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以前五色诊研究❋

2022-12-2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素问五色五脏

丁 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五色诊是我国古代医生常用的望诊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官方医生中的“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就运用五色诊判断病人之生死。《周礼·天官冢宰》载:“(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1]155”相传五色诊源自黄帝和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淳于意从公乘阳庆学习黄帝、扁鹊遗书,其中就有五色诊:“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2]2796”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可见在当时五色诊是重要的诊病方法。然而随着后世舌诊的兴起,五色诊逐渐沦为辅助性诊法。本文通过考察相关文献,探讨五色诊的理论与应用及其由盛转衰的原因。由于笔者自身学识有限,若有疏漏、偏颇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1 五色诊的理论基础

1.1 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五色与五脏联系起来。《黄帝内经》多处描述了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灵枢·五色》云:“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3]650”老官山汉墓医简强调五脏之气分五色:“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故以五臧(藏)之气【产】。[4]”黄龙祥指出,早期胃曾属于五脏之一,相当于后来脾的地位。后来脾逐渐与胃相提并论,最后脾完全取代了胃的地位[5]。除了医学文献之外,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杂应》也提到五脏之气分五色:“五脏之气,从两目出,周身如云雾,肝青气,肺白气,脾黄气,肾黑气,心赤气。[6]”道家认为五脏之气经由双目外发,令周身呈现出五色云雾。医家则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起来。五脏深居体内,通过经络沟通表里,五脏之气外发,对应的经脉也显现出相应的颜色。《素问·经络论篇》载:“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7]2274”五脏与五体相合,五体也呈现五色。《素问·五脏生成篇》载:“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7]581”

在正常情况下,五脏之气外发所表现出的肤色在《素问·五脏生成篇》有所描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7]578”五脏之常色如同白绢包裹于五色之外,含蓄且有光泽。当疾病发生时,五脏之气受损肤色首先有所变化。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3]63”老官山汉墓医简也指出:“始生,甚微且精,其在蒿(毫)[注]王一童等将“蒿”读为“膏”,不确,此当读为“毫”。肤之时,几于色变。[8]”异常的五脏之色往往表现为五色过于显露,甚则晦暗枯槁,抑或是他色相乘。

1.2 头面部分候五脏

“有诸内必形诸于外”,色随气华,五脏之气的盛衰主要表现在面部。面部血脉丰富,气血上荣头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3]60”再加上面部暴露于外,因此五色诊大多是观察面部。观察面部有的是根据整体肤色和光泽的变化,也有将面部进一步的划分。《灵枢·五色》云:“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3]631”这种以面部分候脏腑的部位分区法较为复杂,如《内经》中就记载了多种不同的分区方法。根据历代注家的考证,《灵枢·五色》中五脏望诊对应的部位是肺-眉间,心-两目之间,肝-鼻柱,脾-鼻尖,肾-颊。《灵枢·五阅五使》中缺少肺脏,其余四脏是肝-眦,脾-唇,心-颧,肾-颧与颜。《素问·风论篇》中五脏对应的部位是肺-眉上,心-口,肝-目下,脾-鼻上,肾-肌(或作“颐”)。另有单指观察“明堂”部位。“明堂”指鼻或特指鼻准头。虽然在《灵枢·五阅五使》和《灵枢·五色》中皆否认“五色独决于明堂”,但是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就有以鼻头部位肤色来判断病证的。

《千金翼方·色脉·诊气色法》还提出了五脏“门户”的概念:“按《明堂》察色,有十部之气,知在何部,察四时五行王相,观其胜负之变色,入门户为凶,不入为吉……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色气入者,皆死。[9]626-627”古人将五官分属五脏,肝肾脾三脏之门户就是其对应的五官。心之官为舌,舌在口中,故其门户同为口。至于肺之门户“阙庭”所指为何?《灵枢·五色》载:“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3]629”清·汪昂注:“颜,额也。[3]630”肺之门户当指额头眉间部位。

2 五色诊的单独应用

2.1 五脏患病显露本色

古人认为,五脏患病首先表现出五脏之本色过于显露。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色脉·诊气色法》云:“肝受病色青;心受病色赤,脾受病色黄;肺受病色白;肾受病色黑”,小字注“皆先视于本色”[9]622。老官山汉墓医简也有相关记载:“故曰:青乘青曰气在筋,若亡其外曰伤肝;黑【乘黑曰在骨,亡外曰伤】肾;白乘白曰在皮,亡外曰伤肺;黄乘黄自<曰>在肉,亡外曰伤肶(脾);赤乘赤曰在脉,【亡外曰伤心】[10]”本色相乘,病气在五体,若五色过于显露在外,表明疾病已伤及五脏。老官山汉墓医简还指出,本色相乘提示疾病预后较好,如“仓(苍)乘仓(苍)可治而久”“敝昔曰:白乘白病自已,所谓白乘白者”[10]。

传世文献更注重观察五色之夭泽,《素问》对此有许多形象的描述。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载:“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7]574-577”皮肤的光泽有赖于人体脏腑精气的滋养,显露于外的肤色若荣润有光泽,说明五脏虽有疾患但精气未衰,预后较好;若晦暗枯槁说明脏腑病重,精气衰败,预后极差。《素问·玉版论要篇》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应的病程时间也长短不一:“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7]717-719”

2.2 五脏患病转为客色

五脏患病除了显露本色之外,还有可能转变为其他颜色,称之为“客色”,这通常是疾病恶化的征兆。敦煌卷子P.3390中就指出:“本色忽变”出现“客色”是“五藏有疾,府有绝气”,预后不佳。又进一步根据患者头面部的颜色来预测具体的死亡日期:“凡人面有本色忽变,本金色白忽赤色,则客色来;木色青忽白,客色来;水色黑忽黄,客色也;火色赤忽黑,客色也;土色黄忽青色,客色至。此皆是五藏有疾,府有绝气,不重病亡,即非意死。候病人法:病人肾病,面唇俱肿,脾白<黄>,戊己日死;肝病,皮肉白,脾<肺>白,庚辛日死;肺病,颊赤目肿,心赤,丙丁日死;脾病,唇青,肝色青,甲乙日死;心病,目黑,肾色黑,壬癸日死。[11]”本色、客色、死期的天干都各有其五行属性,客色和天干的五行属性相同,与本色是五行相克关系,具体列表如下。

敦煌卷子P.3390前面部分是唐代的相书,上述“候病人法”是其中一小段内容,我们怀疑这部分内容源自医书。晋·王叔和的《脉经》卷五和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都有一篇题名为“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其中,有与“候病人法”相似的内容,只是文字较为简略。如《脉经》卷五载:“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12]”

2.3 具体临床应用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淳于意以五色诊病的具体医案,淳于意看到齐丞相舍人奴的面色呈“杀然黄”,这是“伤脾之色”,即脾脏本色外现且无光泽。仔细观察之后又发现呈“死青之兹”,即“土不胜木”,肝之客气忽现。淳于意不是用日天干的五行相克来预测死期,而是用四时的五行相克推测“至春死”[2]2806-2807。

涉及五脏具体病证时,也会运用五色诊。如《素问·痿论篇》用五色诊来辨别五脏痿:“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7]1921”五脏之热令五体失养产生五痿,并通过五色诊加以辨别。又如《素问·风论篇》根据面部不同部位的五色来诊断五脏风病:“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7]1840-1847”导致五脏风的病因有二,一是在其五行旺盛时感受风邪,二是经络受邪,特指背部五脏俞穴。除了“多汗恶风”是五脏风的共同症状之外,其余症状各有不同。五色诊是诊断五脏风的重要依据,每一句前后2次强调对应的颜色,如肺风“色皏然白”,句末又言“其色白”。

3 五色诊与脉诊合参

3.1 五色通天应时,与脉相参

古人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称作“天人相应”。其理论基础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相应。人体的五色不仅反映内在脏腑之气的盛衰,而且随着自然之气的更替有所变化。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时,古人为了与五行相配,增加了季夏(或作长夏)合称为五时。《千金翼方·色脉·诊气色法》记载了五色在相应的时令中显露出来:“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夏,面色赤,目色黄,新病可疗,至季夏愈;季夏,面色黄,目色白,新病可疗,至秋愈;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疗,至冬愈;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疗,至春愈。论曰:此四时王相本色见,故疗之必愈。夫五脏应就五行,若有病,则因其时色见于面目,亦犹灼龟于里,吉凶之兆形于表也。[9]622”春为木气旺盛之时,此时感受的邪气易伤肝。自然之气太过作用于人体,令五脏之气受损。春季肝气伤,表现为本色外现,故面色青。目色与面色不同,目色为赤,赤属火,对应心,可能是母(肝)病及子(心)所致。新病预后较好,病愈的时间也是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夏属火,木生火,其余四脏以此类推。

古人常将五色与脉象合参,因为脏腑气血之盛衰直接反映于脉象,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也影响着四时脉象。《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谈及色脉是上古医家所推崇的诊法:“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7]668-672”“僦贷季”,相传是岐伯之师,擅长诊察病人的五色和脉象。上文强调色脉需结合五行、四时、阴阳、八风、六合等综合判断,并用日月来比喻色脉。以日喻色,是因为两者都通过明晦呈现变化;以月喻脉,是因为一年有十二月,人体有十二经脉,月有盈亏,脉有盛衰。老官山汉墓医简则以声音与回声、形体与影子来比喻脉象与五色的关系:“五色甬(通)天,脉之出入与五色相应也,酉犬(犹)乡(响)之应声也,犹京(景-影)象刑(形)。[4]”

3.2 色脉合参断病预后

至于色脉具体的对应关系,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中有详细的记载:“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3]64”“弦”“钩”“代”“毛”“石”此指五脏脉象。五色与脉象不符,说明患有疾病,并根据两者的五行生克关系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色青(五行属木),其脉毛(五行属金),金克木,则为死证;其脉石(五行属水),水生木,则疾病好转。老官山汉墓医简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方法有所不同:“凡脉与五色变,内乘外者死,外乘内者可。[13]”“内”指脉象,“外”指五色,“可”指病愈。脉象与五色不符合,若内乘外预后差,若外乘内预后佳。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载有五脏真气衰败所出现的真脏脉,每一种脉象都有其对应的色泽:“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7]987-990”真脏脉通常见于疾病危重阶段,每种脉象对应两种相兼色,一种是本色,另一种是相克色。如肝属木,青色属木,白色属金,金克木,其余四脏同理类推。

上述这些通过色脉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大都拘泥于五行生克关系。另有根据临床的具体症状结合色脉来诊断疾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7]814-819”这里不细分脏腑病脉,概言之“搏坚而长”和“软而散”。王冰注:“诸脉搏坚而长者,皆为劳心而藏脉虚极也……诸脉软散,皆为气实血虚也。[7]809-810”脾病为本色现,肝、胃、肾病皆非本色,且无严格的五行生克关系。肝病和脾病还关注到皮肤的色泽。

4 五色诊在数术中的应用

现存文献中,关于五色诊应用最早的记载是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日书》“病”篇和乙种《日书》“有疾”篇内容相近,将病日的天干按五行分成5组,根据五行学说进行占测,其中就包括病者死亡时呈现出的肤色。如睡虎地秦简甲种《日书》简70贰-71贰:“丙丁有疾,王父为祟,得之赤肉、雄鸡、酉(酒)。庚辛病,壬有间,癸酢。若不酢,烦居南方,岁在南方,赤色死。[14]”丙、丁日属火,致病物是赤肉、雄鸡、酒等属火的酒食。《说文·疒部》:“病,疾加也。[15]”“间”是指疾病好转,但尚未痊愈。“酢”指疾病痊愈。庚辛日属金,火克金,疾病加重;壬癸日属水,水克火,疾病好转。“烦”与“岁”所处的方位皆是南方火位。若死亡肤色为赤色。数术中的相术常常根据人之五色来判断吉凶,这在诸子文献中就多有提及。如《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16]”又如《论衡·自纪》:“人面色部,七十有余,颊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17]”

5 结语

在古代,医学被称作方技,常常与数术并称,统称为方术。数术被认为是研究自然之大宇宙,而方技被认为是研究人体之小宇宙。数术与方技中的一些理论和思想是共通的,如气、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因此,数术家也常常利用五色诊来占测疾病。五色诊的理论核心是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色对应五脏、五体、经脉等,结合时令与脉诊合参,再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判断疾病和预后。五行学说在古代医学领域不仅被用作理论上的阐释,而且还指导临床实践。当然,古人也意识到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抽象概念,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此,五色诊还有许多补充内容。如在人体的经络体系中不仅有经脉还有络脉。《素问·经络论篇》指出:“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7]2274-2276”观察络脉的部位主要是皮部。《素问·皮部篇》谈到阳明之络脉在皮部显现出五色,提示不同的疾病:“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7]2254-2255”阳络的常色因四时寒热呈现出青黑和黄赤,常色与病色的不同之处应该是其颜色是否含蓄。五色诊也会用于诊断非五脏病证。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18]”

虽然这些补充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体理论的缺陷,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如五色不易辨别,古人认为五色诊是上等医生所掌握的技能。《千金翼方·色脉·诊气色法》云:“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候脉。是知人有盛衰,其色先见于面部。所以善为医者,必须明于五色,乃可决生死,定狐疑。[9]622”五色诊虽然在唐以前举足轻重,但是到了后世地位逐渐被舌诊所取代。《中国医学源流论》载:“舌法为古人所不详,仅《伤寒论》有舌白、舌滑之说。元·杜清碧《金镜录》始推至三十六图。[19]”元代出现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明清以后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舌诊尤为重视。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脏腑的虚实等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而且舌象的变化迅速而鲜明,更容易被众多医家所掌握。因此医家常用的诊法由色脉合参转变为舌脉相参,五色诊逐渐沦为辅助性诊法。

说明:所引出土文献的释文中,不能辨识或无法补出的残缺文字用“”表示;残缺字数无法确定的用表示;原有缺文,依残笔、文义或参照其他文献补出的文字外加“【】”表示。

猜你喜欢

素问五色五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五色田畈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五色人小组
漫画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