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研习教学研究
——以《赤壁赋》及《登泰山记》组合阅读教学为例
2022-12-27曾丽莉
曾丽莉
(福州城门中学,福建 福州 3500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是指导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统编本教材依据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要求,设计任务群学习的模式,构建全套教材的框架体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单元的核心任务,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落实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1]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课程内容中零碎、不系统的学习模式,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我国山川景物、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壮丽的自然景观、文人们卓越的才华,为后辈留下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的教学的主要内容。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三峡》《记承天诗夜游》《答谢中书书》《登泰山记》《赤壁赋》《石钟山记》《兰亭集序》等。笔者将这些山水游记散文整理后组成专题,即“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研习”专题。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散文名篇。以泰山及赤壁这两个文化意象作为切入点,研习《赤壁赋》与《登泰山记》,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细读写景的句子,领悟作者的哲理情思
中国山水游记散文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作者在介绍历史、地理、文化知识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抒发个人的感受情思,如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借山水发表议论,具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又富含哲理,给人以启迪。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都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审美趣味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学生研习《赤壁赋》及《登泰山记》的时候首要任务是找出写景段落,深入领悟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把握写景抒情议论的关系。
单篇教学的弊病在于教学缺乏整体性,忽略了两篇课文内部之间的暗合关联,导致两篇课文之间缺乏联系,使得山水游记散文的教学隔膜化、无序化、碎片化。[2]笔者先按照过去的以单篇教学的方式,分别教学完这两篇课文,可是学生学完仍然存在这两个困惑:1.《赤壁赋》中苏轼为何由乐转悲?又为何由悲转喜?作者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何能够说服自己?2.《登泰山记》全文主要是记述登山流程,描绘景物和时令特征,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两篇文章产生的核心问题:两篇文章都有借景抒情的手法,写景的意趣有何不同?
带着这两个问题设计学习任务一:寄情山水:月色赤壁,登山临雪,各具意趣。
[学习活动(一)]诵读《赤壁赋》,探究苏轼心情的变化,完成以下表格。
提示:文中关于“江月”的三个场景的转换带动着作者情绪的变化,不同的江月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学习活动(二)]诵读《登泰山记》,体会姚鼐的情感和意趣,完成以下表格。
问题:姚鼐描写泰山景象,叙述登山过程,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或情趣?
含蓄蕴藉的山水游记散文是要作为定篇来教,定篇的任务是“熟知经典,透彻领悟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素养”。[3]以任务为驱动,可以解决在逐句串讲过程中,将文章割裂开,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入的问题。两篇山水游记散文,必须深入细读作者文中的景物,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
《赤壁赋》作者的情感从乐到悲,再由悲转喜:作者因美景生而乐,但又由乐转悲。苏轼的悲从悲凉的歌声中来,从催人泪下的箫声中来,歌词伤感,触动苏轼怀才不遇、遭遇贬谪之怨。历史之江月的“悲”有多层含义:功业未成之叹,曹操有丰功伟业而苏轼却闲散平淡;生命短暂之悲,人生短暂而自然万物却永恒;生命有限而自然无穷。苏轼的这三层“悲情”是层层加深的。苏轼的悲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功业未成;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个人渺小,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落差。要把苏轼这些情感读准读透离不开找出文中的写景语句,进行细致解读。
《登泰山记》文章第二段,写了作者乘风驭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泰安。虽然风高雪猛,但无旅途辛劳,反而是兴致淋漓、潇洒轻松。除夕之夜不与家人团聚,却与朋友顶风冒雪去泰山之巅,去收获登山的惊喜,在泰山极顶静候日出。第三段泰山绝顶经历风雪的日出,包含作者对人生不断攀登,以历绝美的感悟。
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借山水写自己,将深沉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并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旷达。姚鼐的《登泰山记》则是以自己写山水,作者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感悟包含在字里行间,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自足。两位作者都在经历人生大转折时,在山水中寄托了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所以,研习山水游记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对象及特点,领悟作者在景物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将初中课本的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下,梳理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进行群文阅读。如:
①《醉翁亭记》:欧阳修把心灵安放在自然山水中,将__之情与___的人生之理融入____中;
②《小石潭记》:柳宗元把心灵安放在自然山水中,将__之情与___的人生之理融入_____中。
二、点评领略文章的语言艺术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语言美包含用词的准确到位、句式的整散相间及长短错落、修辞手法的丰富、音韵的朗朗上口。欣赏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除了一遍遍诵读,一遍遍欣赏,还要注意含英咀华,细细品味语言美。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文体及语言上差异很大。所以笔者设计学习任务二:语言艺术,点评领略。设计如下问题:
《赤壁赋》是赋体散文,韵白结合,骈散迭出错落有致,极富声韵之美。《登泰山记》文字精练雅洁。请同学们从两篇中各选精要传文字加以品评。
《赤壁赋》例如“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把洞箫声写得具体可感。“慕”“诉”“缕”押“u”的韵;“袅”“蛟”押“ao”的韵。
全文具有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语言有“纯净出尘的美感”,富有声韵,全文大多押韵,而且换韵较快,作者的感情就随换韵起伏变化;文章的语言具有散文的笔调,偶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及声律等方面的束缚,这就使本文特别适合诵读。
《登泰山记》语言简洁、流畅、精准。学生初读课文只知道简洁流畅,却不知道“精准”。例如,“苍山负雪”,“负”拟人手法,青山背负着雪,写出“苍山”的生命力,人性化,化“静态”为“动态”,新颖传神,境界全出;“明烛天南”准确写出积雪的光彩。全程“四十五里”,石级“七千有余”,表现泰山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难险。写泰山冬季的景色仅四句话,51 个字,准确写出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
三、辨别文体,再度深入细读文本
山水游记始于秦代历经汉朝,晋代发展了山水游记。唐宋元时期是山水游记散文完全成熟时期,作家众多,各种题材的游记散文如群星灿烂、百花争艳,尤其为明清山水游记散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的山水游记散文借山水景物进行议论说理,扩大了山水游记的内容。宋代山水游记作者作品数量均有所增加,游记的体裁也更加多样化:有书信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题记体、日记体等。清代山水游记散文继续兴盛,作家游踪广布,著作迭起,体裁皆备。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鉴赏时要结合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轨迹,注意各时期各种体裁的游记散文,学习游记散文的体裁。在教学中,师生可以通过辨别文体再度深入细读,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据此笔者特地设计:
[学习任务三]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1.《赤壁赋》:主客问答,儒道对话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文中苏子与客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是儒道的对话。笔者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完成:
苏轼的黄州之怨,是因为内心无法实现儒家济世之志的痛苦,在山水哲思中得到自我救赎,这是道家游世之心在苏轼身上的体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互相依存又互为补充,所以苏轼会用自己的左手去温暖右手,能达观地看待人生。古代文人,在仕途受到挫折后寄情于山水,都是儒道互补的思想体现,如李白、柳宗元等,苏轼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典型充分。
2.《登泰山记》是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学问和考据”的特色,本文“义理、考据、辞章”综合运用,请找出文中能体现“学者游记”特点的文字,并说明其作用。
全文不足500 字,却多处引经据典,如,“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就是学者散文恰到好处的“考证”,体现学者散文丰赡博雅的特点。
文中写到的文物古迹、覆盖冰雪的泰山,都表达作者对泰山的热爱。这是作者“义理”创作思想的体现。
“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严谨的结构、错落变换的句式,正是“词章”思想的体现。
四、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魅力在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古代的文人雅士,把山水当知己,在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中敞开自己的怀抱,让自己生活在山水中获得了圆满。研习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文化心理的形成,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设计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探讨文中的思想文化的根源。
问题1:知人论世,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问题2:审美传统,文化积淀。
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的文人众多。赤壁是古代战场,“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后人的怀古之情。这两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请学生再搜集些写泰山或赤壁的诗文,探究这些诗文背后寄托了文人对泰山和赤壁不同的情感及蕴含的文化意义。要求有兴趣的学生对中国山水文学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总之,山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给了文人抒怀的载体,而文人也给予了山水丰富的情感、哲思和艺术内涵。“登山临水,心灵的远游”,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想,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研习,可以从思想内容的研读,语言特点、文体特点的把握,知人论世、探寻文化源头等方面入手,以任务为驱动,通过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的方式全面关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