受古代人物的品德修养、人生志趣以及人格魅力。

“治国谏言”“人物传奇”“念家悲己”“理想爱国”等单元比较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经过前面两年的积累,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方法和经验,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他们的思维已经处于关联结构的较高层次,这时期的思辨性逐渐增强,可推荐他们阅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优秀史传散文名篇,也可引导其阅读有一定说理、哲理性较强的文章,有助于提升阅读品味,促进思维发展。

三、基于文化熏陶理念,科学选择阅读文本

现行统编本教学文本的选择注重文采与内容并美,注重经典性。典范性作品经得起时间淘洗,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最珍贵的文化瑰宝。笔者在组元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时,尤其重视文本在教育和审美方面对学生思想和心灵的濡染作用。

首先,富含哲理智慧、闪耀思想光芒、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古代经典篇章是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的首选文本。《世说新语》中名士的言行轶事;史传文学中重臣谋士的文韬武略;《聊斋志异》中花妖狐媚的人性光芒;唐诗宋词的言简意深、家国情怀……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初中学生是正在发展着的主体,他们的心智和思想情感还未成熟。教师应设法引领学生在经典中浸润自我,让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曾光耀过人类思想的文字如洪流源源不断进驻学生心灵。学生学习并吸收古圣先哲身上的精神养料,慢慢形塑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逐渐锻造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美好人格。

其次,文笔灵动、结构精巧、富有审美性的经典作品也是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的主流。学生通过大量诵读记忆,陶醉于《诗三百》的“思无邪”;徜徉于三苏父子千古文章的汪洋恣肆;瞻仰史传文学精彩生动、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也可与青莲居士一起仰天大笑,乘风破浪直济沧海……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借助经典奔赴传统文化殿堂,与清风明月对弈,得鸿儒秉烛夜谈,承先哲倾囊相授。感悟人生智慧,滋养优雅情怀,蓄养书生气质。

再次,兼顾统编教材六册课本中有出现过的不同题材体裁、不同作家流派、不同写作风格的古诗文,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片段,把它们分别安排进不同的阅读单元中。课外阅读虽是很个性的行为,但教师们要尽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中华大地地大物博,自然风貌、生活习俗、文化流派各个不同、异彩纷呈。[3]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登高博见贯通古今,年少的心在长期浸润中沉淀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

四、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理设立阅读支架

初中学生对古诗文涉猎不多,对古代语言词汇陌生,对语言表达习惯的生疏成为学生古诗文阅读障碍的直接原因。学生阅读一篇没有接触过的古诗文的时候,基本都要建立由浅层阅读文字到深层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一过程。大概念大单元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主要是供学生课外独立自主阅读使用的,笔者在编排时设置适合的阅读辅助手段,搭建阅读支架,减少学生阅读障碍。

首先,在每个单元前面设置“单元导读”或“编者按”。简介该单元阅读主题、文本文体、诗歌类别或流派。启发学生感受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古诗文在创作思路和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学生根据单元导读,调动大脑中原先与之相关的主题内容或文体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便于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其次,每篇古诗文后面都设置“注释”和“参考译文”,便于学生查阅。“注释”中主要标明作者简介,古代地名、官名、人名身份,相应年级教材中还未出现的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等。在选择参考译文时,精心比对各种资料,尽量选择直译的方式,能体现“增、删、调、补、留”五步翻译法的译文。既便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又可以成为翻译的范例,供学生学习。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借助注释自行通读,可参阅译文印证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自信;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把注释和译文当“登山拐杖”,学生借助它们消除阅读障碍,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

再次,排版时在文本旁边适当留白,方便学生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在思索、批注、讨论中螺旋式循环阅读交流,含英咀华,深入领悟文本精神内涵,提升阅读感悟。设置旁白批注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搭建支架,引领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合作探究。版面设计尽量美观大方,字体间距大小适中,每个“单元导读”配置适量精美插图,让阅读感受更加舒适。

支架式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可通过各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搭建位于新旧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学习支架。学生借助学习支架自主学习,顺利到达更高层次的新的发展区。[4]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灵活自主地应用各种阅读辅助支架。帮助自己在“现有发展区”基础上,跳到“临近发展区”,并在反复诵读、译读、理解、交流基础上,读顺读通文本,形成新的更高层级的“现有发展区”,增强古诗文阅读能力。支架式自主阅读充分体现大单元教学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者。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语文阅读的规律,结合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以及兴趣的不同,语文教师们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的组元方式,并且各种方式可以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古诗文课外阅读文本的探索,犹如迎着山路、竹杖芒鞋踏步而行,有奋力攀登之苦,也时有云遮雾绕之迷惑,但我们需坚定探索的信念,让古诗文课外阅读读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裹挟雄浑的精神能量滋润学生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现代社会必需的关键能力、高尚品格与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读本古诗文课外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小满课外班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