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2-27吴艺珍
吴艺珍
(福建省漳浦县医院,福建 漳浦 363200)
脑梗死发病急、治疗难度高、致死致残率高,威胁患者安全及生命。目前西医主要以抗血栓药、扩血管药及神经保护药物为基础进行对症支持疗法,但效果不理想,且存在着诸多不良反应[1]。近年脑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对脑梗死进行有效地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医师重点研究的问题[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人们发现通过溶栓等方法可以将大量坏死组织清除并促进缺血脑组织功能恢复,从而达到预防或减轻脑水肿及降低病死率的目的。脑血管再通不但是脑梗死临床治疗的重点,也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尽早使用药物或介入方法进行溶栓治疗能够降低梗死灶范围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相关研究显示,脑梗死后3~6 h内应尽早溶栓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是早期溶栓治疗对于医师操作有较高要求,要以治疗为主,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4]。因此,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来说,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尤为重要。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本文主要从加强健康教育与指导、做好基础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要点进行讨论。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此特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00例展开研究,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细节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36~101岁,平均(70.76±12.58)岁;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9~90岁,平均(70.18±12.43)岁。经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未体现明显区别(P>0.05)。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成员一致举手表决批准实施,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在排除了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特别是肾功能衰竭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后,可以选择保守性溶栓治疗。②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在开始试验前,对其进行评估和预测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③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调查,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①肢体麻痹>Ⅲ级。②器官损伤较重。③恶性肿瘤患者。④最近抗凝治疗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按照溶栓过程进行,在溶栓前应作好用药准备,简要告诉患者及家属需要溶栓,在签了同意书之后,紧密配合医师的护理操作等。
观察组实施细节优质护理。对可能发生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的高危人群进行严密观察及监测,并做好病情评估工作。
1.2.1 静脉溶栓处理前的护理 溶栓前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溶栓目的,获得患者配合,对紧张患者进行安慰,保证溶栓顺利开展和后续护理工作的进行。接诊时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收集,了解凝血功能,便于早期溶栓,增强患者临床疗效;及时进行抗凝药物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和观察,避免或减少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与医师合作迅速采集患者病史,着重问患者最近是否有大出血的情况、严重创伤及其他不良现象,排除不宜静脉溶栓治疗者,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及心理疏导。
1.2.2 静脉溶栓过程中的护理 a.严密监测患者血压、体温、呼吸、肌力等指标且做详细的记录;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监测血压、脉搏及心率等生命体征。b.在处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措施,以减轻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c.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穿刺点出血、皮下出血、便血、口腔牙龈出血、尿路出血等,发现以上问题后,然后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及时治疗。d.对肌力及知觉水平作认真的评价,每20 min进行一次考核,掌握患者神经功能改变情况。e.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在检测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后,护士要及时给他们以正面鼓励、安慰与疏导,切实减轻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及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心律紊乱、低血压等,及时发现出血先兆,及时处理或调整用药方案。
1.2.3 静脉溶栓术后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排便、皮肤、黏膜改变情况,谨防凝血功能异常,尤其是颅内高压,呼吸深且慢、肢体活动受限,脉搏变缓,血压升高、言语不清患者,注意有无脑出血;同时对出现脑水肿者尽早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降低颅内压力。一旦发现患者有脑出血,应立即停药,及时向医师反馈,并参与配合医师的抢救工作。确保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体位不稳引起肺部感染及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出现。溶栓结束后卧床24 h,密切观察患者体征改变,适时拍背变换体位,预防坠积性肺炎或者出现应激性损伤;对于急性脑梗死或颅内血肿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进展,随时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7 d内禁止活动,7 d后可酌情活动,预防关节肌肉的僵硬和收缩。对于严重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加用脑复安或其他神经保护剂,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如果患者患有失语症,要引导他们接受语言康复训练。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家庭访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给患者供给丰富的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热量食品,以免不适当的饮食造成血管阻塞。
1.2.4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包括营养支持治疗与合理膳食,加强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内容为:a.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特点,制订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关心患者心理和病情变化等,在观察到患者有不良心理时,护理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与之交流,理解他们的焦虑问题,并主动协助他们解决。对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和护理需求,使得护士更加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杜绝患者不良情绪。同时,对家属进行适当解释和说明,让家属理解患者的心情,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此外,在患者处于紧张、焦虑和其他不良情绪时,护士应注意运用温和、和蔼可亲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以免激发患者情绪加重。脑卒中后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时,要注意及时进行治疗与恢复工作。b.对其进行合理的膳食指导及心理疏导,可有效减轻病情进展。脑梗死患者起病后,常合并不同程度吞咽困难,重病患者要放置胃管,轻病患者则以运动吞咽功能为主,可以先喝水,之后尝试流质食物,最后转变到吃普通食物的阶段。了解患者饮食习惯,给患者制定健康、合理规划饮食,吃低盐食物、低脂食物、多食含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及适量碳水化合物等。c.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急性脑血管患者由于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而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了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病情监测,随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危险信号以预防并发症,护士要留意观察患者有无误咽、哽咽和其他症状以及引导患者适当吐食。引导患者家属常为患者拍打背部,引流痰液,维护患者口腔卫生。减少各种应激源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常协助患者做全身按摩,翻身,避免压疮的发生,同时适时换床单和被套,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爽和洁净。d.针对患者实际身体状况,对患者进行有效康复护理,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指导患者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能操之过急。
1.2.5 出院时的护理 当患者痊愈出院时,再三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等。每日通知注意事项;及时电话随访或者门诊随访,了解患者康复状况。
1.3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②负性情绪:以SAS量表和SDS量表评估,得分越低越好。③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④护理满意度:以科室自行设计制作的问卷调查表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4.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n(%)]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30.45±1.08)分和(30.11±1.2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25±1.36)分和(42.15±2.01)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n(%)]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许多临床实践表明,脑梗死起病3~6 h内静脉溶栓,可有效抢救患者半暗带,并且可以活化纤维蛋白原,促进精氨酸-缬氨酸肽链的断裂,然后转变成纤溶酶原,起到溶栓作用[6-7]。因此,尽早进行及时、足量的溶栓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8]。近年来静脉溶栓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其效果已被临床医师及患者所公认。对于急性期的急性脑血管病,及时实施溶栓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9]。但因早期溶栓治疗,需临床医师在时间和操作技能上有比较严格的把握要求,需辅以科学、合理进行护理干预,才能够切实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就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10]。
脑梗死不仅危害脑部健康,也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需长时间求医。因此,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就显得尤为重 要[11]。部分老年患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等原因易导致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性格急躁、行为冲动等问题[12]。这种不良情绪,不仅会导致患者失眠,食欲缺乏,造成患者不愿积极配合治疗,降低疗效,所以必须要强化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13]。
细节优质护理属于高质量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为患者预后的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脑梗死发作时病情严重,细节优质护理需要护士紧紧围绕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对患者有计划地进行服务,实施个性化干预,稳定他们的病情和增加他们的治疗依从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探讨细节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体会。通过对溶栓前,溶栓过程中及溶栓结束后进行精心护理,能够保证溶栓过程顺利进行,降低因溶栓引起的并发症[14]。在开展精细护理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负面情绪也进行了及时疏导,强化医患沟通,保证溶栓治疗成功,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15]。在整个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出血风险。在溶栓完成后,周密,高质量地做好护理,可让患者主动地面对病情,有效地改善了患者治疗依从性,通过施行定期翻身、敲背、排痰等措施以及采用气垫床的措施等,可有效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还需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6]。为患者提供饮食护理,叮嘱患者要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这样既保证了患者体内有足够的营养,还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避免便秘的发生[17]。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同时结合患者情况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避免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1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有较高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给予细节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促使其获得更好地生活状态,同时还能提高总有效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