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2022-12-27查春华余安琪龚大江张夏榕

关键词:蓝绿空间发展

查春华, 余安琪, 龚大江, 张夏榕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0 前 言

蓝绿空间泛指由江、河、湖、海、池塘、溪流等蓝色元素(水体),以及由树林、山丘、绿地等绿色元素(植被)为主,以不同形式组合而成的生态空间环境.城市蓝绿空间大多以半自然、半人工的形式打造.河湖滨水空间、公园绿地等是城市居民熟识的蓝绿空间[1-5].不同领域的研究证实了改善城市健身休闲空间对人的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及蓝绿空间暴露对健康形成的积极影响[5-1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生活的质量,对城市宜居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蓝绿空间环境中开展健身休闲活动的需求与意愿上也逐渐增强.然而,从宏观上看,浙江城市健身休闲空间的发展与蓝绿空间建设及城镇化步伐协同性不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决策缺乏沟通,管理领域的割裂形成了蓝绿空间综合治理的困境;从中观层面看,一些城市蓝绿空间规划建设存在系统性因素考虑不到位,发展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等情况;从微观层面看,蓝绿空间中的健身休闲功能人性化设计不足,项目缺乏多样性,大多还存在功能空间联系不紧密,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设计侧重景观效果而轻视实用功能等问题.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当前,浙江“五水共治”“两美”浙江和“美丽河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蓝绿空间环境也明显改善,这为健身休闲空间融入蓝绿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12].依托城市蓝绿空间资源优势,适度将健身休闲产业引入蓝绿生态空间环境,不仅有利于挤出低端、高强度开发、污染型项目,同时能缓解城市居民健身休闲空间的供需矛盾,还能促进生态保护意识的共鸣与传播,是拓展城市健身休闲空间、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有益探索.

1 浙江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浙江省境内水系发达,水域分布广泛(见表1[13]),许多城市自古依水而建.不同城市的水域资源特点不同,蓝色空间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所差异.有研究显示,环境污染与居民健身休闲行为之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1],水质恶化甚至直接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的感官体验,降低其改善身心健康的效果.从浙江省主要水系干流水质变化总体来看(见图1),2014年以来呈向好趋势,但部分流域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表1 浙江省各市水域面积统计表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色空间的主体,近十年来,浙江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长(见图2),同时,全省不断加大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一些已建成的绿色空间成为城市居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

图1 主要水系干流水质断面监测Ⅱ类水质以上占比逐年变化图

图2 2010—2019年浙江省主要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比较

从长三角区域来看,浙江省体育场地个数与面积在城乡均衡水平上相对较高,但分布于居住小区/街道、广场、公园、滨水区的比例却较低.部分城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与人均场地面积匹配程度存在较大反差,如杭州市与舟山市.湖州的体育场地供给较为充裕,金华与丽水的匹配度较好,具体见图3和表2.从公园绿地与体育场地面积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长速度大于体育场地增长速度,这也为健身休闲设施进公园绿地提供了潜在空间.

2 浙江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1 以现实基础和发展格局为依据明确发展定位

从宏观层面上考虑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的融合发展,需权衡全省不同城市现实基础和发展格局,确立城市健身休闲空间的发展定位.影响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环境发展的因素存在形式多样,是涵盖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交互作用而决定的,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有形和无形资源、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14].不同城市各生态系统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进程上都存在差异,城市蓝绿空间中健身休闲活动空间的发展,应根据城市建设水平与综合发展评估,确立其发展规模、质量及着力方向.

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1,14-16]、并结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考量指标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系统关联性和数据可获得性、有效性等条件,将影响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密切联系的指标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通过采集浙江省11个城市(设区市)近十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耦合原理,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见表4)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特征进行评估分析.

图3 2019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人均场地面积标准化值对比

表2 2019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人均场地面积的原始数据

表3 影响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发展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表4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评价数据处理主要方法与步骤

从图4可见,浙江11个城市近十年来影响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度水平普遍较高,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仅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较高的杭州市与宁波市达到中度和初级协调水平.特别是宁波市近十年来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自然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攀升,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呈上升趋势.经济子系统对耦合协调水平的作用较为明显,经济子系统滞后型城市与濒临失调的城市有较多重叠(见表5),提示经济发展水平或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针对杭州和宁波等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经济发达但自然子系统滞后的城市,应严守生态红线,增加生态用地比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投入与治理力度,提升蓝绿空间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增进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针对丽水、衢州等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城市,系统间的联系、依赖较弱,相互影响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着重发展滞后子系统的同时,应提升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发展蓝绿空间健身休闲产业,提振城市经济,推进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2.2 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宗旨优化空间布局

从中观层面上考虑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的融合发展,应以实现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利用效益最大化、兼顾公平为宗旨.重点选择那些蓝绿空间开展健身休闲空间的规划建设,优化完善整个城市的健身休闲空间布局是重要目标.

城市蓝绿空间能增设健身休闲设施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健身休闲空间的布局选址必须考虑其实际利用效益,避免服务范围的重叠或出现空白区域,尽可能地扩大服务人群的覆盖面,均衡分布,遵循公平性、可达性等原则[17].具体需考虑城市人口区域分布、规模、人口密度与结构等特征,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区划分及现有体育场馆、社区健身苑点等体育资源的分布情况,考虑城市蓝绿健身休闲空间与其他公共体育空间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对居住区发展变化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图4 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演化

表5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2010—2019年耦合评价均值比较

2.3 以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为导向提升服务功能

从微观层面考虑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的融合发展,应根据蓝绿空间整体格局,强调功能互动与空间的合理关联,注重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遵循人的行为规律.健身休闲空间布局必须与人的参与动机的激发相适宜,与健康目标成效相关联.有研究提出,“服务管理”“环境状况”等结构性制约因素对于城市居民参与健身休闲影响表现特别突出,成为明显独立的影响因子[10].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健身休闲需求,研判人的行为规律,有利于科学预测服务需求发展趋势,为提升健身休闲空间微观布局的科学性、实用性提供参考依据,重点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服务人群层次和覆盖范围的关系.相关调查显示,居民抵达体育活动场所较多采用的方式前3位依次是:步行、自备汽车、电动车/摩托车.在工作日空闲时间居民一般选择离住所较近的区域开展健身活动,步行能到达的范围为最佳,因此,紧邻居住区的小型健身休闲空间应根据居民的需要合理布局日常健身活动设施,服务人群侧重中老年、少年儿童和残障人士.人们对较远区域的活动计划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青壮年、中老年和少儿通常选择家用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活动的内容倾向综合性体育休闲活动,对服务品质与特色的要求也有所提升[17-18].考虑用地规模和环境需要,大中型城市蓝绿空间一般在城区边缘,远离居住区.

2)考虑项目需求现状与产业化发展趋势.浙江省全民健身发展状况2019年调查公报数据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健步走、跑步、骑自行车仍然位列前3位,占比分别是32.2%,19.8%和8.1%,其他依次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舞蹈、篮排足球等.在场所选择上,有60.1%的人选择在公园、广场、住宅社区、单位内和公路、街道边的空地进行体育锻炼.为顺应居民体育健身需求,健身休闲空间的运动项目设置应以便利性、适用性、大众化的项目为主.同时,也应从居民健身休闲需求的多元化、多样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出发,加强特色健身休闲项目的建设.因此,可考虑徒步、骑行、户外拓展、露营、健身操舞、武术、球类、垂钓、自然水域游泳、皮划艇、游船(艇),以及娱乐体验项目等.

3)考虑环境随季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在健身休闲空间的微观格局设计中应考虑不同季节与每日不同时段的环境变化对人们健身休闲参与的影响.春秋季气候宜人,白天较适宜户外活动,盛夏室外气温较高,仅在清晨与傍晚时段适宜户外锻炼.而冬季室外气温较低,空旷地也易形成大风等不利因素,对户外活动带来不便.从每日时段来看,选择早晨、傍晚或晚上活动者明显多于其他时段,中午和下午活动者相对较少[19].因此,在健身休闲空间布局中应针对性地弥补天气形成的劣势,考虑风向、日照、灯光、生物等因素,可以通过人工栽种树木实现遮阳、挡风,调节局部空间的温度与湿度,优化健身休闲环境.

2.4 以物质资源和人文环境为依托创新融合方式

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建成环境提供的物质资源,以及城市积淀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氛围.影响健身休闲空间嵌入城市蓝绿空间发展的因素不只局限在物理空间,健身休闲空间的构建应从实体空间到抽象空间的全方位考量.

城市蓝绿空间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分布决定了其可利用空间的基本格局.在健身休闲空间建设中,应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蓝绿空间资源,使健身休闲空间与绿地、树林、山丘、水域、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及建成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还应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将人文元素与自然、人工设施科学组合,使人的健身休闲活动、自然生态及城市文明相得益彰、协调互动,促进系统耦合效应的正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的融合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之下,应做好建设“减法”和生态“加法”,防止“伪生态”、盲目效仿或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等问题.有研究总结了欧美国家公园体系“生态+体育”融合发展的经验:借助天然场地和资源,减少后天人为建筑,严格限制多余人工设施建设,保持原真的自然生态体验[20-21].受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限制,在蓝绿空间提倡开展绿色、低碳的体育休闲活动.在场地设施建设中,尽可能采用简易性、临时性或对生态破坏程度低的固定设施.在附属服务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如禁止大型购物商场和传统餐饮业进入,引入小型智能化购物网点及绿色餐饮业等.

2.5 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谋划发展策略

满足全民健身发展需要是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作为公共服务空间的基本功能.然而,仅提供基本的场地设施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服务需求,政府投资也很难维系健身休闲空间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2],要实现浙江城市健身休闲空间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应统筹健身休闲产业与全民健身发展需要,以产业的理念引导绿色健身休闲项目的开展,实现环境共同保护,空间相互兼容,产业融合发展.健身休闲空间的产业化发展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优化体育服务供给品质,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促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有利于破解“绿色不发展,发展不绿色”的矛盾,促进蓝绿空间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城市蓝绿空间建设涉及的项目主体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为实现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融合发展目标,主管部门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构建与完善多元协作治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包括完善会商、决策制度等,并进一步促进各地各部门统一认识,实现部门联动、多规合一,增强协同治理政策制定与决策实施的有效性、针对性.

3 结 语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理念与和谐发展内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为健身休闲空间融入城市蓝绿空间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和内部动力.促进蓝绿空间生态环境与健身休闲活动空间的有机融合,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既要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还要利用蓝绿空间资源长期造福于人类,达到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举,同步推进自然生态的稳定与人类的生命健康.

猜你喜欢

蓝绿空间发展
基于能值分析的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系统蓝绿水资源利用评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女性灵动风采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本期导读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