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期服饰改革看现代服饰设计本土化
——以红帮裁缝为例
2022-12-27李云浩
李云浩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1 服饰设计本土化与民国时期服饰改革的异同
现代的服饰设计本土化就是将有着丰富民族特色和本土风味的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当中,但就现在的中国秀场来看,目前本土化的设计尚未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展现出来的效果雷同点颇多,社会认同度不高。在民国时期有着中西结合的优秀范例,如旗袍和中山装,并作为中国的典型服饰走向国际,受到了欢迎。但民国时期与现代所处环境不同,现代服装带有很多西方设计元素,亟需本土化设计,寻求民族认同感,而民国初期人们追求西方服饰的新颖和时尚,该时期的服饰改革是传统服饰现代化的过程。两者生长的土壤不一样,但都寻求的是富有中国元素而能与国际接轨的服饰,因此探究当时的服饰改革对于现代的服饰本土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服饰设计本土化面临着诸多问题,设计创意容易流于表面,创作出来的作品无法深入人心。即使有好的设计,也碍于缺乏熟练的传统手工艺人来进行大批量的制作,产量跟不上。服饰本土化设计缺乏宣传与鼓励,作为服装消费主力军的青年群体,他们购买服饰时选择的还是在宣传和包装上更胜一筹的国际大牌。可见现代服饰设计本土化不仅需要设计上的成功,更需要商业上的成功。而民国时期的红帮裁缝就是从民国众多的服装行业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的,以其紧跟时代潮流的设计思想、对技术和服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先进的经营理念成为民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服装行会,在民国的服饰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红帮裁缝在民国时期服饰改革中的作用
红帮,也被称为奉帮,起源自浙江宁波,活跃于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各地,在中国近代的服饰西化的变革中,是具有重要历史贡献的创业群体[1]。红帮的出现是民国服饰西风东渐的必然结果,但红帮的发展壮大与其自身优秀的海派制衣技术、先进的产业发展理念以及紧跟西方时代潮流等有很大关系。以下从红帮裁缝的重要贡献来阐述红帮裁缝在民国时期服饰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 旗袍的改制
旗袍本是我国满族女子所穿的一种长袍。传统旗袍宽衣大袖,将女性的身体严严实实地遮掩起来。而改制后的旗袍缩短了裙长,收紧了旗袍的腰围,使旗袍从传统的梯型变为直筒型,凸显出女性的身体曲线,在旗袍的侧面也增加了开衩,解决了收紧腰身后行走不便的问题,使女性展现出一种成熟优雅的韵味。改制后的旗袍中西合璧,既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又能与当时国际潮流接轨,称为民国时中国女装的名片。改制旗袍为了融洽地将中式和西式服装元素结合,经过了许多尝试,在民国时期的各种画报杂志上可以看到模特穿着各式各样的改良旗袍。在旗袍上添加各种来自西方的蕾丝花边装饰,或是改良袖口成为西方流行的喇叭袖,蝴蝶袖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良友》画报[2]。《良友》画报在1926 年创刊于上海,以封面为当时名媛而知名。而这与红帮发展的繁荣时期,也就是20 世纪20 年代后期至50 年代中期相重合。当时上海由红帮名师开设的裁缝店众多,比如上海南京路上被誉为“南六户”的“王兴昌”“王荣康”“王顺泰”“汇利”“荣昌祥”和“裕昌祥”6 家现代服装名店[2]。而当时最著名的女式西服店叫做“鸿翔”,名媛所穿着的改良旗袍则大概率地出自于鸿翔时装。
鸿翔时装的创始人金鸿翔和金仪翔师从上海浦东川沙人赵清来,赵清来年轻时曾接做女性外侨的时装生意,又到国外学习西式女装的制作技巧,是老一辈的上海红帮女装裁缝[3]。鸿翔公司利用明星效应来推广自己设计制作的旗袍[4],将自己的改制旗袍与时髦、美丽的明星形象联系在一起,举办服装表演,邀请社会名流前来观看。当时众多的上海滩女明星,比如胡蝶、顾兰君和叶秋心等都穿着鸿翔公司制作的改制旗袍出席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鸿翔公司的知名度,鸿翔公司的改制旗袍也成为当时上海滩的女性争相购买的服饰。
旗袍廓形的改制经历了从梯形到H 型,再到收腰的款式,裙摆在脚踝到膝盖之间。领子的长短经历了从长领到无领,再到低领的过程,领子的样式采用元宝领。袖子有倒大袖、直身袖、荷叶袖和灯笼袖,之后以合体袖为多。其中荷叶袖、灯笼袖、直袖的设计吸取了西方的款式,但其结构依然属于传统的平面剪裁设计,这是裁缝师采用传统制衣方法达成西方时尚效果的巧思。而旗袍收紧的腰身、收窄的袖口都是红帮裁缝应时代的需求将西式的剪裁技术应用在传统服装上的结果。
旗袍在红帮裁缝的改良下,与西方时尚潮流一同变化,在20 世纪初民国服饰改革的过程中迎合西风东渐的时代精神和女性的解放思想,不断变化着款式风貌。并且用明星的广告效应等先进经营理念,收获了民国妇女们的喜爱,成为民国女装的典范,并走出国门,影响至今。
2.2 海派西服
海派西服是根据中国人的体型,按传统的“量体裁衣”思想,在西式西服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海派西服主要是吸取了日本西服制作的经验,很多红帮名家都在日本开设过西服店,顾天云于1903 年就在东京开设了宏泰西服店[1],他所著的《西服剪裁指南》更是海派西服的集大成之作。顾天云自学英语、日语,自费到欧洲、日本这些服装产业先进的地方进行考察、学习,对比研究中西服装的差异之处。回国之后他又发现同行中“墨守旧法,不肯传授于人,又少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之人”。因此他将自己所学写进书中,毫无保留地向他人传授。顾天云开创了红帮服装科学文化研究的先河,并联合红帮商会创办了很多服装培训学校,为民国时期的服饰改革输送很多服装领域的专业人才。
西服的制作工艺复杂,传统手工缝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民国时期引进西方的缝纫机代替手工缝纫,此举能大大加快服装的制作速度。不同于本地的传统裁缝,红帮裁缝普遍都接受过西装制作的专业培训,能够熟练地运用缝纫机。因此红帮裁缝们所开设的公司相比于其他同行就拥有了更强的生产力,从而能开出更加低廉的服装销售价格,迅速占领市场。
红帮裁缝的海派西服也注重品牌效应,红帮名人许达昌创立的培罗蒙西服便是如此。许达昌为了打响培罗蒙的名号,从品牌响亮的英文名字,到以面料和工艺质量确保西服的一流品质,都花了很多心思,因而其西服超越同行,质量很高。培罗蒙西服受到了当时上海上流社会的欢迎,精准的客户定位和高品质让培罗蒙西服的回头客越来越多。
二战结束后,培罗蒙品牌也依靠精准的客户定位、高超的品质和经营理念,在培罗蒙新一代掌门人戴祖贻的领导下走向国际的舞台,并从戴祖贻与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秉喆的合作中[5],人们还能看到培罗蒙西服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和周到的服务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3 中山装
中山装据说是由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授意、由红帮裁缝创制而成的。其创制细节说法颇多,在此不详细论述。中山装不同于旗袍和海派西服,并不是以传统或西式服装经过修改而成的,它确实是由民国的匠人们集思广益后独立设计创作而成的。中山装是在近代服装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响应时代的号召,运用西式的剪裁技术结合中国人的穿着和审美习惯而创造出来的服装,并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被赋予特殊意义。中山装最能够代表红帮裁缝设计民族化服装的热情和精神,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响应时代的设计理念。
最早的中山装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在衣服的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明袋还制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为西裤,它是由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中山装的每个形制都有其特定的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装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参加重要会议时的礼服。中山装对于现代服饰设计本土化的启示在于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也是当今社会渴求服饰设计本土化的原因所在,用服饰设计来表达文化自信。
3 对现代服饰设计本土化的启示
3.1 紧跟时代潮流
无论是旗袍、海派西服还是中山装,其流行背后都有其所代表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旗袍便蕴含着对于女性身体解放和对自身权力诉求的时代精神,而民国女性为了表达自己的进步思想就会选择旗袍作为装束。改制旗袍对于身体曲线的展露,与当时国际审美接轨,也正满足了爱美追求时髦的摩登女郎的需求。旗袍之所以成功,一是旗袍的设计能与国际潮流接轨,爱美的人乐于去穿;二是背后女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使旗袍作为一种象征经久不衰的服装。
现代服饰设计本土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使用民族元素过于狭隘、形式内容流于表面的问题。现今国人追求民族风的服装绝不是想要回到过去的服装审美观念当中,而是想要在现代时尚潮流中能以自己国家的特色来在国际舞台上表达自己的个性。如果服饰本土化设计的背后没有传达这样的时代精神,就不会被当代人所欣赏并乐于穿用的。设计师应该深究民族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找到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同的部分,才能激发传统民族元素的活力。
为了跟上时尚潮流,民国女性对旗袍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需求:收紧腰身,改倒大袖为合体袖子……旗袍的裙长、袖子长短、领子高低都在那个时期频繁地变化。因此现代服饰设计的本土化必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大量的试错。
3.2 磨砺技术水平
服饰设计本土化需要熟练地掌握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的制作工艺,才能将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红帮裁缝在改制旗袍时,将西方的制作工艺应用到旗袍上,旗袍上也出现荷叶边、不规则裙摆等西方晚礼服常用的设计,旗袍经典的高开衩就源于西式晚礼服。只有在熟练地掌握东西方制衣技术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尝试新颖的搭配,直至找到结合东西方特色的完美结合点。
海派西服的“量体裁衣”设计理念其实就是现在的个性化定制理念,这需要相关人员掌握熟练的人体测量技术和制衣技巧。红帮裁缝制作的海派西服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脱颖而出,依靠的就是其始终如一坚持的高品质。反观现代的民族服饰设计本土化,在创业初期必然面临着消费者人群稀少,产品无法批量生产导致定价过高的情况。能打破这种开局困境的只有依靠服装的高品质,使每一个购买商品的顾客都成为回头客。培罗蒙西服便是依靠精准的消费者定位,使得培罗蒙西服的名号在上海的上流社会传播开来,让很多人成为培罗蒙西服的忠实顾客。现代服饰设计的本体化也需要精准把握消费者群体,并依靠产品的高品质稳定顾客群。
3.3 跨行业合作宣传优秀设计
红帮裁缝所设计的衣服之所以在当时的上海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对自身设计的宣传。将自己设计的服装搬上大荧幕,在各类杂志上打上自己的广告,这些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在当时的上海还是十分新颖的。而在现代要推出本土化服饰设计,就需要寻找现代新颖、吸引人的技术或行业来达到自己宣传的目的。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品牌Xi.t与手游《明日方舟》的合作、品牌森女部落与国家宝藏的合作。这些品牌都通过与有大量受众的知名IP 合作来宣传自己的品牌与设计。
3.4 完善产业链以达到商业上的成功
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化设计只能是昙花一现。红帮裁缝以大量的优秀人才、严格的制作工艺标准,组成行会协作互助的发展模式,将优质的改良旗袍、中山装、海派西服等推广到了我国各地。这离不开红帮裁缝注重培养人才、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而打下的基础。高素质的生产工人,先进的生产设备对于推广本土化的服饰设计至关重要。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能熟练掌握传统手工艺的匠人已经远远没有民国时期的那么多,但人们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制作时需要耗费的传统工艺的人力成本,使传统技艺的部分在服装上能得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或者尝试运用现代科技和使用机器代替人工。总之,克服困难、积极进取,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
4 结语
现代服饰设计本土化是这个时代的呼声,以我国的民族特征为创作灵魂、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为创作手法是当前我国时尚圈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回望过去民国时期服饰改革中红帮裁缝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民族与时尚的结合离不开敢于创新、突破桎梏的勇气;在长时间的制作过程中总结出严格的工艺标准;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响应时代号召的激情;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