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022-12-27李思仪
李思仪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产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高服装产品的生产效率,注重产品的高质量保障,规范服装行业各类标准,以及根据消费者需求促进销售和拓宽售后服务渠道。各大服装企业都顺应趋势进行了产业变革,因此市场对服装行业人才有了新的需求。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1]。结合产业变革的趋势,市场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创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以及市场应用能力。服装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和升级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使得专业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1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学体系方面
在当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对服装品牌及服装市场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完成流行趋势的预测,并进行后续的综合设计实践。我国服装市场中一些设计产品缺少品牌特色,趋于雷同,这使得其市场竞争力较低。而高校的一些专业书籍及课程中也多以西方品牌为例进行讲授,使学生对于本土设计师或原创设计的品牌文化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作品多模仿或借鉴西方品牌,缺乏创意性。因为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及时,学生对于国内的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信息学习和调研有滞后性,所以学生的设计作品也存在与市场脱离的现象。
此外,面对产业进步与行业变革的快节奏,服装与服饰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多有不适应,离企业的真实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毕业生较难胜任技术岗位的工作,也很不乐意从基层工作开始做起,难以适应企业智能制造升级的需求,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会转行;另一方面,企业很难吸收高质量、稳定的员工。行业的后备军少,就业者断层现象严重,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缺失,影响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2]。因此在教学体系的构造中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调整教学大纲与体系,适应行业需求与发展。
1.2 教学模式方面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如《女装结构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手绘讲授,学生记笔记。教师多以参照书本知识来讲授制版方面的内容为主,学生从记课堂笔记到完成1∶1 的纸样,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直观地理解纸样的数据原理以及与成衣之间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制衣流程无法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完整的企业成衣制作过程。学生没有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设计实践过程,因此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学生所学知识就会出现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同时课堂教学因为没有设置企业导师授课这一环节,因此无法接触到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流行资讯。
又如在《扎染工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介绍基本的扎染技法,学生进行大量扎染练习实践,进而掌握扎染技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掌握了如何运用不同技法表现扎染图案,并没有通过此技法的练习,将图案进行合理的总结归纳,进行数字化处理,也未能直观地感受到扎染艺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掌握了技法,却无法在真正的设计实践中将这一工艺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便在图案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领域进行综合应用。因此,在教学模式中应将艺术与科技融合,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在探索与尝试中感知设计的全过程。通过智能制造设备的引入及应用,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3 教学资源方面
学生在学习设计基础类课程时,如学习《世界现代设计史》《中西服装史》等课程时,因教学资源的缺乏,学生未能直观地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观赏古代服装样式时,无法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设计不深入。
首先,传统教学中因缺少对智能制造设备的引入,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绘画类课程以手绘为主,设计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也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从草图绘制到设计产品完成这样的流程,无法从草图绘制阶段就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设计草图的最终效果。因教学设备的不完善,教学就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学生课堂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不高,因此设计作品较单薄,且作品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离的现象。
其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已有一定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在传统模式中,学生不易感知到最前沿的设计理念,企业导师也仅仅是在毕业设计阶段进行指导,或者在某个教学阶段进行一定的讲解,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产业发展变革后,未搭建起企业导师与在校教师共建课程教学体系的桥梁,因此学生无法将最前沿的行业动态与设计作品相结合,所学内容无法跟上产业变革的脚步。教学资源的不完善,使教师教学过程具有局限性,这也导致学生的创作过程受阻,设计作品无法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2 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1 基于“立德树人”来完善教学体系
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年轻一代的独立原创设计师品牌的成功做法及其市场影响力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我国本土品牌,让学生的设计作品能更好地表达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符合我国本土化的需求。基础类课程中要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我国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并挖掘其内涵,将其与当下流行趋势结合有机进行。
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深入感受汉服文化,将汉服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而将其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设计类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完成作品时,主动选择以我国服饰文化为背景的灵感,进而完成设计方案。综合实践类过程中,通过传统工艺的引导,使学生感知我国服饰工艺的博大精深。
在进行面料改造完成成衣制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绿色时尚为理念,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创作出更让消费者欢迎的服装,以改善服装企业的积压情况。在学习和实践中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具有环保理念的服装作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学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立足于时代变革与发展,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学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与创作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2.2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革新教学模式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关注智能设计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现状,鼓励教师定期赴企业进修、挂职,熟悉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促进产教融合,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动力、更有方向,为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聘请企业导师到校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地安排企业导师的授课环节,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智能设备的使用方法,感知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定位,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综合创作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了解新技术,接触新材料,熟悉新工艺,不仅要完成设计策划方案,还要运用智能设备独立完成作品制作。在整个毕业创作环节与企业合作,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课题后,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创作。既让学生适应了企业的工作模式,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使毕业设计作品在表现创意理念的同时,兼具商业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赛促教,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技能大赛,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设计制作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消除毕业生设计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接触到了前沿的智能设备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还将设计打版制作这一流程衔接得更加有效便捷,直接获得了企业一线的技术经验,从而让自己提早熟悉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提早接触企业的操作流程及设计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由于缺乏大货生产经验而难以判断样衣与成衣间的差距等问题[3]。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提前在企业中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提升自己。企业通过“教学+实践”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为学生后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
2.3 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优化智能设计教学
在产业变革与发展的背景下,服装与服饰专业在教学中安排教师及学生到企业学习的同时,引入先进的智能设备。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不断丰富优化教学资源,如在《中西服装史》《少数民族服饰》等课程教学中,通过虚拟现实实验室使学生得到沉浸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够感悟到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扬并传承我国服饰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在《成衣设计与制作》《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效果图作业的绘制不再局限于手绘,运用其他电子设备也可完成,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绘制软件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展现更好的学习成果。在虚拟仿真教学环境下,学生通过初期设计的服装图就能观看到三维的虚拟试衣效果。
在《服装CAD》《成衣设计与制作》《服装创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可利用三维人体扫描系统测量人体数据,并形成数据库,在软件课程教学中增加CAM 制造及样衣制作环节,使二维的平面结构图得到三维的验证,并运用3D 试衣系统完成样衣试衣模拟。智能设备的引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完整的设计制作流程的实践学习;在《服装展示设计》《服饰搭配艺术》等课程的教学中,与视觉传达专业合作,完成服装陈列展示平台的创建。将学生的设计作品通过服饰搭配及展示,进行服装展示与营销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优化智能设计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进步与行业发展的步伐,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沉浸式的学习效果,整个设计过程更加连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4 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在纺织服装行业、时尚文化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策划与设计开发、服装纸样与版型设计、服装展示与陈列设计、民族民间服饰设计等方面的工作,适应时尚流行与科技发展,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紧跟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3 结语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学体系,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工匠精神。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革新教学模式,使学生提早接受市场的检验并及时跟进检验成果,以此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智能设计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更便捷更智能,使学习环节更直观更生动。构建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的智能化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各方面推行多角度、立体化的科学培养,以促进服装产业的发展,大幅度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